库斯科(Cuzco)城建于公元1100年,1120年前后印加帝国在此定都。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库斯科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古印加文化的摇篮等美名。<br><div>昨天晚上大巴将我们送到库斯科城里吃晚饭。</div><div>之后地陪让我们去库斯科的武器广场找现在世界上唯一黑色的著名品牌商标:星巴克、肯德基和麦当劳。</div><div>库斯科的武器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中心,更是古印加帝国的中心,是当时举行重要庆典的场所。殖民时期,西班牙人环绕广场建立了石拱廊。<br></div> 前方石拱廊上方就是星巴克,原来的绿色图案成了黑色。 这个木制阳台上的肯德基。红色的大叔和字体也变成了黑色。 麦当劳在石拱廊下也黯然失色成了黑色。<div>其实在这里,所有商家的Logo都是黑色的。那是为了表达对古迹的尊重,自己放低了姿态。</div> 广场高台上的库斯科大教堂侧面。 库斯科大教堂也叫圣母升天圣殿主教座堂。这是正面。 Sagrada Familia,天主教堂。上面的浮雕很漂亮。 Church of the Society of Jesus,天主教堂。 这是库斯科山坡上的万家灯火。我们住在山坡上最亮的那条路的尽头。 2025.1.27<div>公元11世纪,印第安人以库斯科城为首都,在高原地区建立了印加帝国。15-16世纪初,形成了美洲三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加文明。<br></div><div>今天要去参观印加帝国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萨克塞华曼(Sacsayhuaman)。<br>萨克塞华曼要塞位于库斯科城西北约2公里的山顶上,海拔为3701米,占地4平方千米。要塞可以鸟瞰古城全貌,是秘鲁仅次于马丘比丘的印加遗址。<br></div> 萨克塞华曼要塞这座建在山坡上的石头城,据说动工于1400年,当时每天动用3万人,至1508年完工,历时108年。<br>要塞上下共有三层用巨石砌成的围墙,每道围墙高达18米、里层石墙周长360米,外层为长540米。坚固的石墙支撑着要塞3层广阔的平台。<br><div>按照印加传统说法,三层表示三种不同的天象。第一层代表闪电,第二层代表风暴,第三层代表雷鸣。</div> 这是要塞里最大块的石料,高约5米,重量约300吨。 地陪拿出她的宝典,让大家找一找石墙上的羊驼。 不勾勒出来还真不容易看出来。本来以为挺象形的,结果很卡通化。 循着这里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的石门洞登上城墙。 可以看到一层层城墙都是连续Z字形结构,这种结构能增加城墙的抗震性。 城墙之间可以作为壕沟通行。 这是要塞里最尖的之字形墙角,看上去20°都不到。 来到山顶上,要塞中央的圆塔遗址。 这就就是当年印加王的行宫,左右各有一个方形塔楼为驻军之地。 王宫边上曾有一座印加帝国最大的太阳神庙,每年六月南半球冬至时就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太阳祭奠。边上的天文台则负责观天象。<div>现在我们站在300多米高的要塞上俯瞰库斯科全城,欣赏库斯科特有的漫山遍野的红屋顶。让我们随着秘鲁名曲《山鹰之歌》来找我们住的酒店、城里的武器广场和我们第一天在大巴车上看到的城里的体育场。</div> 要塞的对面据说有一个圣水池。于是继续到对面去登山。在3700+米高度登几十个台阶还是有点喘。<div>上面平台上这个像轮胎一样的山体上似乎还有图案,不知地下埋藏部分是什么样子。</div> 平台下是这样一个荒芜了的遗址。淤泥几乎填满了池子,边上台阶都快看不到了。 和地陪的卖家秀上面这张台阶分明的图差别有点大,下面的那张一池子圣水就更不指望啦。 我们下来时大家都准备离开了。回头再看一眼萨克塞华曼。<div>萨克塞华曼在前印加时代曾经是古代阿亚尔马卡人(Ayarmaca)的部落,直到印加王帕查库特克击退昌卡人(Chancas)后,便开始在此处修筑碉堡。帕查库特克的儿子图帕克·印卡·尤潘基(Túpac Inca Yupanqui)即位后,动用了大批劳力开始兴建要塞,因此萨克塞华曼凝聚了几代王者的心血。</div> 西班牙殖民者在修教堂和民居时曾从这里拆走很多巨石,现在看到的遗址只是它鼎盛时期面积的20%左右。 这是一块1903年春天立的牌子:安第斯的信仰中心。这里不仅是要塞,也是一个精神寄托的中心。 圣多明哥修道院(Convento de Santo Domingo),地震损坏后重建于1650年。 地陪介绍以前的太阳神殿外墙由每片重达两公斤的黄金包裹,总共有七百片之多。殿内有黄金神坛及许多由黄金、 白银打造的与实体一样大的羊驼、农作物等供品。公元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攻入库斯科,将神殿洗劫一空,将地面建筑拆毁,在原地基上建了圣多明哥修道院。<br>然而天雷滚滚,1650年的大地震,修道院倒了,地基却完好无损。<br> 修道院中央是露天花园,正中心有一口古井,是印加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世界的肚脐”(已经有两个肚脐了)。四周是富丽堂皇、充满殖民主义风格的回廊。 长廊墙上挂满了油画。没有不能拍照的牌子,我就拍了一张,然而地陪说不能拍。油画本来就在四面通风的走廊里,风吹日晒的,就差雨淋了,手机拍个照能咋滴? 到了这里,明明提示不能拍照,地陪说能拍。那就再拍一张吧。其实东西很粗糙,年代也不久远,只是民族服饰而已。 来到后面露台,看到这座教堂是建在了以前神圣的太阳神庙上,走下露台看右边台阶边,古印加帝国的太阳神庙只剩下了半地下的残墙。 来到Hatum Rumiyoq街,也叫胜利大街。整个巷子都是石头垒成的,石墙里面曾经是印加罗卡的宫殿。这种看似随机、实际是经过缜密设计的垒墙方法,经过几次大地震都屹立不倒。 墙的中心有一块著名的十二边形印加石。因为石有12个角而得名,居然它能与其他石块完美组装。 边上有展示牌标注,墙上可以辨认出很多动植物。<div>此时已经下午两点多了,肚子空空如也的我,看哪块石头都像饼干。吃饱了撑的可以来揣摩一下当年工匠的意图。</div> 去吃饭的路上看到了传说中的秘鲁矮人,身高大概1.5米。她们像传统秘鲁妇女一样,出门带一块布,这块布绑在身上就是背包或者袋子,可以装很多东西,背着不费力,又解放双手。<div>游客付费可以和盛装打扮的她们合影。</div> 午饭后又来到武器广场。<div>广场上伫立着印第安民族英雄图帕克.阿玛鲁二世的雕像,他曾带领秘鲁原住民反抗西班牙人的残酷殖民统治,他是秘鲁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他的头像印在秘鲁500索尔的新币上。<br></div> 前面是华丽的耶稣会教堂(Church of the Society of Jesus)。建于1668年,建在了印加皇宫上,材料是粉红色的玄武岩和安山岩。<div>由于自由活动时间1小时,我决定用一半时间沿着这条街往前走,然后再原路返回。</div> 走过了五个街区,经过了圣弗朗西斯科广场(Plaza San Francisco),便看到了这座城门。古迹地标Arco de Santa Clara。建于1835年,为了纪念秘鲁与玻利维亚结盟而建造。城门似乎就是古城区与平民区的分界线。 走出城门。城门左边近处的教堂是天主教堂Lglesia y Convento de Santa Clara。远处的教堂是另一座天主教堂St. Peter's Church。城门右边白色建筑是一所学校Cusco Sciences College。 虽然时间只过了一小半,不想继续往平民区去的我开始回去啦。<div>从平民区看古城,天空也放晴了。可以看到古城门山墙砖上还有雕刻。</div> 城门右边有这家店,直接翻译就是热鸡。你作为一只鸡这么高调,你让热狗怎么想? 回来路上右手边的博物馆Sala Nacional Cultura "Mariano Fuentes Lira" ESABAC-CUSCO。 天主教堂Basilica Menor de la Merced。部分空间作为博物馆Convento La Merced Cusco开放。 纪念品商店ILLARI SOUVENIRS ANDINOS。木制阳台雕刻很精美。 又回到了武器广场了。<div>这是在印加帝国神庙上建造的库斯科大教堂(Coro Orquestal Virgen del Carmen),也叫圣母升天大教堂。始建于1560年,前后花费了100年才建成。石材居然来自萨克萨瓦曼要塞。<div>教堂的福音钟楼上悬挂着南美教堂最大的钟,这座钟重达13吨。<br></div></div> 下午库斯科-利马,LA2076, 15:55-17:30,飞行时间1.5小时,飞行距离586公里。<div>晚上中餐馆给我们准备了饺子和红色的鱼,让我们欢欢喜喜在异国他乡过大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