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开展平均分的认识

璐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只有一个例题核心目标是认识平均分。而平均分的含义也很单纯“每份同样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能有人不理解,这么简单的一个概念何须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可是这个小小的概念确是除法的基础,鉴于我曾经教这一单元的教学经验 ,我发现孩子们主要的难点在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用进一法解决问题。所以,在认识平均分的时候我就尝试适当渗透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些日子我尝试不使用那些华丽而貌似有趣的PPT,将课堂变得淳朴一些。我认为思维的运行不需要那么花里胡哨的吸引,越是直观越容易获得,越不利于大脑的深度思考。所以,我从课本出发,让学生用课本和作业本边记笔记边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读课题,从课题中明确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除法相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从主题图入手,让学生观察三张桌子上的物品分别是怎样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幅图,我们看到每份都是两个,像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幅图,我们看到有两组是分别有三个,还有一堆没有分的。孩子从图预测这两个学生准备每人分三个橘子,可是没有完成平均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幅图糖果随意摆放在桌子上,还没有分。这里我引导学生尝试自己想几个为一份,圈一圈看看能分成几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处,学生自主讨论完以后,我组织大家记录不同分法,有完全能够平均分的,有最后剩一组没有办法平均分的。多种平均分的方式的尝试让学生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了例题一,我并没有着急继续学习,而是让孩子们说一说把一堆物品平均分成几份,要知道每份是多少怎么分,孩子乘法经验丰富会直接得出答案反而影响了对平均分的灵活的理解。用这样说一说的方式更能让孩子体会怎么平均分。</p> <p class="ql-block">  有了分香蕉的活动经验,课堂上让学生把一堆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时孩子们能使用连线的方式一个一个分。我还进行了拓展,也可以尝试两个两个分。不管怎么分,最终每次分的时候选择的数量要同样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平均分,我们还要学习包含分。对于“包含分”这样的术语,我没有给孩子们提及。因为,包含分也是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我让学生寻找“平均分成几份”和“每几个一份”这两种说法的共性。大家很快就发现本质上“每份都是同样多”都是要平均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和除法链接上,我带着孩子们认识了“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三个概念,并从语句中圈出数字并写上这个数字是总数还是份数还是每份数。起初有部分学生会找不出来,经过几次抽问和齐答以后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过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的自主作业,我给同学们录了一个样板,通过这样的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并初步感受“总数”“份数”“每份数”在具体的情<span>境</span>中所指。这便能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这几日学生的作业反馈,学生见的题型太有限了,老师需要让学生炼精练过手,否则数学概念理解得再好,题目理解不了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数学阅读很重要,学生要学会边读边思考边勾画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