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千年古简遇新风,笔墨纵横见精神</p><p class="ql-block">——对书法家张成银汉简草书艺术批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强</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书法艺术的璀璨星河中,张成银的汉简草书犹如一颗穿越时空的明珠,既映照着两千年前汉代简牍的刀笔遗韵,又折射出新时代艺术家的创新锋芒。张成银以其“古法为骨、今意为魂”的创作理念,将沉睡于地下的简牍文字唤醒,赋予其草书的飞扬神采,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艺术通途。张成银先生的汉简草书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汉简书法的重要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一、张成银汉简草书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张成银的汉简草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著称。他巧妙地将汉简草书的书写融入了今草,汲取了简牍中的大小错落、今草书中的用笔,形成了简书式的行草书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展现了汉简草书的传统韵味,还融入了个人的创新元素,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1. 结构创新与传统融合:</p><p class="ql-block">张成银在汉简草书的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同时又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精髓。突破传统结构模式,他打破了传统书法结构的固定模式,不局限于常规的平衡与对称。将汉简自由、灵动的特点与草书奔放、洒脱的特质相融合,使字的形态丰富多样。在他的作品中,有的字打破常规平衡,似奇峰罗列 ,却能在整体布局里寻得新的稳定,体现险中求稳的艺术智慧,如一些字的重心偏移但通过其他笔画或字的呼应协调,让作品在动态中保持和谐 。</p><p class="ql-block">借鉴汉简结构特点,汉简结构具有天真活泼、自然随性的感觉,张成银将这些特点融入草书。他借鉴汉简中大小错落的章法特点,在草书中,字的大小不再拘泥于统一规格,而是根据书写需要和情感表达,使字的大小形成强烈对比,增强视觉冲击力。同时,汉简中部分字的独特结体方式也被他运用到草书中,丰富了草书的结构变化。</p><p class="ql-block">融入草书结构优势,草书结构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形态变化强烈,有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张成银在融合过程中,充分发挥草书这一结构优势,让线条牵连不断,连绵数字为一笔,使书写更具连贯性和流畅性。同时,草书结构的不规则性和自由度也被保留,在遵循一定草书规范的基础上,让结构更具变化性和创造性。</p><p class="ql-block">注重整体和谐统一,在融合二者结构时,十分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他并非简单地将汉简与草书结构拼凑,而是从整体布局出发,考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字的正斜、长短、方圆等变化,以及字距、行距、整体分间布白等方面的精心安排,使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书写时从容不迫、得心应手,让汉简与草书结构自然融合,形成独特的简书式行草书风格。</p><p class="ql-block">2.笔法精到与变化丰富:</p><p class="ql-block">在技法层面,张成银先生的汉简草书作品表现出极高的造诣。他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笔法,包括篆书、汉简、魏碑、行草书的笔法,创造出线条凝重厚实、苍茫古劲的效果。他的笔法变化丰富,既有粗犷的力量感,又有细腻的韵味,展现了汉简草书的独特魅力。同时,他还善于把握字形的大小错落和章法的均衡错落,使得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美感。</p><p class="ql-block">丰富层次与节奏,作品中间部分是内容展开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区域,需要丰富的笔法变化来增加布局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张成银会增加行草书和汉简笔法的运用。行草书笔法流畅、连贯,注重笔画之间的呼应和牵连,能够使书写节奏加快,增强作品的动态感;汉简笔法自然、率真,具有独特的简率意味,为作品增添灵动性。他会通过行草书的快速书写,使线条连绵不断,形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与开篇的沉稳形成对比;同时融入汉简笔法中一些独特的笔画形态和连接方式,如汉简中某些笔画的省略、简化以及独特的连笔,让作品更加活泼多变。通过这种笔法的变化,使作品在中间部分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节奏变化,避免单调。</p><p class="ql-block">突出重点与强调,在中间布局中,为了突出重点内容或强调关键部分,他会运用笔法的变化来实现。对于重要的字或语句,可能会改变笔法,如使用更粗重的笔画或更具表现力的笔法。比如,在书写一篇文章时,对于文中的核心观点或精彩语句,他可能会运用魏碑笔法加重笔画力度,使这些字更加突出,成为视觉中心;或者在行草书中,对关键的字采用独特的笔法处理,如加大笔画的粗细对比、增强笔画的节奏感,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强调其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整体章法布局与笔法的呼应协调,疏密与虚实,张成银会根据整体布局的疏密和虚实要求来调整笔法。在布局较密的区域,他可能会运用相对细腻、简洁的笔法,使笔画之间相互避让,避免过于拥挤;而在布局较疏的地方,则会运用较为豪放、大气的笔法,使线条更加舒展,以填充空间,增强作品的整体平衡感。例如,在一行字中,字与字之间距离较近时,他会运用行草书或汉简中较为细腻的笔法书写,使笔画简洁流畅,避免相互干扰;当字距较大时,则会运用魏碑或篆书笔法,使笔画更加厚重、大气,与周围的空间形成呼应。通过这种笔法的调整,实现疏密、虚实的合理搭配,使作品的整体布局更加和谐。</p><p class="ql-block">注重空间与层次变化,为了营造作品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他利用笔法的变化来实现。通过不同笔法所产生的线条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塑造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关系。例如,运用粗线条的笔法(如魏碑笔法)书写的字,会在视觉上显得靠前,而用细线条笔法(如行草书的某些笔画)书写的部分则会相对靠后,从而形成空间上的前后层次。同时,他还会通过笔法的轻重变化,使作品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层次感,如在同一行字中,通过轻重不同的笔法书写,使字有高低错落之感,进一步丰富作品的空间层次,使笔法与整体布局紧密结合,相互映衬。</p><p class="ql-block">3.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张成银不仅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还注重内容的表达。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这种深层次的内涵使得他的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与传统融合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他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以情感引导笔法,张成银将作品的情感基调作为把控笔法协调的重要依据。他根据创作内容所蕴含的情感,选择相应的笔法进行表达。如果作品要表达豪迈、奔放的情感,会更多地运用行草书和汉简中较为奔放、洒脱的笔法,使线条充满张力和动感;如果要表达宁静、悠远的意境,则会融入篆书和魏碑中沉稳、内敛的笔法,让线条更加平和、舒缓。通过以情感引导笔法的运用,使不同笔法在共同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实现协调统一。</p><p class="ql-block">笔法服务于情感表达,在创作过程中,他确保所有笔法的运用都服务于情感表达这一核心目标。不同书体的笔法在他的笔下都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无论融合多少种笔法,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例如,在书写一首激昂的诗词时,他可能会将行草书的流畅奔放、汉简的率意洒脱以及魏碑的刚劲有力等笔法融合在一起,通过笔法的变化和协调,将诗词中的激昂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笔法与情感紧密相连,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二,张成银汉简草书存在的不足</p><p class="ql-block">虽然张成银在汉简草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不同审美角度和艺术标准来看,其作品理论上可能存在一些可探讨之处:</p><p class="ql-block">部分作品辨识度问题:汉简草书本身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历史演变轨迹,在张成银将其与今草融合创新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达,部分草字的写法可能过于追求变化或个人风格,偏离了大众较为熟悉的草书规范。这可能导致一些对草书规范和汉简草书不太熟悉的观众,在认读作品文字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影响了作品信息传递的直接性和流畅性。</p><p class="ql-block">风格普及与接受度:他所形成的简书式行草书风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但这种独特风格在更广泛的大众审美层面,接受度可能存在一定局限。相较于一些传统经典草书风格,大众对其风格的熟悉度和认同感相对较低。这可能限制了他的作品在更广泛群体中的传播和欣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艺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拓展。</p><p class="ql-block">过度融合的风险:在融合汉简草书与今草等多种元素时,尽管多数情况下实现了较好的结合,但在个别作品中,可能存在融合略显生硬的情况。比如某些笔画或结构处理上,汉简与今草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拼接感,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完美境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作品整体的和谐性与连贯性。</p><p class="ql-block">创新深度与持续性:在创新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独特风格,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面临创新深度和持续性的挑战。如果长期在现有的创新模式和风格框架内进行创作,容易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缺乏新的突破和变化。艺术需要不断发展和进步,持续的创新才能保持其作品的活力和吸引力。</p><p class="ql-block">张成银的汉简草书艺术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三、张成银的汉简草书艺术为当代书法创作带来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1、拓宽创作思路与风格</p><p class="ql-block">启发书体融合创新,他成功地将汉简与草书结构相融合,打破了传统书体之间的界限,为当代书法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这种融合方式鼓励书法家们不再局限于单一书体的创作,尝试将不同书体的特点、笔法、结构等元素相互借鉴、融合,创造出独特的书法风格。</p><p class="ql-block">激发对小众书体的关注:张成银对汉简草书的深入挖掘和推广,使这一相对小众的书体受到更多关注。当代书法家们开始重视对古代小众书体或书法遗迹的研究与学习,从这些鲜为人知的书法资源中汲取灵感,为创作注入新的活力。许多书法家投身于对楚简、秦简、敦煌遗书等古代书法资料的研究和创作实践,拓宽了当代书法创作的素材来源。</p><p class="ql-block">2、笔法与结构运用的示范</p><p class="ql-block">笔法融合的借鉴:他在创作中巧妙融合篆书、汉简、魏碑、行草书等多种笔法,为当代书法家展示了丰富的笔法运用技巧。其笔法的自然过渡、因字制宜灵活运用以及整体协调把控的方法,成为众多书法家学习的范例。书法家们学习他如何在不同笔法之间实现流畅转换,以及如何通过笔法的变化来丰富线条的表现力,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结构处理的启示:张成银在字的结构上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平衡又能实现险中求稳,以及通过笔画粗细调节结构、强化空间层次等手法,为当代书法创作在结构处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当代书法家借鉴他对结构的独特理解和处理方式,注重字内空间的营造、笔画的疏密对比以及整体结构的动态平衡,使作品在结构上更具变化性和创新性。</p><p class="ql-block">3、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引导</p><p class="ql-block">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张成银的创作既深入扎根传统,又勇于创新,为当代书法家在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树立了榜样。他对汉简草书这一传统书体进行深入研究和传承,同时融入个人创新元素,使其作品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启示当代书法家在创作中要尊重传统,深入挖掘传统书法的精髓,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点。</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的重视: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对汉简文化的理解与个人情感融入书法创作中。这引导当代书法家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表达,不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更要通过书法作品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价值,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品味。</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张成银先生的汉简草书作品在艺术特色、技法精湛、文化内涵和创新尝试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当然,艺术是多元的,每个人对于书法作品的感受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我们要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批评,共同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