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文化史的光辉篇章,《万古斯文》(一)

裴俊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图片:来自网络经艺术加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文字:部分文字来自网络经编纂整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退休后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继续提升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冯天瑜于1960年至1964年就读于武汉师范学院生物系;1964年至1976年任教于武汉教师进修学院;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至1979年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至1994年任教于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1994年任教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23年1月12日,在武汉逝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万古斯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让我们走进一万年中国文化史,启迪我们的灿烂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一万年中华文化,如此源远流长,如此丰富灿烂,赓续绵延,屡经创痛但未曾断绝。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不管我们主观意愿如何,都不可能绝然离开中国文化,它是我们思维、语言、生活方式的深层基石,正如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蓝天一般。阅读和理解中华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和确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为此,中国文化大家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等学者创作了《万古斯文》,帮助我们更好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万古斯文》从民族的根脉,到文化的特征,再到文字的精妙,无不引人入胜,精细的描绘了中国一万年文化长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华夏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四裔环绕,故自称“中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中”,意指居四方之中;又有“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相对立。“华”,本义是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着文化发达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随着疆域的拓展,民族融合的范围日广,中国境内各民族间的联系纽带愈益强化,民族共同体诸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渐趋完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进入近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侵入,中国境内诸族更增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到20世纪初叶,“中华民族”已成为包括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在全世界范围内,“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其种族的规定性。中华民族的种族主要是黄种(有的少数民族如俄罗斯族是白种,维吾尔族亦混有白种血统),黄皮肤,黑眼睛,是他们显著的遗传体质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但是,“中华民族”的称谓,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中华文明也不是中华民族凭空创造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片广袤土地的若干鲜明特征,给予中华民族的文化创生以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第一,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繁复,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准备了地理基础。把中国疆域置于世界地理的总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的明显特征:领域广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复多样,这是埃及、巴比伦、希腊、印第安等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所难以比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第二,纵深广大、回旋天地辽阔,为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充足的空间条件。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流域。在古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水土滋润,林茂草肥,华夏先民在这里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耕业,奠定了文明的根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第三,与其他文明中心相距较远,导致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中国疆域东濒茫茫无际的太平洋,北临漫漫戈壁和浩瀚的原始森林,西方则万里黄沙与高山雪峰相间,西南壁立着世界上最庞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这样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对于中国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深刻而久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中华文明的确只有一个,但由于中国疆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征,中华文明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以劳动对象、劳动产品、操作方式等因素分类,中华文明可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类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西坡,沿西辽河上游、燕山山脉,斜穿黄河河套,经黄河、长江上游,直抵雅鲁藏布江河谷。以这条等降水量线为界,其东南为受太平洋季风影响的湿润地区,其西北为少受甚至不受此影响的干旱地区。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成为东亚农耕与游牧区的大致分界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二、以土地所有制为划分尺度,农耕文明的形态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殷商和西周的土地国有、公社所有阶段,或称“三代井田”阶段;东周井田瓦解至唐中叶均田制瓦解阶段,土地私有制确立,但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保留种种干预;唐中叶均田制瓦解直至清末,土地私有进一步深入,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干预减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与农耕文明不同,游牧文明的特征则在于:第一,无城廓、耕地,迁徙无定,以游牧为生;第二,尚处在文明社会门槛之外,无文字,不知礼仪;第三,全民善骑射,民风勇猛剽悍;第四,畜牧、狩猎和从事掠夺战争,是其生活方式彼此转化、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和古代和中世纪欧洲、西亚、南亚诸民族文化相比,中华文明有何独特性呢?答案就隐藏在其伦理-政治型文化特征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特征。宗法结构下的社会心理,表现在对于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表现为浓烈的“孝亲”情感,表现在对传统的极端尊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特征。中国文化的政治型特征的体现之一,是专制政体下两千年一贯制的“思想大一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体现之二,是专制政治论的早熟与高度发达。体现之三,是知识阶层“入世”的人生态度、“经世”的社会抱负与君主专制政治对知识阶层的笼络利用、恫吓镇压之间的统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