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一)

海涌岚浮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p><p class="ql-block">‍ 本篇主要介绍离堆公园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其它的景点下篇介绍。</p> <p class="ql-block">  南桥</p><p class="ql-block">‍ 南桥原名普济桥,也叫凌云桥、凌虚桥,位于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仿古建筑廊桥。它可是四川省都江堰市古桥之一,也是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p><p class="ql-block"> 南桥有着悠久的历史,清光绪初年由县令陆葆德主持修建,后来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现存版本主要是1979年重建,2009年震后改建的。</p><p class="ql-block"> 南桥桥长约54米,宽12米,有5孔,采用3层重叠翘角飞檐,上盖琉璃瓦。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楹联,桥头重檐彩塑着珍禽异兽和民间传说戏剧人物,左右两廊内壁还有山水风景、神话传说壁画及书法作品共34幅,简直就是一座艺术长廊。</p><p class="ql-block"> 而南桥的夜景更是迷人,有个网红打卡点叫“蓝眼泪”。晚上灯光亮起,河道周围的霓虹灯把桥梁装点得美轮美奂,岷江水从桥底流过,流动的河水在相机下恰似倾泻的蓝色眼泪,非常适合拍照。并且南桥周边配套也很完善,附近有美食街,能让大家品尝到各种当地美食,感受都江堰的夜生活。</p> <p class="ql-block">  南桥另一端。</p><p class="ql-block">‍ 门头大门上悬挂黑底金字匾额,由书法家杨超于辛酉秋题“南桥”。</p><p class="ql-block">‍有《七律·都江堰南桥》:</p><p class="ql-block"> 南桥横跨宝瓶端,画意诗情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翘角凌空如凤舞,雕梁画栋似龙蟠。</p><p class="ql-block"> 滔滔江水奔流去,滚滚波涛卷巨澜。</p><p class="ql-block"> 李冰伟业千秋颂,天府之国万代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南桥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正是:</p><p class="ql-block">‍ 平添古城几分色,雄踞江源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  土红色券洞式都江堰景区大门。券门上嵌黑底金字石刻匾“都江堰”。门侧水泥柱上挂黑底蓝色字楹联:</p><p class="ql-block">‍ 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高度赞扬了李冰修建都江堰的伟大功绩以及都江堰的独特地位和秀美景色,展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四川地区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首先是离堆公园,堰功道两边桂花树,龙铁树,更有翠竹满眼绿;绿得让人心醉。石板道,石头桠,巨石雕刻标志碑:马踏飞燕国家级旅游景区,青城山.都江堰AAAAA景区。给人带来无限惊喜。</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青石板大道旁一个由石头垒砌成的石台上卧一巨石,上刻描金七个大字及对应英文:世界遗产.都江堰。关于都江堰的历史,我虽然只参观了两次,但它在我的心里早就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设计建造都江堰的李冰大师,原籍是我们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他的历史功绩在家乡可以说家喻户晓。参观都江堰,我们是带着特殊感情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片古老的紫薇树,故起名“紫薇屏”,充满了诗意。紫薇花又称百日红,一边开花一边吐蕾,花儿不仅漂亮,而且花期特长。《七绝·紫薇花赞》:</p><p class="ql-block"> 紫薇花开百日红,娇艳欲滴映苍穹。</p><p class="ql-block"> 不与群芳争春色,独守寂寞展华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角攒尖顶亭。道旁有一告示小牌上写着“ 卧铁,铁的底线。青-都局机关党委宣”。什么是卧铁?请往下看。</p> <p class="ql-block">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有一说法为李冰建造都江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p><p class="ql-block">‍ 凤栖窝下方共埋藏了四根卧铁,顺河道方向并排而卧。最里面的一根埋于明万历四年,铭文“永镇普济之柱,明万历四年造”;第二根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铸,铭文“大清同治三年,缵[zuǎn]绪贻则之柱”;第三根为1927年民国十六年铸,铭文“署成都水利知事官兴文造”;第四根为1994年3月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时铸造,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立”。前往都江堰的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可看到这四根卧铁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喷泉池内的四根卧铁。</p><p class="ql-block">‍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被视为治理都江堰的根本原则, “循之则治,失之则乱”。每年修淘滩时,人们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出合适的深度后就在该处建立标记。作为淘滩的准则。卧铁便是现存的淘滩标记。“治水三字经”中所谓的“铁桩见”就是指深淘到卧铁为止。</p> <p class="ql-block">  杩槎</p><p class="ql-block">‍ 也称闭水三脚,常用于截流、防洪、调剂水量、围堤创险等。用原木做成三脚架,架间用檐梁连结,再向水面插签子,置竹笆,加配沾土即成,使用灵活,拆缷方便,是功效极高的治水工程设施之一。</p><p class="ql-block">‍ 竹笼</p><p class="ql-block">‍ 又名竹 落、竹 篓、竹石蛇,以当地产慈竹、白甲竹编制而成,内装卵石,用以护岸、作堰。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时采用笼石之法,工程简易,费省效宏。此法千古流传,至今防洪抗险时仍在广泛使用 。</p> <p class="ql-block">  张松银杏</p><p class="ql-block">‍ 在都江堰景区堰功道,有一株有着1800余年的千年古银杏名叫“张松银杏”,虽历经千年,却仍然</p><p class="ql-block">枝叶紫茂,钟乳垂悬,到了秋天,银杏满枝,杏叶金黄,看起来蔚为壮观。为无数游人所称道!</p><p class="ql-block">‍ 蜀人张松聪明多计,有辩才,记性好,有次出使许都,见到曹操著《孟德新书》前后共十三篇,他只看一遍就能全文背出来。连多才的杨修也大吃一惊说:“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无怪呼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评价他“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量太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松银杏(2007年8月23日拍)</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离堆公园的特大盆景“张松银杏”,以它婆娑的枝叶、奇特的形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墨客。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视察都江堰时,曾以它为背景留影。1964年邓小平同志到都江堰视察,也很感兴趣地绕树观赏,并赞叹说:“三国时代的银杏树,可算得名贵了。” 相传此树为西蜀别驾张松亲手种植,原在今彭州市桂花镇灯塔村张松故里三圣寺内,解放后移栽到都江堰离堆公园。</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道旁高坡(石头台阶)上有重檐歇山顶道观“伏龙观”。</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离堆公园内用于纪念李冰的庙宇,始建于晋代,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传说因李冰降伏孽龙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一面用42级宽三丈一尺五寸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布局是:“东临江口之关,故灵基立其左;西瞻宝室之穴,故仙亭峙其右。正居太上之殿,中筑朝真之坛。”</p> <p class="ql-block">  伏龙观内的李冰石像</p><p class="ql-block">‍ 伏龙观中文物甚多。树立在正殿中的东汉李冰圆雕石像,1974年迁建索桥时于三号桥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宽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长18厘米。石像冠冕长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龙”;右为“尹龙长陈台造三神石人瑜水万世焉”。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1975年8月18日加座竖立在伏龙观正殿中。</p> <p class="ql-block">  离堆</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以看到耸立着一个有42级台阶(从道旁上伏龙观的台阶)的小山包,称为离堆,就是李冰父子当年率领劳动人民开宝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凿成的和玉垒分离的孤堆。离堆之上建有伏龙 观,两旁的“离堆”石碑、“佛教梵文碑”,是后人所立,有意在借助神力永镇水害。伏龙观原名范贤馆,建于晋代,是纪念三国时贤士范长生的。范长生,四川涪陵人,传说他得长生之术,享年130余岁,博学多才,刘备和诸葛亮请他做官,屡召不赴,一心想做神仙,时人称为“逍遥公”。北宋初年,人民怀念李冰的功绩,扩建殿宇,沿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传说,改称伏龙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p><p class="ql-block">‍ 位于离堆脚下,为内江引水咽喉,是李冰当年开凿的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托,形成壅水和漩流,使水更澄清,然后入口。在洪水期则迫使内江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节制闸的作用,确保成都平原安全。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河渠书》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古堆字),辟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至于所过,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p><p class="ql-block">‍ 李冰凿离堆建宝瓶口,“辟沫水之害”,将岷江洪峰引走,从而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同时,“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将岷江水引进缺水的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伏龙观侧绕过来拍的离堆与宝瓶口,内江水(从鱼口分流过来用来灌溉农田的)从这儿流过宝瓶口(离堆与玉垒间开凿的河道)进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千万亩,使都江堰成为天府之国的第一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离堆是都江堰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岷江的东岸。它是一个人工挖断玉垒山后的一个小山丘并在其上堆积了不少土石,形状像一个小岛,主要用于分流岷江的水流。离堆作宝瓶口的一侧河岸,将岷江的水控制性的流入内江。内江的水流通过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农田;外江的水流则继续沿岷江主河道流向下游,起到泄洪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宝瓶口是都江堰工程中的关键部分,位于离堆的下游。它是一个狭窄的河道入口,形状像一个瓶口,因此得名。宝瓶口的作用是控制进入内江的水量,确保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由于宝瓶口的宽度有限,它能够有效地调节水流,避免过多的水进入内江,从而防止洪水泛滥。</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网借的航拍照,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左侧的玉垒山,山根的内江,内江右侧的金刚堤尾段及堤右的外江(岷江正流),金刚堤尾与人字堤首之间的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闸桥(同时具备排沙于外江和控水功能),再往下是工业用水新修的引水渠,最后是宝瓶口及离堆、离堆公园和都江堰市区。</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p><p class="ql-block"> 飞沙堰是都江堰工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宝瓶口的上游,内江的西侧,金刚堤尾段和人字堤之间。它是一个低矮的堰坝,主要用于排沙和调节水流。飞沙堰的作用是将内江中的泥沙和碎石通过堰坝排入外江,防止泥沙淤积在内江河道中,影响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飞沙堰还能够调节内江的水位,确保灌溉用水的稳定供应。</p><p class="ql-block"> 离堆、宝瓶口及飞沙堰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岷江的水患问题,并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玉垒山上的“玉垒阁”</p><p class="ql-block"> 玉垒阁是一座近年建造的六层仿古观光旅游塔,为钢木结构,地上6层六角形式塔楼,坐落于玉垒山的山顶,海拔865米,从地面到塔尖总高度为46.6米,底层直径为21.1米,顶层直径12.6米,是千年古城都江堰的新地标。可以让游客登高远眺,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城市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碑亭</p><p class="ql-block">‍ 现代水泥建的四方纪念碑亭,亭内正中用红色大理石为基座和碑框,白色大理石为碑心,上刻描红大字“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纪念碑”,把都江堰的主要功能给展示出来,并成为历史性重大事件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建的飞沙堰上的桥,它是工业临时用水调控闸桥,同时把离堆公园和金刚堤给连接起来了。它的前面与内江相连接的低矮的堰就是飞沙堰,是都江堰三个关键工程之一。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p><p class="ql-block">‍ 咏都江堰飞沙堰桥</p><p class="ql-block"> 堰卧岷江水韵长,飞桥横架历沧桑。</p><p class="ql-block"> 分流巧计平洪浪,排砾奇思护梓桑。</p><p class="ql-block"> 古建遗风千载颂,先贤伟略九州彰 。</p><p class="ql-block"> 凭栏望处波澜阔,一脉安澜岁月芳 。</p> <p class="ql-block">  从岷江江心洲~金刚堤往北走,过了夫妻桥不远就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之一的分水堤,即鱼嘴。</p><p class="ql-block">‍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网借的航拍照,下面是鱼嘴,中间是金刚堤,鱼嘴就在金刚堤的迎水面前端。金刚堤左边(东)是用来灌溉的内江,右边是外江~岷江正流。鱼嘴右边建国后建的的桥实际也是控水的闸门。横跨内外江的悬索桥就是安澜桥。最右边是新建的工业用水渠道,以及与金刚堤平行的堤都是新修建的。照片上方中间就是宝瓶口及金刚堤尾部的飞沙堰及其上连接离堆公园的桥(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最后是面是都江堰市区。</p> <p class="ql-block">  外江闸</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渠首原为无坝引水枢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江堰灌区的灌面从1949年的282万亩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679万亩。由于灌区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内外江灌区面积发展的不平衡,仍沿用杩槎、竹笼等传统工程拦水调节流量已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水利部批准后,于1974年4月建成了外江闸。工程建成后,内江宝瓶口每年净引水10亿平方米,有效缓解了灌区用水矛盾,至1993年底,都江堰灌区灌面突破1000万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位于鱼嘴后金刚堤上的小广场上的鱼嘴介绍碑: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p><p class="ql-block">‍ 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所撰《水经注·江水》载:“江水(指岷江)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因大堰之口建于湔江口,湔江为现白沙河)……俗谓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都安县,为原灌县之古名,为控制成都平原安全之地,都安大堰,实为控制天府之国安全之大堰。</p> <p class="ql-block">  《赞都江堰鱼嘴》</p><p class="ql-block"> 岷江滚滚自天来,鱼嘴分流巧匠裁。</p><p class="ql-block"> 内外双江滋沃野,千秋功业壮怀开。</p><p class="ql-block"> 李冰父子留青史,水利工程耀九垓。</p><p class="ql-block"> 游客凭栏观胜景,心潮澎湃叹奇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7年8月23日拍的都江堰分水堰的鱼嘴。</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鱼嘴是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8年9月14日拍的岷江江心洲金刚堤、内江、外江、夫妻桥、外江控水闸、工业用水控水闸、岷江出山口等。</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2007年8月23日摄)</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7年8月23日拍的金刚堤、鱼嘴、内江、外冮及岷江出山口。这张照片中鱼嘴上游岷江中的江心洲称为“百文堤”。</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由于它是我们的老乡~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因此对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有着特殊的感情,于2007年、2018年参观了两次,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由衷的敬佩!</p><p class="ql-block">‍ 本组照片摄于2007年与2018年9月14日,编辑于2025 02 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