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长联》赏析

laogao(拒私聊)

<p class="ql-block">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 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 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 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 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苹夭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 四围香稻 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p><p class="ql-block">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 把酒灵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 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 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 都付于苍烟落照 只赢得 几杵疏钟 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p> <p class="ql-block">上下联共180字的长联,悬挂于昆明滇池大观楼上,号称"天下第一长联。"</p> <p class="ql-block">此联约写成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作者姓孙名髯。</p> <p class="ql-block">长联以滇池为题,上联写景抒情,下联议论联想,展现了滇池的壮丽景色和云南的悠久历史,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上联释义:</p><p class="ql-block">开句描绘滇池的浩瀚无垠,仿佛看到了五百里滇池之水奔涌而至,眼前一片开阔,令人心旷神怡,不禁敞开衣襟推开头巾,以更加畅快地欣赏这眼前美景。(五百里是形容滇池的壮阔)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滇池周边的山峦描绘得栩栩如生。东边的山如神马奔驰;西边的山似凤凰飞舞;北边的山像蜿蜒的游龙;南边的山则是白鹤翱翔一般。</p><p class="ql-block">文人雅士何不选择此等美景登楼观赏,看那似蟹如螺的小岛,在风中若隐若现,宛如少女梳理着秀发;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小鸟和绚烂红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丹青画卷。提醒人们不要辜负了这四周飘香的稻谷;万顷明媚的沙滩;夏日盛开的芙芙和春天依依的杨柳,这都是大自然赐于我们的美好馈赠。</p> <p class="ql-block">下联释义:</p><p class="ql-block">开句将视线从眼前的美景转向了悠久的历史长河。几千年的往事涌上了心头,感慨万千。举起酒杯对空长叹,过往的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如今还有谁在呢?</p><p class="ql-block">汉武帝为打通西南通道而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并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划定疆界;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渡金沙江统一云南。</p><p class="ql-block">英雄的丰功伟绩都如过眼云烟般消逝不见。那些曾经的辉煌建筑和壮丽景象,都敌不过政治风云的变幻和朝代的更迭。如今只剩下一些断碣残碑,在夕阳暮霭中黯然失色。只剩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和一枕清冷的寒霜。</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意境深远。通过对滇池美景的描绘和对云南历史的回顾,展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p> <p class="ql-block">这首长联采用中国对联的传统格式,上下联字数相等,语义相对,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此长联以大观楼为切入点,上联描绘滇池的自然风光,下联叙述云南的悠久历史。它不仅是对联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一篇浓缩了云南历史和文化的大型史诗。上联引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下联则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p> <p class="ql-block">孙髯,约生于清康熙五十年前后(公元1711年),字髯翁,号颐庵,晚号蛟台老人。祖籍陕西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清代云南学者名士,自幼好学,入乡试时因入场要搜身,不愿受辱而愤然离去,后即终生不仕。常到滇池畔观赏山光水色,即景抒情,写出了千古绝唱180字的大观楼长联,后世人称其为"联圣"。</p> <p class="ql-block">(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