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邑村的样板戏

何国进艺术工作室

<p class="ql-block">梨园弘国萃.戏苑绽芳华</p><p class="ql-block"> ——北邑村的样板戏</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熟悉的旋律响起,又是《红灯记》里李铁梅的经典选段。小时候,母亲总围着锅台做饭,嘴里一曲接一曲,将戏里的名段唱了个遍。我的童年,就是在母亲的婉转唱腔中悄然成长。</p><p class="ql-block"> 说起北邑村的戏剧,在当地那可是久负盛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魅力。传说很早以前,村里有位叫张云树的老先生,家境殷实,对戏曲痴迷至极,堪称天才艺术家。当年,他常常自掏盘缠,前往城里戏院听戏,一去就是好些日子。回来后,便能毫无保留地教大家排练。在他的带领下,《西游记》《空城计》《孔雀东南飞》《徐策跑城》等经典大戏接连上演。当时老一辈优秀演员张云树、张德礼、张荣海(村民笑称他们三个人戏篓子)、张梦珠、张鸿发、何五申、张景禄、张秀泽、张秀格等共同为大家呈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成为当地一段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 。</p> <p class="ql-block">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了唱样板戏,‌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现代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这些作品不仅包括京剧还有芭蕾舞剧,1967年5月1日,八大样板戏在北京举行了革命现代戏会演,包括《沙家浜》《海港》《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八个剧目被称之为“八大样板戏”。</p><p class="ql-block"> 而北邑村主要拍练的剧目有《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等。整个剧团的分布也井然有序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 剧团团长:张明申。</p><p class="ql-block"> 总导演:张荣海。</p><p class="ql-block"> 武场指导:张玉虎(小虎子)。</p><p class="ql-block"> 锣鼓乐器:张景禄、张阴怀、张仁武、赵龙海、白堂保、张进兴、张振生等。</p><p class="ql-block">《红灯记》中男主角李玉和的扮演者有:何海珠、范银广、彭仲春,女主角李铁梅的扮演者:下乡知识青年张燕、彭丽萍,江英超,女主角李奶奶的扮演者:赵金凤、张素格,鸠山的扮演者张仲海(丑子)张鸿勋,磨刀人的扮演者:张玉虎(小虎子)。日本人的扮演者:张青合。</p><p class="ql-block">《沙家浜》中女主角阿庆嫂的扮演者:张秀婷,沙奶奶的扮演者:张鸿祥(样子)、张秀芝,刁德一的扮演者:何海珠,胡传奎的扮演者:张午辰,黑田大佐的扮演者:何进堂,刁小三的扮演者:何西利(驴子),沙四龙的扮演者:张梦国。</p><p class="ql-block">《杜鹃山》中的女主角柯湘的扮演者张彦芬,男主角雷刚的扮演者:张西利(驴子),温其久的扮演者:张鸿虎,杜小山的扮演者:彭保平。</p><p class="ql-block">《智取威虎山》中男主角杨子荣的扮演者:彭西申,小常宝的扮演者:张秀婷,座山雕的扮演者:张午辰,滦平的扮演者:范祥,少剑波的扮演者:何海珠,李永奇的扮演者:何西利。</p><p class="ql-block"> 武场演员:张玉虎、张彦明、张明志、张玉敏、范银广、张永存、张振业等。</p><p class="ql-block"> 配角:何振基、张物芬、王金华、王银书等。</p><p class="ql-block"> 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演技各具风采,皆为戏曲舞台上的璀璨明珠。男角以浑厚高昂的唱腔,穿透岁月的回响,展现出坚定的力量;女角则以优美灵动的动作,搭配清澈婉转的嗓音,演绎着细腻的情感。武场演员更是精神抖擞,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尽显飒爽英姿。他们的表演,不仅彰显了那个年代的如火激情,更诠释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见证了中国戏曲艺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演变与发展。</p><p class="ql-block">他们精心排练的《红灯记》,在藁城县戏曲大赛中凭借精彩演绎,斩获第一名。也曾到部队、电杆厂、焦化厂等地慰问义演。其出色表现获领导高度赞誉,也在广大群众间引发热烈反响,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资匮乏、群众生活极度贫困的年代,演员们怀揣着对艺术的热忱和对崇高精神的执着追求,凭借顽强意志坚持排练。尽管生活清苦,排练过程中却也趣事不断 ,为这段艰苦岁月增添了别样色彩。 </p><p class="ql-block"> 曾经,戏团受邀前往邻村演出,张云树在《孔雀东南飞》里饰演恶婆婆。凭借精湛演技,他将封建社会恶婆婆刁难儿媳的情节诠释得淋漓尽致,观众们沉浸其中,义愤填膺,纷纷怒骂戏里的恶婆婆。演出结束后,演员们被分派到村民家中吃饭,其他人都被领走,唯独张云树无人问津。最后经领导协调,安排他去一位老太太家,可老太太一见是他,说什么也不给他饭吃。张云树赶忙赔笑解释:“大娘,戏里都是假的。”老太太眼一瞪:“假的才不管饭,要是真的,就把你弄死了!”此事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却也侧面印证了张云树的高超演技,在当地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张秀泽凭借绝佳的身段、扮相,还有那清澈动人、余音绕梁的嗓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婚后,她嫁到宁晋县,丈夫同样从事演艺工作,公公更是拉得一手好二胡。有一次秀泽在厨房做饭,公公在院子里拉二胡,知道儿媳擅长唱戏,每次都只拉音头。那婉转的旋律一下勾起了秀泽的戏瘾,她忍不住亮开嗓子唱了起来。公公听了,乐开了花,忙招呼:“来来来,咱接着唱,让你婆婆做饭!”这温馨有趣的一幕,作为美谈流传至今 。</p><p class="ql-block"> 70年代,北邑戏团到宋营部队慰问修工事的战士。演出的是经典剧目《沙家浜》,戏中沙奶奶的扮演者张宏祥,从扮相、唱腔到动作,把老太太演绎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吃饭时战士们都在纳闷儿,那位老太太怎么不见了呢?后来才知道男扮女装。</p> <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电视迅速普及,人们的业余生活愈发丰富多彩,信息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在这样的时代巨变下,戏剧这一传统艺术,渐渐隐没于时代的喧嚣之中,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转瞬半个世纪已过,城中村改造使大队变成了居委会,那座承载着无数欢笑与回忆的戏台,也被无情拆除,只留下满目疮痍的废墟。望着这片荒芜,心中五味杂陈。它曾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与梦想,往昔台上演员的精彩演绎,台下千人的欢呼喝彩,是何等热闹繁华。</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但那些鲜活的记忆,不会因戏台的消失而褪色,反而在岁月中愈发清晰。它们将永远留存在几代人的心底,成为对那个时代最温暖且珍贵的眷恋 。</p><p class="ql-block"> 记录时代经典,</p><p class="ql-block"> 还原历史真相,</p><p class="ql-block"> 重温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 续写岁月华章。</p><p class="ql-block"> 2025年正月何国进撰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