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却屡屡碰壁;商鞅三见秦孝公,最终以霸道之说获得重用。这两个历史故事,折射出一个永恒的命题: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如何认清自我、把握时机?</p><p class="ql-block"> 东周后期,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之间征伐不断,民不聊生。 孔子当初的理想就是让各诸侯恢复周礼,施行仁政。为此,他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周游列国长达十三年之久。然总不招人待见,有时还将自己处于困境,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周游列国时他曾到东周的都城,向老子请教“周礼”的问题。两人有段著名的对话, 孔子问:“周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天子仁德勤政,大臣们倾力辅助,诸侯团结一心,百姓安居乐业,这应得益于礼教”。老子微微一笑表示赞同。孔子又问:如今周王衰微、诸侯争霸、君臣不仁、礼崩乐坏,百姓不得安宁。而自己的学说又无人采纳,且屡屡碰壁,为何?老子回答说:虽然过去这些人说的话犹在耳边,但说这些话的人如今却变成了尘土。你觉得你提倡的学说还适合这个时代吗?孔子听后恍然大悟。</p> <p class="ql-block"> 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现了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孔子怀抱仁政理想,周游列国,却屡遭挫折。老子指出其学说"不合时宜",这并非否定孔子的理想,而是提醒他要认清时代特征。经老子点拔,他没有气馁,及时调整前行方向。他明白,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直接推行仁政或许不合时宜,但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却能为未来播下理想的种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终选择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这种伟大的转变,恰恰体现了他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也是孔子</span>能成为了圣人的伟大所在。</p><p class="ql-block"> 商鞅三见秦孝公的故事,则展现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他先以"天道"开讲,秦孝公听得无精打采,装睡敷𧗠。第二次以“王道”进言,秦孝公直接拂袖而去。不仅没有被重视,反而被孝公视为庸才。第三次,商鞅抓住机遇,单刀直入提出"霸道"之说,这时秦孝公兴奋不已,听得入神,如之前判若二人,商鞅也因此获得重用。这并非商鞅放弃原则,而是他深刻认识到秦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现实需求。在战国纷争的时代,秦国需要的是富国强兵之策,商鞅准确把握了这一时代脉搏,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就了变法大业。</p> <p class="ql-block">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时机把握”的重要性。其中提到的贾谊、梁鸿,都是才华横溢之士,却未能施展抱负。这两个人分别处于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和“汉章之治”时代,社会较为稳定,政治也算清明。为何一个被贬长沙,一个流于海曲?用苏轼的话来说贾谊,是“志大量小,才高识浅”。在未处理好与那帮老臣关系的情况下,强行“改制”,火候未到,急于行事,属于不会把握时机,没有“君子见机”的智慧。而梁鸿自持其才,锋芒毕露,得罪汉章帝,缺乏自我认知,没有“达人知命”的思维。这说明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坎坷并非全是外部客观因素造成,也有自己的主观情绪所导致。从中提醒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个人才能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审时度势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span>我们常常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时就需要认清自我,把握时机。真正的智者,既不会因挫折而放弃理想,也不会固守教条而错失良机。</p><p class="ql-block">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职场、商场、官场都是人性场。我们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认识自我,以敏锐的眼光把握时机。正如古人所言:"识时务者为俊杰。"唯有将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与实际环境相适应。才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或许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最深刻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