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贵老照片 过目难忘的瞬间(206)

福全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三个小女孩合影。这张照片拍摄的具体时间不详,推测应该是在延安时期拍摄的。照片上,毛主席把三个小女孩搂在怀里,显得特别亲切。最右边这个女孩应该是他女儿李讷,另外两个小孩无法辨认。这张照片展现了毛主席慈爱的光辉形象。</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李讷合影。</p> <p class="ql-block">高清老照片,毛主席和女儿李讷合影。照片上,李讷身穿花裙子,亲切地站在主席身边,父女俩显得十分融洽。</p> <p class="ql-block">图为毛主席在北戴河散步。照片上,毛主席手拄拐杖,迎着海风,在沙滩上大步行走。他的身后跟着5个年轻人,旁边还有两个人。其中,跟毛主席并排而行的女孩是他女儿李讷。主席对李讷非常疼爱,经常带在身边。这张照片应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精神爽朗,气宇轩昂,十分伟岸。</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女儿李讷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女儿李讷</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到乡下考察的老照片。照片上,毛主席身穿衬衣,脚踏布鞋,手拄拐杖,步子迈得很大,脸上笑容满面,显得十分开心。</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看报纸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5年11月,毛主席接见参加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日本青年代表团全体成员。刘少奇、周恩来等人陪同出席。</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于1965年11月26日接见柬埔寨王国军事代表团成员,站在毛主席左手边第一位是郎诺中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平生唯一的持枪照片</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最高统帅,一生指挥过千军万马,却极少亲自持枪。他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但现存唯一一张他持枪的照片,定格于1964年全军大比武的现场。这张珍贵的影像不仅展现了领袖对国防事业的关怀,更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从“不配枪”到持枪证</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与枪支的关系颇为独特。井冈山时期,林彪曾想送他一支袖珍手枪,但被婉拒。长征途中,他虽短暂携带手枪防身,但抵达陕北后便将武器赠予游击队。1950年12月,新中国颁发首张持枪证——“甲字001号”,持枪人一栏赫然写着“毛泽东”,但枪证、枪号、子弹三栏均为空白。毛泽东始终未领取配枪,他认为领袖的安全应依靠军队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巩固,而非个人武器。</p><p class="ql-block">1964年全军大比武的经典瞬间</p><p class="ql-block">1964年6月15日,北京西郊射击场迎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训练汇报表演。在济南军区神枪手宋世哲完成40秒内40发子弹命中40块钢靶的精彩表演后,毛泽东主席兴致高涨,提出要亲自查看枪支。工作人员递上宋世哲使用的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毛泽东主席仔细端详瞄准装置,随即举枪闭目,做出瞄准姿势。</p><p class="ql-block">他笑问:“这枪好准吗?”得知性能优异后,欣然称赞:“我们自己生产的枪支一定打得准!”</p><p class="ql-block">摄影师迅速抓拍下这一瞬间,成为毛泽东主席生平唯一持枪照片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这把枪号为52739的56式半自动步枪,后来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该枪是解放军首款制式列装半自动步枪,以精度高、可靠性强著称,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经受实战检验。</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虽极少持枪,但此次“破例”举枪的瞬间,成为他关怀军队建设、重视实战训练的象征。正如他所说:“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这张照片的背后,是领袖与官兵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更是人民军队从“万国造”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缩影。</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晚年和夫人、以及两位身边工作人员合影。这是一张后期修复的高清老照片。女的叫孟锦云。她是主席晚年的秘书。</p>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24日毛主席说:帝国主义侵略我们都是从海上来的。</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老人家由陈毅罗瑞卿、张爱萍王宏坤、陶勇等陪同,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并观看鱼雷快艇的表演。</p><p class="ql-block">在听取汇报时,老人家说:我们国家穷,钢铁少,海防线很长,帝国主义就是欺负我们没有海军。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都是从海上来的,不要忘记这一历史教训。</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张玉凤的珍贵合影,彼时的张玉凤青春正好,来自黑龙江的她,因家庭经济的困境早早辍学,步入社会打工。幸运的是,她被招聘成为铁路员工。工作中的张玉凤性格活泼开朗,头脑聪明伶俐,很快就被分配为列车员。</p><p class="ql-block">1960年,凭借在岗位上的出色表现,张玉凤被选调到毛主席的专列上工作。谁也未曾料到,这段经历会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此后,张玉凤凭借自身的努力与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成为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p> <p class="ql-block">建国十七周年老照片</p><p class="ql-block">这是1966年12月《人民画报》封面照片:1966年10月1日,毛主席带着林总、周总理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国庆大游行的队伍。照片上,毛主席笔直地站着,身材高大、伟岸。站在他身边的是林总。林总头戴帽子,身形瘦削,显得弱不禁风。站在林总身边的是周总理。周总理身体前倾,在照片上只露出一个头。</p> <p class="ql-block">建国十七周年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建国十七周年老照片</p><p class="ql-block">1966年国庆节当天晚上的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建国十七周年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建国17周年庆典现场。</p> <p class="ql-block">国庆节当天,游行群众高举《毛主席语录》,向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齐声欢呼。</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部队观礼代表。陪同主席接见的人有林总、叶剑英、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高呼“毛主席万岁”的石油工人。</p> <p class="ql-block">参加建国17周年庆典的少数民族代表。</p> <p class="ql-block">建国十七周年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建国十七周年老照片</p><p class="ql-block">建国17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上挤满了人。人们手中高举《毛主席语录》,高喊“毛主席万岁”。</p> <p class="ql-block">1962年,张茜与周总理出席外交活动时的一张罕见留影。1962年9月,印尼总统夫人哈蒂尼应邀访华,这次外交活动意义极其重大,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宴会,就连邓颖超、蔡畅都穿着旗袍。</p><p class="ql-block">张茜也清楚这场外交活动的重要性,于是前往宴会现场前她做了精心准备。</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张茜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旗袍,外面穿着小西装,化着精致的妆容。看起来端庄大气,立即成为现场关注的焦点。</p><p class="ql-block">张茜参加的这次外交活动,彰显出她作为“外交第一夫人”的身份,更为新中国外交工作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图为李进与邓小平、华国锋一起出席政府工作会议。照片上,邓公抽着烟,李进满脸笑容。</p> <p class="ql-block">1937年,湖北汤池训练班校舍内,26岁的曾志与陶铸并肩而立,眼神中满是坚定与重逢的喜悦。彼时,陶铸才刚走出牢狱。</p><p class="ql-block">五年前,他与曾志新婚不久,便不幸被捕,深陷囹圄。在那漫长的五年时光里,残酷的牢狱生活阻断了他与曾志的联系,可两颗心始终紧紧相依。抗战爆发,陶铸重获自由,恰好与途经武汉前往延安的曾志意外相逢。</p><p class="ql-block">劫后余生,久别重逢,这份喜悦难以言表。随后,他们一同投身汤池训练班,携手并肩,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滚滚洪流之中,用热血与生命践行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p> <p class="ql-block">1948年,巴黎卢森堡公园的日光,轻柔地洒在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与他们6个月大女儿的身上,这一家三口的身影被相机定格,成为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彼时,这对夫妻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重大抉择。</p><p class="ql-block">钱三强,后来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他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天赋异禀,成绩斐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何泽慧,作为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以卓越的科研能力被赞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她的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小行星中心更是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何泽慧星”,以彰其功。</p><p class="ql-block">在国外,凭借他们的科研实力,极有可能斩获诺贝尔奖,享受优渥的科研条件与生活待遇。但他们的心中,始终萦绕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尽管彼时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可他们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归程。回到祖国后,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科研事业中,为新中国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钱三强与何泽慧,这对爱国伉俪,用行动诠释了拳拳赤子心,他们永远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951年,美国的某个角落,阳光轻柔地洒在杨振宁、妻子杜致礼以及几个月大的儿子杨光诺身上。彼时,初为人父的杨振宁,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喜悦。初为人母的杜致礼面含微笑,端庄优雅的站在一旁,襁褓中的杨光诺坐在父亲的肩头,懵懂可爱。</p><p class="ql-block">杨光诺的名字,是爷爷满怀期待所取。在那个科学探索之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时代,爷爷希望这个名字能为杨振宁带来好运,助力他在科研领域斩获诺贝尔奖,向世界展现华人科学家的智慧与力量。</p><p class="ql-block">后来,杨振宁凭借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在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没有辜负家人的期许,用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付出,在科学的星空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新中国军队建设正经历着重大变革。彼时,解放军刚刚实行军衔制,一张合影记录下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貌。照片中五位身着崭新五五式军装的青年军官英姿勃发,他们或笔挺站立,或沉稳而坐,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的飒爽英姿,英气逼人。</p><p class="ql-block">定睛细看,五人的军衔不尽相同,两名中尉、三名少尉,肩章上的星徽闪烁,那是他们历经枪林弹雨的勋章,见证着他们在战火硝烟中成长的热血岁月。</p><p class="ql-block">随着军衔制的推行,我军军容军貌焕然一新,整齐划一的着装彰显着军队的威严与纪律。与此同时,部队从供给制迈向薪金制,这一转变极大改善了干部战士的生活水平。年轻军官们凭借着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挺拔的身姿和稳定的收入,成为了那个时代姑娘们心中理想的伴侣。</p> <p class="ql-block">1965年的中国,居然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一位日本记者捕捉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画面。</p><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祖国正处于成长和扩张之中,被誉为中国普通民众最为幸福的年代之一。</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老人由政府供养,孩子们有学可上,人们只需就业,无需担忧失业。物资分配按需计划,民众凭证购买。这些宝贵的照片,展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衣物上的补丁并未妨碍国家的发展,整个社会洋溢着饱满的干劲。</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今天,正是从那个时期一步步踏实走来。</p> <p class="ql-block">1966年,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的纺织工人领到了厂里发的《毛泽东选集》,正在认真地阅读。</p> <p class="ql-block">1966年,聚在一起读《毛选》的红卫兵小将。</p> <p class="ql-block">1966年,北京的大学生举行庆祝《毛选》出版大游行。</p> <p class="ql-block">1966年,解放军某部官兵正在草地上阅读《毛选》。</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女知青下乡老照片,七十年代,正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推动农业发展,国家提出了“上山下乡”的政策。</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女知青们,年纪都不大,看着都只有十几岁二十出头的模样,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开怀洋溢的笑容。挑着扁担的知青女孩们,大家干起活来热火朝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