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双璧,崖壁上的战歌·瓮城里的烟火

依恋

依恋 (成都) 987637 <p class="ql-block">  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合川,嘉陵江、渠江、涪江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出大气磅礴的山水奇境,滋养了坚韧不拔的人文风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合川,有这样一座小小的山城——钓鱼城,一场蒙(元)宋之战,竟改变了亚欧战场格局,让万里之外的埃及、非洲躲过了蒙古大军的铁蹄。</p><p class="ql-block"> 在合川,还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元年的军事防御性堡垒建筑——涞滩古镇,瓮城是其入口,如今防御功能虽已消失,但古镇里仍充满了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合川,重庆市下辖区,在游览了合川文峰古街、陶行知纪念馆后,便来到了钓鱼城、涞滩古镇,去倾听那崖壁上的战歌、一嗅那瓮城里的烟火。</p><p class="ql-block"> ——题记</p> 钓鱼城 <p class="ql-block">  公元1260年,蒙古大军攻占西亚,剑锋直指埃及、非洲,就在这一刻,突然兵退东返,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钓鱼城蒙(元)宋的那一场战争。</p><p class="ql-block"> 公元1259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命丧黄泉。蒙哥亡后,蒙古诸王纷争遂起,征战一线的铁骑从亚欧战场匆忙回撤草原,以争夺大汗之位。</p><p class="ql-block"> 历史就是这样的神奇,一个小小的山城,一次小的战争,就这样改变了亚欧战场的格局,也延缓了南宋的灭亡,对世界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江水奔涌东流,与巍峨的钓鱼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 沿着登山小径前行,渐渐地看见了古老的城墙,它依山势而建,城墙的旗帜随风飘扬,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城门渐入眼帘,一旁的石壁上镌刻着“钓鱼城”三字,它是历史留下的印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护国门,是钓鱼城八座城门中规模最大的一道雄关,城门左临悬崖,右倚石壁,连接城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p class="ql-block"> 护国门,现存双拱门洞,布局精巧,城台上为重檐歇山顶式城楼,上悬“护国门”门匾。</p> <p class="ql-block">  钓鱼城,犹如一个天然堡垒,坐落在钓鱼山上,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于此交汇,自古就是“巴蜀要津”。</p><p class="ql-block"> 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420年),蒙古大军攻入四川,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主持四川防务,1243年于钓鱼山筑城,拉开了长达36年的守城序幕。</p><p class="ql-block"> 此后,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城防体系,南宋合川军民在这弹丸之地,与蒙(元)军铁骑角逐,历经大小战斗200多场,让它成为南宋唯一一个未被蒙(元)军攻克的城池。</p><p class="ql-block"> 明代杨慎一词赞曰: </p><p class="ql-block"> 钓鱼城下江水清,</p><p class="ql-block"> 荒烟古垒气犹生。</p> <p class="ql-block">  沿着城墙走去,只见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浓郁的历史气息朴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 行至此处,城垣内侧立有一个“飞檐洞遗址”简介牌,看后得知,这是一处极具历史与军事意义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本是山顶岩石上的一道天然缝隙,后在其上修筑城墙,形成了巨石夹峙的暗道,仅容一人通过,隐蔽性很强,在军事上极具攻击性。</p><p class="ql-block"> 据史载,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都总帅、先锋将汪德臣率精锐,乘雨夜偷袭钓鱼城护国门,守将王坚派奇兵从飞檐洞而出,绕其敌后,对偷袭的蒙古军实施两面夹击,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 如今,不少游客于这里穿梭其中,去一探飞檐洞的神秘和感受昔日历史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来之前,对景区“钓鱼”一名,就觉得很有点意思,不过,令我没有想到得是,这里竟有一处驰名巴蜀的远古遗迹——钓鱼台。</p><p class="ql-block"> 一块巨石卧于可以俯瞰嘉陵江的山崖之上,显得格外壮观。</p><p class="ql-block"> 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64《合州》记中云: “钓鱼山,...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p><p class="ql-block"> 而民间传说则更具色彩,相传在远古,三江洪水泛滥,成千上万的灾民来到这座山上避难,饥饿难熬,就在濒临死亡之际,一位巨人天降在山巅巨石上,手持长竿从洪水中钓起鲜鱼,拯救了灾民。</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巨人垂钓的巨石就被人们称作了钓鱼台,这座山也由此得名钓鱼山。</p> <p class="ql-block">  在钓鱼台的一侧,是一片平敞的岩石,在这片岩石上遗留着舂碓、圆形石碾碾盘以及轮碾凹坑,这就是当年钓鱼城军民的粮食加工厂遗址。</p><p class="ql-block"> 在钓鱼城上,与此类似的粮食加工场地,听说在北城月亮石上还有一处。</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粮食加工厂遗址,彰显了钓鱼城军民在长期抗战中耕战结合的生存策略,这是一处值得游人深情凝视、细细品味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又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九口锅遗址,它有着“中国现存最早的兵工厂遗址”之称号。</p><p class="ql-block"> 九口巨大表面磨制光滑、圆心犹如柱础的“锅”,仿佛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品,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钓鱼城中,每一口锅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秘密。</p><p class="ql-block"> 这些“锅”位于钓鱼台另一侧的岩上,是宋蒙之战时的兵工作坊,用以碾制火药原料、制造铁雷火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此时漫步在遗址间,望着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遙想那峰火连天的年代,让人不禁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摩崖题刻,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贵墨宝,风格各异,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摩崖造像,雕刻精美、生动传神,是钓鱼城里一处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石刻群。</p><p class="ql-block"> ↑ 千佛崖,石窟凿造于唐代晚期,刻有37行,2775尊趺佛造像,造像生动形象,严谨的构图和残存的局部画面,至今仍具强烈艺术震撼力。</p><p class="ql-block"> ↓ 三圣岩,俗称“三佛岩”,清道光年间,由护国、白塔两寺住持及门徒捐资刻造,佛像表情恬淡、慈祥壮观,堪为《中国清代石刻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 一处内凹崖壁之上,开凿有晚唐时期的“悬空卧佛”,大佛悬空而卧,背倚山石,面临绝壁。</p><p class="ql-block"> 卧佛身长11米,肩宽2.2米,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头西脚东,坦胸露肌,端庄慈祥,展示了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 “一卧千古”题刻,位于悬空卧佛旁,为南宋著名学者王休手笔,笔力雄健,气势非凡,与卧佛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座纪功亭,安放着蒙(元)宋战争的功臣王坚的纪功碑。</p><p class="ql-block"> ↓ 入亭细观王坚纪功碑,这是一块巨石,平面四周镌刻有放射状花纹,中间是一尊“千手观音”像,左侧有3尊小佛,右侧为2尊小佛。</p><p class="ql-block"> 缘何如此,好在在佛龛的两侧,残存着一些可读的文字,这些文字颂扬了钓鱼城主将王坚率军民抗蒙并击杀蒙哥可汗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是王坚的继任者张珏为纪念王坚的战功而刻下的,南宋灭亡后,守将为保百姓平安而降,降后,元军遂令工匠开凿“千手观音”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 而开凿的工匠,有感于王坚的忠勇与功绩,有意残留了一些可读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在钓鱼城护国门内崖壁上,见到了多幅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摩崖石刻,让我很是诧异。</p><p class="ql-block"> 看了景区简介牌才知,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合川多次轰炸,原住合川县城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迁到了钓鱼城,值创办十周年之际,兼任校长的蒋中正亲笔为其题词“坚苦卓绝”,并委派何应钦、白崇禧和张治中等军政要员前来钓鱼城参加纪念活动,从而留下了这一片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刻,最大的一幅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十周年纪念碑记》,其余石刻为军政要员为训练班的题词,有“坚苦卓绝”、“十年教训”、“忠勇坚贞”等。</p> <p class="ql-block">  气势恢宏的石牌坊,位于护国寺山门外,其上“独钓中原”四个大字,为明代近士李作舟所写。</p><p class="ql-block"> 独钓中原,意指当时的南宋王朝唯有钓鱼城军民在与蒙(元)军队孤军作战,独撑战局,延续宋祚。</p><p class="ql-block"> 其后是护国寺,它位于钓鱼山中央南端,为唐代名僧石头和尚创建,南宋绍兴年间达到鼎盛,驰名巴蜀,被称为“石佛道场”。</p><p class="ql-block"> 寺院的建筑结构精巧,殿宇宏敞,门柱楹联以其画龙点睛之笔写出了: </p><p class="ql-block"> 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 </p><p class="ql-block"> 寺名护国,孤障飞云控蜀疆。</p> <p class="ql-block">  钓鱼城有点大,已70的我,体力还是差了点,八座城门,只好放弃六座,选择从奇胜门出城。</p><p class="ql-block"> 一路下行,沿途的石阶步道蜿蜒曲折,两旁的植物随风摇曳,景色很是秀美。</p><p class="ql-block"> 来到奇胜门,一洞古城门映入眼帘,作为钓鱼城门的八座城门之一,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一座钓鱼城,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抗击蒙(元)36年,战死蒙哥大汗,延缓南宋灭亡,缓解欧亚战祸而闻名中外。</p><p class="ql-block"> 游后,历史知识大涨,在脑海中深深地留下了这座城的印象。</p> 涞滩古镇 <p class="ql-block">  在合川,还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涞滩古镇。</p><p class="ql-block"> 涞滩古镇,1992年被公布为重庆“巴渝十景”之一,2003年被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5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镇》邮票,涞滩作为“国家名片”入列第二位。</p><p class="ql-block"> 涞滩古镇,坐落于重庆合川城东约32公里处的渠江边上,这是一座在战火中保留下来的古镇。</p><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镇,眺望古城门,城楼虽不算宏伟壮观,但城墙厚重的质感,让人深感这座古镇承载的历史分量,不由生出敬佩之情。</p> <p class="ql-block">  城门上方镌刻着“众志成城”四个大字,进入城门,令人赞叹,厚重的条石合围出一方小巧坚固的天地——瓮城。</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读瓮城简介,它修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当地人代延珍、代延灿兄弟二人倡导集资,为防范当时太平军入川和云南李、蓝等农民军起义攻打涞滩,在原城墙外加修瓮城,作为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 瓮城呈半圆形,与原来的城堡连接形成整体,瓮城里设八门,四明四暗,暗门用以藏兵,具有瓮中捉鳖的御敌功效。</p><p class="ql-block"> 重庆的古镇几乎走遍,只见涞滩有古瓮城,它成为了重庆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军事防御性堡垒建筑。</p> <p class="ql-block">  涞滩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乾德年间,当时的渠江流经此地形成了一片滩涂,人们称之为“来滩”,后逐渐演变为“涞滩”,并在其上建了涞滩场。</p><p class="ql-block"> 深受水患的影响,涞滩场逐渐移到鹫峰山上,涞滩民众用条石砌墙修筑山寨,于是有了今天的涞滩古镇,人们将山上的古镇称为上涞滩,江边的称为下涞滩。</p><p class="ql-block"> 从瓮城经“西寨门”进入古镇,便是青石板老街,不远处是一座名为“城中楼”食府的建筑,它将街道“人”字形分开,一边是回龙街,另一边是顺城街。</p> <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墙围出了一方天地,也围出了涞滩人闲适安逸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城墙里的涞滩人在这一片独特的空间里,营造出一种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步入古镇,给人以山乡小镇之感,随处可见地摊售卖的菜蔬、锅里炖着的阴米土鸡、灶头前挂着的扁担腊肉、还有那很有名气的合川桃片....。</p><p class="ql-block"> 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让人瞬间感受到古朴的宁静与人间烟火气的自然融合。</p> <p class="ql-block">  明代石牌坊“大佛禅林”。</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二佛巷,过“大佛禅林”石牌坊,就是古镇最有名气的二佛寺,寺庙分为上殿和下殿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 二佛巷的左侧为二佛寺上殿区,它建在“鹫峰山”上,为寺庙建筑群,入内草草一览,便奔下殿而去。</p><p class="ql-block"> ↓ 二佛寺下殿在二佛巷的右侧,位于鹫峰山山腰处,为摩崖造像群,一尊高达12.5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依岩镌凿,被誉为“蜀中第二佛”。</p><p class="ql-block"> 这批摩崖造像凿于唐宋时期,现存龛窟42个、石雕佛像1613尊,集中镌刻在二佛寺下殿北、西、南三面岩石上。</p><p class="ql-block"> 门前一石碑上,刻有“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它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门前一公告,摩崖造像区排危施工,让人有点扫兴。</p> <p class="ql-block">  东水门,涞滩古镇的东寨门,地势险要,是涞滩古镇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它与南面的小寨门、西面的西寨门(瓮城)以及已毁的北门,共同构成了涞滩古镇的城门体系。</p><p class="ql-block"> 沿着古城墙行走,可以来到“涞园”,涞园是一处游人自在休闲的好去处,园内林木葱笼,古城墙凭险而围。</p> <p class="ql-block">  和其它古镇一样,涞滩也有一座文昌宫,它静静地铺展在古镇的怀抱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游人。</p><p class="ql-block"> 文昌宫始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重建,今仅存正殿、戏楼和东西两廊。</p><p class="ql-block"> 步入文昌宫,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殿内供奉着文昌帝君的神像,默默地佑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学子和文人。</p><p class="ql-block"> 文昌宫戏楼很是引入注目,它又称万年台,修建于清代,飞檐翘角,造型别致,戏台外槽有木雕,题材为古代戏曲,人物雕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从文昌宫出来,沿顺城街往下走,便是涞滩古镇的另一个寨门,名小寨门。</p><p class="ql-block"> 小寨门位于涞滩南面,是古镇三座寨门之一,寨墙和寨门由条石砌成,寨门设计简洁但很坚固。</p><p class="ql-block"> 小寨门建于清咸丰年间,在清同治年间加固,以作为瓮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共同构成“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的战术布局。</p><p class="ql-block"> 小寨门外地势险要,仅有一条石梯独路,从下往寨门望去,还真是易守难攻,体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布局。</p><p class="ql-block"> 小寨门不仅是古镇的一个景点,也是连接古镇内外的重要通道,若游览时间充足,可沿着小寨门石阶而下,到达渠江边的下涞滩一游。</p> <p class="ql-block"> 依恋摄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