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巍巍屹立城墙碥。</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四川省南川县(今重庆市南川区),原本是有城墙的,如今只剩下城墙碥了。城墙碥就是城墙的断垣残壁。这断垣残壁也仅存东门至水厂的那一部分了。城门没有了。城墙顶上的道路没有了。城墙顶上房子也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城墙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川有个跃鲤门。</p><p class="ql-block"> 老南川县城,坦坦荡荡,四四方方。步出东门是东城外,进而往东行,进入东胜乡。步出南门是南城外,进而往南行,进入南极乡。步出西门是西城外,进而往西行,进入西胜乡。步出北门是北城外,进而往北行,进入北固乡。</p><p class="ql-block"> 川湘公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期间立下过赫赫战功,它是一条英雄路。川湘公路由重庆驶往南川,贯穿南川全城。它从西城外入城,经过西门桥,进入闹市区。它经过中和街后,就进入东街了,从东城外出城。为了修建川湘公路,南川人民从抗战大局出发,拆掉了西城门和东城门。西城门建在西门桥的东端。西门桥原先是吊桥。吊桥升起,可以拒敌于城外。修建川湘公路时,拆了吊桥,建了木质的公路桥。这公路桥后来改建为赵州桥似的石拱桥了。小拱拥大拱,别致而又大方。南城门也因为修建南门桥而拆掉了。那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做出来的调整。南门桥和西门桥之下,都曾经洪波涌起,洪水滔滔。东街是上坡路,无河无桥。北街平缓悠长,无河无桥。北城外越走越高,直抵高寺。</p><p class="ql-block"> 北街与北城外之间有一座仅存下来的城门,它叫做跃鲤门。它是南川县城的北城门。跃鲤门俗称城门洞,它见证了我的小学时代和初中时代。直到1980年代初期,跃鲤门都还存在。我童年的故事大都与跃鲤门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发现牛儿炮。</p><p class="ql-block"> 高寺是南川中学所在地,我家住在南川中学的荷花池畔。除了自己的名字,我最先认得的汉字是繁体的三个大字:跃鲤门。我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和放学,都要从城门洞穿过。抬头看见跃鲤门三个大字。那三个字,古朴典雅,笔画很多。我是在问了父亲之后才认得的。</p><p class="ql-block"> 1957年9月至1961年7月,我在四川省南川县隆化第一小学校(今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上初级小学,也就是今日小学的一至四年级。那时候的初小,没有什么家庭作业。下午三点半钟我们就放学了。放学后的两三个小时是小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常常去跃鲤门上的城墙上寻宝。我们寻宝,主要是寻找古代留下来的铜钱、旧社会铸造的镍币,以及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子弹壳。每次总有收获,很少空手而归。</p><p class="ql-block"> 城墙的上面很宽,几乎相当于一条街道。它的两侧还有一些小小的房子,里面住着几户人家。到了1950年代,城墙的上面大部分成了菜地。我们寻宝,就是在泥土里面刨。有一天,李大华、张忠民和我,有了大收获。我们发现土里有硬货。我们蹲下来刨土,越刨越起劲,居然刨出了一门牛儿炮。那门牛儿炮,其形状与医院里的大型氧气瓶相似,它大约 1.5米长,不过其直径为其两倍。我们喜出望外,跑到县公安局去报告了。公安局的叔叔表扬了我们。那门牛儿炮后来陈列在县展览馆里。</p><p class="ql-block"> 在县机关幼儿园与后铺之间有一个大院,那是1957年新修的一个建筑群。大院两边的门柱上有两块牌子,一曰四川省南川县少年宫,一曰四川省南川县展览馆。人们进出那里从来都不收钱。那里是我们小学生经常玩耍的地方。每当我看到那门牛儿炮,我的心中就充满了自豪感:那是三个少年发现的文物!我也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牛儿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捡到一块银元。</p><p class="ql-block"> 1959年春,我读四册,也就是小学二年级时下学期。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在跃鲤门上方的城墙路面上转悠。那一天,我觉得心旷神怡。天空那么蓝。城墙那么高。我个子那么小。我站在城墙顶上。我一会儿俯瞰从北街朝跃鲤门走过来的行人,我觉得他们更小,像一个个小不点儿在移动。我一会儿俯瞰从跃鲤门朝高寺走去的行人,我觉得他们更小,而且越来越小。最终,他们爬上登临高寺的漫漫长台阶。看舒服了之后,我又继续朝长亭的方向走。我看见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我以为是镜子的破片。我走近前去,俯身一看,原来是一块银元!我回到家里,把那块银元用纸擦干净,然后递给父亲看了。他告诉我,那种银元叫做十八圈。他还说,在我们四川,那是银元中最普通的一种,看成色,还不错,自己拿着玩吧。</p><p class="ql-block"> 我早就听人说过,是不是真的银元,可以用舌头检验。将银元放在舌尖上添。如果有一点点儿涩味,那就是真的。否则,那就是假的。我试过了,应当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我早就听人说过,银元可以拿到人民银行去兑换成人民币。要是那样,就可以用啦!</p><p class="ql-block"> 那周星期六的下午,学校不上课。我揣着那块银元去银行碰运气。我想,如果被没收了,也没有关系,反正是捡来的。当然,我也觉得,那种寻寻觅觅的捡拾其实是劳动。很多很多年以后,我多多少少做出了一些成绩。我的妻子系理科出身。她笑话我:你们文科,钻故纸堆!我笑着回答:是的,我钻故纸堆。我既钻中国的故纸堆,我也钻外国的故纸堆。我就是个捡破烂的。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我发现它们的价值。别人忽略的东西,我把它们寻找出来。这就是我的工作!下岗工人吃什么,我吃什么。下岗工人买什么菜,我买什么菜。我特别尊重下岗工人。或许,这就是我的底层思维吧。</p><p class="ql-block"> 回说那一天,我来到西街的路口。中国人民银行南川县支行坐落在那里。在银行的门口张贴有宣传画。上面的字,有许多我不认识。不过,我明白了八九分:鼓励大家把银元兑换成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我怯生生地走进银行。我贴着柜台站着。我踮起双脚。我鼓起勇气,对一位烫卷发的漂亮阿姨说:换钱!</p><p class="ql-block"> 那位阿姨接过银元,她把银元举在空中仔细地看了又看。接着,她低下头来,看着我,问:哪里来的?</p><p class="ql-block"> 城门洞上头捡的。我如实回答。</p><p class="ql-block"> 去年我家阿毛也在那里捡到过一块银元。没有残缺。换人民币一元!她说。</p><p class="ql-block"> 我的心终于落下来啦。</p> <p class="ql-block">十八圈</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元年四川银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一元 正面</p><p class="ql-block">流通于1953年3月1日 — 1969年10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一元 背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接过一张崭新的面值一元的人民币。当时的一元纸币是红色的。我小心翼翼地把那一块钱放进内衣口袋里。</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对子女十分严格。他从来不给我们弟兄姊妹发零用钱。</p><p class="ql-block"> 那一块钱是我的零用钱。那一块钱我用了好久好久,直到我初小毕业的时候,才用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