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印记2022,云中相聚

晨洸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大120周年校庆前夕,母校东南大学发出“我们的120个瞬间—东大故事”征集令,我写下了《岁月印记1995,首访日本》,希望通过传播,让我们访日代表团再次相聚六朝松下。同时,我将文章通过微信发给当时全程参与代表团活动的黄大卫老师、刘京南老师,征求他们的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大卫老师回复道:文章写得很好,很感人,让我回忆起当年的美好时光,也一定会引起我们代表团同学的共鸣,希望择日我们代表团能再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京南老师回复道:文章写得真好,生动详实,读后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文章对此访记述得如此真切,包括经历的各种细节和当时的感受。记得第一次学生访问团成员都是优中选优产生的,大家品学兼优、好学上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访问在爱工大影响很大,开启了两校学生访问团多年来持续互访的历史。此后多年,常会回忆起那次访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大学生代表团首访日本后,我和八位同学都相继离开东大,几乎没再有联系,如何将文章和再聚邀请传递给他们,我自然想到了强大的互联网。代表团陈同学十多年前在南京工作时曾给我留下过电话,我首先与他互加了微信,请他一起查找团友,同时我又在几个影响较大的东大校友群中表达了这种愿望。感谢热情的校友和强大的互联网,我们在两天以后就建立了“95东大学生访日代表团微信群”。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代表团首先实现“云中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微信群中留言:我整理了访问日本的相关照片,在群里放上,供大家寻找记忆的共同起点。我请大家每人讲一段人生经历,在群里留下,算我们“访日之问”的集体回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同学,访日代表团无线电工程系四年级学生。宋同学说:“品读访日代表团回忆文章,字里行间中真情流露!那段心潮彭拜的经历,那份未曾说出的感激,那种心领神会的默契,都是挥之不去的记忆!那个印记唯美了曾经,温柔了岁月。我本人在访问结束后,在东南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去了北京,曾在中国惠普、西门子等公司从事新一代移动通信研发工作。并于2004~2007年回到母校东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起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2018~2019年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一年。”宋同学,现在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完成正式出版高等学校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完成专利成果转化2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本科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本科教学成果贡献奖等奖项多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同学,访日代表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三年级学生。李同学写道:谢谢群里上传这些访日的珍贵的照片,我大学期间不怎么拍照片,现在也如此,所以刚看到这些照片时,都有点认不出自己时光如梭,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而这些绝对是美好的记忆!日本之行后,我继续在东南大学计算机系读研究生,1999年毕业后有一个机会加入在美国硅谷的一个初创公司,做VoIP的嵌入式系统,后来加入另外一家做家用DSL的公司继续从事嵌入式系统和网络软件的开发。2004年我加入当时由华人创建并上市的Webex(网讯),主要从事图像和视频压缩算法研究和开发,也从事过SSL网关的设计开发。2013年我加入一家初创公司(Biba)参与企业通讯软件的开发,主要负责视频和屏幕共享部分。2018年底我加入Google,从事软件框架的研发、后台基础架构的开发和运营。我呆在硅谷的22年里,亲身经历许多曾经辉煌的公司由于不能跟进时代而开始衰退,而即使是现在当红的公司也很难预期十年之后是否依然如此,许多新的公司和技术不断涌现,能亲身经历这些是一个有趣的旅程。而几乎同时,我很高兴地看到祖国的计算机行业从最初的几乎为零发展到现在仅次于美国的规模,而且在有些方面已经领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同学,访日代表团电子工程系四年级学生。徐同学留言道:问候各位老师、同学!阔别东大多年,很想念当年的老师和同学,看到老师的这篇文章,青葱岁月跃然眼前,其实我们只相处了十来天的时间,但不知道为什么感情特别深,看到群里的每一位都很亲近。访日之后,我们天各一方、建功立业,无论分开多久、身在何地,哪怕杳无音信,老师和同学总在我心里。那段美好的回忆和东大的培育是生命的北极星,照亮我素履前行,导引我乘风破浪,激励我永不言弃。97年我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子工程系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之后曾分别就职于朗讯科技和西门子从事网络研发。现我在美国波士顿的微软工作,做云计算方面的设计和架构,各位下次来美国麻州,请烦劳告知,我一定鲜花相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同学,访日代表团土木工程系三年级学生。陈同学告诉我:“访日文章写得真好,仿佛就在昨天,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96年先到北京,99年到香港中国海外,03年到南京中海地产,08年到北京,10年到广西,21年回到深圳,一直在漂泊中”。陈同学历任中海地产南京公司总经理、北京中海广场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中海地产南宁地区总经理等职,曾荣获“2016广西地产20年特殊贡献人物”等多项荣誉,成为“2020中国地产经理人100强”候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丁同学,访日代表团动力工程系三年级学生。丁同学写道:很开心的重聚,好青涩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同学,访日代表团外语系四年级学生。李同学写道:拜读了老师的文章,对这照相机式的记忆钦佩得五体投地,一晃已经快要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美国加州工作和生活 ,1998 到2001年在美国马里兰读MBA,也许曾跟团友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同学,访日代表团电气工程系四年级学生。石同学写道:“时间飞逝,一晃就是二十几年,看到了珍贵的图文,当年傻傻的自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当年访问日本给我的感受是增加了见识,了解了科技对生活品质的提升,看到了中日发展阶段的差距,明确了后面的努力方向。我们现在的北上广深已经发展得比他们更好、更有前景了。我访日后在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攻读电机博士学位,01年博士毕业,在香港大学访学1年,在东大金智工作1年,04年加入德昌电机至今,在集团内从事研发,在工业产品部和汽车产品部进行马达产品的开发”。德昌电机于1984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是全球最大的驱动子系统及驱动部件供应商之一,其产品专注于汽车及工商应用领域,远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墨西哥及阿根廷等地设有制造工厂,在世界各地雇用员工三万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很长,毕竟二十七年,光阴很短,转眼就到今日。世界很大,大家天南海北,天地很小,小屏就能见面。在过去的某一个钟点,也许与你们相逢不知,在往日的某一个角落,也许与你们擦肩而过。借助于时代和科技的恩惠,访日代表团实现了云中相聚。依托于东南大学六朝松的背景,使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的感受。我们用各自的人生经历,回复了各具特色的访日之问,成就自我,回报社会,不忘初心,贡献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母校昔日安排的访日之旅,祝愿东南大学120周年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东南大学六朝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2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