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陵名胜绘画杂记(二十五)中山陵景区(二)之附属建筑(原创)</p> <p class="ql-block"> 南京中山陵景区,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中山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除了与中山陵同期的一批建筑外,在中山陵附近还有一些具有纪念意义和知名的建筑。如:美龄宫,中山陵园邮局,孙科公馆等。</p> <p class="ql-block">孝经鼎</p> <p class="ql-block"> 孝经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厂制造,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与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捐赠。孝经鼎现展览于南京钟山景区中山陵景区园内。</p> <p class="ql-block"> 孝经鼎高4.3米,腹径1.23米,重万斤。这只铜鼎是1933年秋由戴季陶和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捐赠的。壁上铸“智仁勇”,内藏六角形铜牌,上刻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p> <p class="ql-block">音乐台</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动工兴建,由关颂声、杨廷宝设计。初始功能是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集会活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音乐台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音乐台平面为半圆形,半径为56.9米,状似卧睡之山,以半圆展开的阶梯结构形成天然的扩音器,圆心处建造舞台。台背部建弧形大壁,以汇集音浪,壁顶端雕回龙花纹。台前边缘有三层波纹形层梯。台下紧围前沿,一汪月牙形睡莲池,池底有伏泉,水甚清澈,终年不涸。池前依坡就势,修整成以50米为半径的半圆形盆状大草坪,放射形直道与半圆形圈道使之分割成12块小扇形草坪。</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音乐台本身富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其选址、区域划分、建筑设计、景观营造等设计使其具有一种形式美;音乐台的视线、排水、声学设计体现出其特定技术;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杨廷宝先生创造性地将西方古典建筑手法融入了中国建筑设计之中,使得“宜于自然”“中西合璧”“协调统一”观在音乐台设计中得到了充足体现。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从而创造出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美龄宫</p> <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俗称美龄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9号,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是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在南京的寓所之一。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由主楼、警卫室、汽车库、花园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高三层,另有地下室,为仿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是民国时期南京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别墅,是现存较完整的民国别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健亭</p> <p class="ql-block"> 行健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西南隅道路旁,中山陵陵园大道与明陵路相接处,以便前来谒陵的游人驻足休憩。红柱蓝瓦的行健亭,在蓊郁的树木之间,显得格外夺目。行健亭是中山陵的纪念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行健亭是1931年4月广州市政府捐款一万元修建,由著名建筑师赵荣设计。亭边长9.3米,高12米,重檐攒光顶,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形美观,坚固实用。</p> <p class="ql-block">光华亭</p> <p class="ql-block"> 光华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内中山陵东面小山阜上,建于1931-1934年,由刘敦桢建筑师设计,福建省蒋源成石厂承包建筑,用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华侨的赠款建造。</p> <p class="ql-block">仰止亭</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仰止亭是中山陵园内唯一的个人捐建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中山陵东面二道沟北的梅岭上,东与光化亭相邻,南与流徽榭相望。该亭由著名建筑师刘敦桢设计,叶恭绰捐资建造,于1932年秋落成。亭子为正方形,四角攒尖顶,高6.7米,边长5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覆蓝色琉璃瓦,朱红色立柱,梁柱、额枋、雀替、檐椽、藻井等均施有彩绘。四周台阶用苏州花岗岩砌筑,南面额枋上书有“仰止亭”三字,由叶恭绰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东、灵谷寺西的林海中,溪流绿树掩映着一座仿清喇嘛庙的古典建筑,它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这里就是保存展示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史迹的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原名藏经楼,是中山陵园众多纪念性建筑之一,原由中国佛教会捐建,初为收藏佛经所用。建筑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个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卢奉璋设计,1936年冬竣工。</p> <p class="ql-block">流徽榭</p> <p class="ql-block"> 流徽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在中山陵至灵谷寺公路的南边,又名水榭亭。顶为乳白琉璃瓦,绿色立柱; 三面临水,碧水如镜,倒映水榭,别有情趣。流徽榭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32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款2万元在中山陵园区建纪念性建筑,林森审批后,以1.1万元建流徽榭,以0.9万元建永丰社。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就是黄埔军校,徐向前元帅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毕业生,徐向前元帅为流徽榭题写了匾额。</p> <p class="ql-block">民国邮局</p> <p class="ql-block"> 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区内有一幢特殊的民国建筑,它就是1934年建造的“陵园邮局”。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因建筑顶部有四方重檐八个攒尖顶,也叫“八角亭”。在民国时期,出入这里的都是国民党时期的达官贵人,据说宋美龄就经常到这里来邮寄信件,正是因为这样,现在这里被人们称为“美龄宫邮局”。</p> <p class="ql-block"> 陵园新村邮局旧址,建于30年代初,于1934年建成使用,该建筑为仿古建筑,与中山陵环境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当时是专为中山陵提供通信服务的特设网点,1937年南京沦陷后,陵园支局房屋被焚毁,抗战胜利后又重建,分为东西厢房和主体建筑,是一座设施、功能齐全的邮局。</p> <p class="ql-block">正气亭</p> <p class="ql-block"> 正气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紫霞湖东岸,紫霞洞前,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亭为方亭,重檐攒尖顶,覆蓝琉璃瓦,花岗石基础,大红立柱,彩绘顶梁,虽经多年的风吹雨打,仍可见当年的金碧辉煌。正气亭意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此处山川雄胜,林壑秀美,蒋中正深为喜爱,以至有意在百年后将此处作为安息之地。于是建亭做标,以示观瞻。正气亭正面刻蒋中正题书“正气亭”匾额和一副楹联“浩气远连忠烈塔,紫霞笼罩宝珠峰”(上款“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下款“蒋中正”。)正气亭后花岗石挡土墙中央镶嵌一块碑刻《正气亭记》,碑文由孙科撰写。</p> <p class="ql-block">桂林石屋</p> <p class="ql-block"> 桂林石屋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桂林石屋原来是民国政府主席林森的别墅,建于1932年,由广州市政府捐建。</p><p class="ql-block"> 桂林石屋分两层,用青龙山石砌筑,四周遍植桂花,故名桂林石屋。屋前有170级石阶通往山下,屋后有虎皮石砌大明沟,防山洪下泻。抗日战争时期石屋被日军炸毁,尚存半壁框架。由于桂林石屋早已成了一片废墟,所以一直很少有人关注。</p> <p class="ql-block">孙科公馆</p> <p class="ql-block">孙科公馆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中山陵8号,又称延晖馆,现为南京军区东苑宾馆。公馆建于1948年,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陶馥记营造厂负责建造。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风格为西方现代派,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p> <p class="ql-block">1949年后曾作为刘伯承和许世友的住所。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上面介绍中山陵的这一批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是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它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并依法列入保护名录的建筑物、构筑物。因此到中山陵游览和参观不仅是登台阶参观陵寝,还要移步这些景点观看这些优秀的民国建筑并了解它的故事,欣赏它的外观时还能感受到它的历史文化艺术气息。让游客们进一步看到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我的南京名胜绘画杂记在美篇上已陆续发表了二十五篇,是我多年来对南京风景钢笔写生的一次小结,虽然我的南京风景钢笔写生集《古都南京》在几年前已由《学苑出版社》发行,但这二十五篇美篇大部分是近年来的新作,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下面我还会将表现南京市井文化的门东,门西,以及具有南京特色的民国建筑的钢笔写生作品陆续介绍给大家,让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南京,热爱南京。为宣传南京作一份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