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1990年调到银川工作以来,宁夏博物馆来过多次。2008年以前,馆址在老城西塔院内,当时展品不多,记得有西夏鎏金铜牛,西夏文残碑,碑础等。</b></p><p class="ql-block"><b>老博物馆照片</b></p> <p class="ql-block"><b>2008年8月,宁夏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馆址建在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紧邻50里长的北京路,方便停车及乘公交车前来。</b></p><p class="ql-block"><b>2025.2.19.又一次陪亲戚来参观,感觉展品增加了不少,把贺兰山岩画、固原博物馆、西夏王陵内的西夏博物馆的文物不少都搬到了这里(有的是复制品)。现在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5万余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59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余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b></p> <p class="ql-block"><b>展厅大门上雕刻着展出的重要文物。</b></p> <p class="ql-block"><b>宁夏博物馆共三层,一层“石刻史书”展出贺兰山岩画,还有临时展厅(现在展出的是河南省文物),二层是主展“朔色长天”,展出宁夏通史,三层是“天下黄河富宁夏”“当代宁夏移民展”</b></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楼岩画馆</p> <p class="ql-block"><b>沿贺兰山自北向南,包括卫宁北山在内,在黑石峁、贺兰口、苦井沟、大麦地等27处都有岩画遗存,总计约有组合图画5000组以上、单体图像2.7万多幅;已被记录的岩画单体图像有19752幅。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交媾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b></p> <p class="ql-block"><b>这里展出从贺兰山搬来的岩画原石及岩画的拓片</b></p> <p class="ql-block"><b>1992年,岩画研究者在贺兰山发现了彩绘岩画,这种彩绘岩画同南方系彩绘岩画所使用的颜料和绘制手法大致相同。至于为什么在北方岩画系中会出现南方岩画系岩画,至今还是一个谜。</b></p> <p class="ql-block"><b>最不可思议的是世界各地都有这种手印岩画。</b></p><p class="ql-block"><b>手印岩画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从澳大利亚到美洲,从印度尼西亚到欧洲都有发现。制作方法多样,有的采用“颜料绘画法”,使用牛血掺赤铁矿粉等材料,有的则采用“工具刻划法”,使用石、骨、金属等器具在岩石上磨、凿、刻、划。</b></p><p class="ql-block"><b>难道说在交通十分困难的遥远古代,人们就有交往吗?或者说各大州的人思想是一样的,都想着印手?</b></p> <p class="ql-block"><b>贺兰山的手印岩画</b></p> <p class="ql-block"><b>网上搜到:贺兰山岩画中,发现有近30个手印岩画。其中在贺兰山白芨沟上田村的一个岩洞里,发现有31组彩绘岩画,其中有集中分布的18个赭红色的手印岩画,大小、长短都不尽相同,并且有左右手之分。</b></p><p class="ql-block"><b>这18个手印岩画,似乎可以解释为是“我”的表现符号,也许是18个人几乎在同一时期“按”在岩壁上的“天然印章”,是18个“我”在场的证明,也是18个“我”到过这处洞穴的印记。似乎正在表示着人类的祖先用这种方式向我们“挥手致意”。</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这张岩画旁边还写有西夏文字。</b></p><p class="ql-block"><b>网上查到对这幅岩画的讲解:这幅人面像,中心雕刻有山羊图案,两侧的人像分别象征成年男性和女性。西夏文字是“能昌盛正法”,意思是祈盼国家繁荣昌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其刻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太阳的恩赐。太阳神岩画传达了一种感恩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赋予生命力量以及给予我们渡过黑暗与困难时的希望、激励与勇气的深深敬畏与感激。</b></p> <p class="ql-block"><b>巨牛图</b></p> <p class="ql-block"><b>世界各地岩画对比,各地的人面图、太阳神图、巨牛图、交媾图。(放大能看到各图的地址)</b></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的讲解,有二维码扫码可看到</b></p> <p class="ql-block"><b>二楼通史馆</b></p> <p class="ql-block"><b>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面积和人口都是全国28个省自治区中倒数第三。(只比海南和台湾大和多)人口还没重庆市多。</b></p><p class="ql-block"><b>但是这里有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和回族文化。</b></p><p class="ql-block"><b>黄河流经宁夏全境397公里,是我国唯一一个全境都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灌溉出塞上江南,盛产优质大米、枸杞、甘草等。(宁夏五宝为: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无烟煤。分别具有红、黄、蓝、白、黑五色)</b></p><p class="ql-block"><b>宁夏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这里自古为我国北部边防前线和边塞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战国起,到秦、汉、隋、宋、明六个朝代,都曾在宁夏规模不等地修筑过长城。宁夏境内长城遗址遍布宁夏5个市19个县(市、区),总长度达1500多公里,可见城墙约为1038公里,附属设施城堡、烽燧、关隘、等1225个。</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宁夏长城</b></p> <p class="ql-block"><b>《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通过“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六个章节,结合丰富的历史典藏和最新研究成果,把宁夏自远古至今四万年间形成的狩猎采集文化、畜牧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全面,真实。鲜活地展示在3000平米的空间内。</b></p><p class="ql-block"><b>第一章 文明曙光</b></p><p class="ql-block"><b>代表文物:双耳彩陶壶</b></p><p class="ql-block"><b>宁夏固原河川出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器,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该器物口沿微侈,直颈,圆肩,鼓腹下收,下腹素面,肩腹分界处两侧各有一个小圆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绘两条平行的宽带锯齿纹,肩部以锯齿纹和豆英纹为母题。组成四组对称的漩涡纹图案。</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偏口彩陶壶</b></p><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期</b></p><p class="ql-block"><b>1980年固原县中河乡高坡村出土</b></p> <p class="ql-block"><b>水洞沟遗址,位于银川市东19公里处,为中国最早发现的3个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是集新、旧石器两个时代遗址、古窑址、古城堡、明长城于一体的地方。遗址从1923年起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12个旧石器遗址点,构成了分布于边沟河两岸的遗址群。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水洞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它对研究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b></p> <p class="ql-block"><b>水洞沟还有明长城,长城防御体系的红山堡,藏兵洞,红山湖等。</b></p><p class="ql-block"><b>藏兵洞是明代建造的地道系统,洞内设有居室、储藏室、水井等生活设施,还有兵器库、炮台等军事设备,是研究古代军事战术和防御体系的宝贵资源。</b></p> <p class="ql-block"><b>红山湖:湖水清澈,周围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可乘坐游船欣赏湖景</b></p> <p class="ql-block"><b>西吉、海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b></p> <p class="ql-block"><b>第二章 西戎春秋(先秦时期)</b></p><p class="ql-block"><b>春秋战国时期,戎狄部落牧猎于此,宁夏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代表文物:错银铜镦</b></p><p class="ql-block"><b>这件错银铜镦(dui)1968年出土于固原头营,属战国时期,是用于长兵器末端加固的构件,它圆筒细腰,高6.9厘米。在铜镦的外表及底部,用细小的银片和银丝镶嵌,构成布局规整的卷云纹和曲线图案。由于铸成镦的青铜和嵌入的银两种金属的光泽不同,从而显现出银光灿灿,绚丽多姿的夺目花纹,是一件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也是中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兵器配件,是各民族交流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铜柄铁剑</b></p><p class="ql-block"><b>东周</b></p><p class="ql-block"><b>2007年彭阳县古城镇王大户村出土</b></p><p class="ql-block"><b>青铜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中必不可少的装备。善于征战的西戎各国,对兵器的制造尤为重视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土的兵器有短剑、弩机、戈、矛、铠甲片等,再现了昔日游牧民族的战时雄风。</b></p><p class="ql-block"><b>这件铜柄铁剑体形较长,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兵器,是用来刺击作战的。铜柄铁剑用铜作柄,是因为铜是铅与锡的合成,熔点低,不易氧化,而且光泽度好,方便单手持握,而用铁作刃,是因为铁的硬度和韧度都较强,增强杀伤力和攻击性。这件铜柄铁剑的出土为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特点提供了实物资料,进一步证实治铁、锻铁技术在春秋时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b></p> <p class="ql-block"><b>宁夏出土的北方地区小型青铜器—车马器,动物牌饰等。主要出于固原地区。</b></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章帝都藩屏(秦汉时期)</b></p><p class="ql-block"><b>代表文物:陶楼</b></p><p class="ql-block"><b>东汉</b></p><p class="ql-block"><b>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土于宁夏吴忠市关马湖</b></p><p class="ql-block"><b>汉墓,此陶楼分两段塑造烧制,后对接而成。为三层结构,三层楼面布局各不相同,屋顶高大,呈三角形,熊形角神和人形支柱兼具装饰和支撑的双重作用,是东汉木结构建筑的真实缩影。</b></p> <p class="ql-block"><b>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b></p><p class="ql-block"><b>西汉</b></p><p class="ql-block"><b>1974年彭阳县古城公社出土</b></p><p class="ql-block"><b>汉代席镇。铜羊呈卧姿,脖颈弯曲回首张望,双目凝视,表情祥和。通体采用错金银工艺,从鼻梁过脊至尾端纵贯一条金线,身体两侧用金银线镶嵌呈立体感极强的卷曲羊毛状图案,金光银彩交互辉映、花纹纤细,做工精良、生趣盎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铜甑</b></p><p class="ql-block"><b>汉</b></p><p class="ql-block"><b>1984年盐池县张家场汉墓出土</b></p><p class="ql-block"><b>蒸煮食物之器,又称釜甑。上为甑,下为釜,套合在一起。内底筛状镂空,以供蒸汽上透。</b></p> <p class="ql-block"><b>灰陶罐</b></p><p class="ql-block"><b>汉</b></p><p class="ql-block"><b>1984年盐池县张家场汉墓出士</b></p> <p class="ql-block"><b>镂空铜牌饰</b></p><p class="ql-block"><b>1985年同心县倒墩子汉墓出土</b></p><p class="ql-block"><b>汉代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继位后,将大量归附的匈奴安置在了宁夏同心,也就是史料记载中的安定属国都尉治所三水县。有利促进了匈奴与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交流融合。</b></p><p class="ql-block"><b>1983-1985年发掘的宁夏同心县倒墩子村西汉中晚期匈奴墓葬群正好和这一史实相吻合。其中的透雕牌饰和大陶罐等文物,具有明显的匈奴文化特征。体现了匈奴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及民族融合情况。</b></p><p class="ql-block"><b>这些青铜牌饰与鄂尔多斯青铜博物馆的展品高度相似,都属于北方草原系列。</b></p> <p class="ql-block"><b>东汉画像砖</b></p><p class="ql-block"><b>东汉前期,宁夏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恢复与发展,中期虽遭羌族起义之重创,但从发掘的汉城遗址和墓葬依然可见当时城市规模、商品交易、手工业、农业以及畜牧业方面的发展,以乌氏梁氏家族、朝那皇甫氏家族、灵州傅氏家族为代表的名门望族的兴起,则是儒家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极大地影响着东汉王朝后期的政治格局。</b></p> <p class="ql-block"><b>伏波将军章</b></p><p class="ql-block"><b>玺印是古代官私书信往来和书信交流的凭证,汉代十分兴盛。</b></p><p class="ql-block"><b>伏波将军印 汉代,青铜质,宁夏固原草庙公社出土。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意为降服波涛,历朝历代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今天宁夏固原草庙在西汉未年属北地郡,而曾在北地生活过的伏波将军,只有东汉光武帝时的马援一人。马革裹尸的典故就出自此人。</b></p> <p class="ql-block"><b>“廉眇〞琥珀印</b></p><p class="ql-block"><b>东汉</b></p><p class="ql-block"><b>1973年永宁县通桥汉喜出士</b></p> <p class="ql-block"><b>第四章丝路重镇(魏晋南北朝随唐)</b></p><p class="ql-block"><b>代表文物:三彩陶马俑</b></p><p class="ql-block"><b>“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颜色众多,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因此而得名。唐三彩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在唐代是国家武装的主力,唐代人十分喜欢外来马,特别是来自突厥或者与突厥马有血缘关系的良马。工匠抓住了马的精、气、神,将它塑造得膘肥体壮,线条流畅,姿态惟妙惟肖,极富美感。</b></p> <p class="ql-block"><b>萧关道和灵州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位于宁夏境内。</b></p><p class="ql-block"><b>萧关道是从长安出发,循泾河溯流而上,通往固原再过武威到西域的道路。这条道路因途经关中平原四大关隘之一的萧关而得名。萧关道在宁夏境内长约190公里,行程便捷,路途平坦易行。</b></p><p class="ql-block"><b>灵州道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要路段,它从长安经灵州(今吴忠)再向西渡黄河,经中卫到甘肃武威再到西域。灵州道在历史上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唐太宗李世民到灵州会盟、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都走的是这条大道。</b></p> <p class="ql-block"><b>萧关道</b></p> <p class="ql-block"><b>2023.7.我们曾到萧关古关城参观</b></p> <p class="ql-block"><b>也到西吉的秦长城参观</b></p> <p class="ql-block"><b>固原的秦长城</b></p> <p class="ql-block"><b>鎏金银壶(复制品)</b></p><p class="ql-block"><b>北周</b></p><p class="ql-block"><b>1983年固原市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b></p><p class="ql-block"><b>固原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固原博物馆的真品</b></p><p class="ql-block"><b>宁夏博物馆扫码的讲解:</b></p><p class="ql-block"><b>这件“鎏金银壶”是古波斯人用来盛葡萄酒的一种酒具。颈部和底部装饰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壶把上铸有一个胡人的头像,壶身上打押着六个人物形象,整幅画面讲述了一段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就是墨涅拉俄斯和王子帕里斯,为争夺美女海伦所爆发的长达十年之久的特洛伊大战,其中的木马计闻名于世。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古波斯鎏金银壶全世界也只有几件,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如此精美的。无论是其工艺水准、还是表现造型及内容上,在世界范围内现存的萨珊王朝的金银器中,都是绝无仅有的珍品。</b></p><p class="ql-block"><b>为什么这件古波斯“鎏金银壶"器身画面会表现一段古希腊神话故事?这是因为萨珊王朝经常与东罗马帝国交战,制作鎏金银壶的工匠可能正是因为战争被俘虏或是流落到位于伊朗高原的萨珊王国境内,制作银壶时,将自己所了解的希腊神话故事镌刻在了壶腹上,因而形成了这样一件绝世珍品,也是西方文化东进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原件收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壶上的三组人物图</b></p> <p class="ql-block"><b>固原博物馆三个角度拍的鎏金银壶</b></p> <p class="ql-block"><b>凸钉玻璃碗(复制品)</b></p><p class="ql-block"><b>北周</b></p><p class="ql-block"><b>1983年固原市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士</b></p><p class="ql-block"><b>固原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讲解;这件“凸钉玻璃碗”,质薄透明,呈碧玉色,因为碗外壁上下交错排列着两圈凸钉纹,因此得名“凸钉玻璃碗”。经专家检测玻璃碗属钙钠玻璃,是典型的萨珊王朝制品。其实类似于这样的玻璃碗在伊朗、日本和我国的新疆都曾有发现,但多是残片,即使有完整的,也由于土壤腐蚀的关系,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风化层,使玻璃失去了原有光泽。而李贤墓出土的这件玻璃碗,保存如此完好,风化层如此透薄,颜色如此碧绿实属罕见。此外,这件玻璃碗纪年明确,对确定此类玻璃制品的年代具有标尺作用,是中西文化交流中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原件收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这些珍贵的舶来品出土在固原李贤夫妇合葬墓。李贤是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元老,生前官至原州刺史,又被追认为柱国大将军。任期对促进丝绸之路的通畅做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固原开城镇北魏墓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224年651年)银币,由丝稠之路传来。</b></p><p class="ql-block"><b>固原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固原郊区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丝绸之路传来</b></p><p class="ql-block"><b>固原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四系青釉盖罐</b></p><p class="ql-block"><b>唐</b></p><p class="ql-block"><b>唐代国力强盛,我国陶瓷工艺蓬勃发展,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南青是以南方浙江越窑的青瓷为代表;北白是以河北邢窑的白瓷为代表。</b></p><p class="ql-block"><b>这件四系青釉盖罐,2004年出土于固原九龙山隋唐墓葬,整件器物胎体紧密,胎色白中泛黄,罐盖正中有一蘑菇形钮,通体饰三组双弦纹,肩腹交接处堆贴两周绳索纹,下腹处饰有一周凸棱纹,内外均施青釉,釉层稀薄,盖罐完整,是南方青瓷的典型代表,是一件非常珍贵的隋唐艺术品。</b></p> <p class="ql-block"><b>吴中、固原唐墓出土的陶俑</b></p> <p class="ql-block"><b>石刻胡旋舞墓门。</b></p><p class="ql-block"><b>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讲解:丝绸之路在唐代空前繁荣。公元646年,唐太宗亲至灵州,盛宴招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被尊称为“天至尊可汗”,此次历史事件被称为“灵州会盟”,由此拉开盛唐的序幕,奏响了民族融合团结的乐章。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南迁,太子李亨在大将郭子仪的协助下于灵州登基,史称唐肃宗。在唐灵州出土了众多丝路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b></p><p class="ql-block"><b>1985年“石刻胡旋舞墓门”出土于宁夏盐池县窨子梁唐墓。石门是成套的两扇,出土时石门紧闭并用铁锁锁住。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上面清晰的刻画着胡旋舞的图案。“胡旋舞”是唐代非常流行的舞蹈,据《旧日唐书》记载,这种舞蹈来自于西域康国,唐代传入中原,但一直以来只有文献记载,缺少实物佐证,而我们眼前的这件实物就是标准的、典型的胡旋舞实物资料。</b></p><p class="ql-block"><b>左右两扇石门上各浅浮雕一位跳着胡旋舞的男性。舞者高鼻深目,发束带,上身穿圆领紧身窄袖衫,下身穿贴腿紧裙,脚蹬长筒皮靴,各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姿略有不同。两人都手举长巾,舞动中熟练挥旋。四周浅浮雕卷云纹,使舞者犹如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巧妙、主题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舞姿热烈奔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b></p> <p class="ql-block"><b>萧关道和灵州道不仅是古代交通要道,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宁夏境内考古发现的国宝级文物如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胡旋舞石门等,见证了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固原博物馆、固原古城遗址、萧关遗址文化园等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了宁夏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咏灵州的唐诗:</b></p><p class="ql-block"><b>大漠孤烟直,长河将日圆。《使至塞上》——王维</b></p><p class="ql-block"><b>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送灵州李判官》—一牡莆</b></p><p class="ql-block"><b>汉保河南地,胡清塞北尘。《将赴朔方军应制》——张说</b></p><p class="ql-block"><b>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送卢潘尚书之灵武》——韦蟾</b></p><p class="ql-block"><b>河冰一夜合,虏骑入灵州。岁岁征兵去,难访寒草秋。《闻北虏入灵州》——李频</b></p><p class="ql-block"><b>回乐峰前沙似霜,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阅笛》——李益</b></p><p class="ql-block"><b>读这些唐诗,让我们仿佛亲临边塞风光。长城两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有金戈铁马的征战也有民族融合的场景,事物都有两面性。</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狩猎纹金方奇</b></p><p class="ql-block"><b>隋</b></p><p class="ql-block"><b>2006年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出土</b></p><p class="ql-block"><b>盐池县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该饰牌以失蜡法浇铸而成,牌面饰有狩猎纹图案,饰牌背面左、下、右三边铸有铭文,为魏碑体隶书,正文56个字,每四字为一句。落款26个字,自然断句。铭文中有“良工刻构,造兹方奇”,故依铭文,该器物暂定名为“方奇”。</b></p><p class="ql-block"><b>方奇在《辞源》中的解释为:“地方所产珍奇之物”。饰牌上的狩猎纹构图与常见的波斯银盘或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内石榻上的雕画相类似。</b></p><p class="ql-block"><b>关于这件文物的命名及用途,目前尚无定论。</b></p> <p class="ql-block"><b>细部,背面有字</b></p> <p class="ql-block"><b>须弥山石窟</b></p><p class="ql-block"><b>唐代佛教兴盛,丝路沿线遍布寺庙石窟。宁夏境内发现的唐代石窟寺多达十余处,其中须弥山石窟最具代表。</b></p><p class="ql-block"><b>“须弥”为梵文音译,翻译过来是宝山之意。</b></p><p class="ql-block"><b>石窟这种形式最早产生于印度,当它传入中国后,便和汉代以来的石室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石窟艺术。</b></p><p class="ql-block"><b>须弥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b></p><p class="ql-block"><b>1400年的历史,石窟和佛造像随着山势的起伏或高或低,若隐若现,富于变化。其中的弥勒坐佛高达20.6米,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具有极其珍贵的学术和观赏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五章大夏寻综(西夏时期)</b></p><p class="ql-block"><b>代表文物:鎏金铜牛</b></p><p class="ql-block"><b>讲解:鎏金铜牛,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的101号陪葬墓,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青铜铸造,内部空心,外表鎏金,造型生动逼真。铜牛取跪卧姿,双角弯曲,双耳椭圆直立,牛的眼睛圆睁而且外突,注视着远方,鼻子微微向上翘,颈部肌肉线条清晰、突出,一根健壮的脊椎从颈部一直延伸到尾部。这样大的一件青铜铸造物品需要集塑型、铸造、鎏金、抛光等许多工艺于一身,它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达到了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以铜牛作为随葬品也反映了西夏农耕经济的兴盛和发展。</b></p> <p class="ql-block"><b>西夏简史</b></p> <p class="ql-block"><b>唐末,夏州党项首领拓拔思恭,率部参与平定黄巢起义,因功被唐王朝封夏国公,授定难军节度使,赐李姓,从此以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不断向西开拓。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称帝,自号“大白高国”,仿唐宋官制定律令,设军司,传十主,历190年,于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b></p><p class="ql-block"><b>现在的银川市即为当年西夏的首府—兴庆府,银川市西面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即为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b></p> <p class="ql-block"><b>石雕力士志文支座</b></p><p class="ql-block"><b>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支座是一个男性大力士的造型,双目突出,眉头紧锁,獠牙外露,肩与头齐,下颚抵于胸前,双手压膝,跪坐于地。支座顶部刻有西夏文字,背部刻有汉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这类支座在西夏陵共出土了14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是国宝级的文物。</b></p><p class="ql-block"><b>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和前面是一对,一男一女</b></p> <p class="ql-block"><b>流泪的佛头</b></p> <p class="ql-block"><b>琉璃鸱吻</b></p><p class="ql-block"><b>西夏</b></p><p class="ql-block"><b>银川西夏陵区</b></p><p class="ql-block"><b>西夏琉璃鸱吻高152厘米 宽92厘米 厚32厘米,鸱吻是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正面相对而立。龙头鱼尾,下部龙头方筒形,下端开口,龙口封住,撩牙外露,形象威猛,眉似绳索,眉稍微卷上翘,眼球突出,眼瞳呈圆孔,斜上方有两只突出小耳,颈鬃直立,上领顶突出一桥纽形兽鼻,其后两侧各有一圆孔,孔内插双角。尾出两鳍,翻卷上翘。器内中空,器体厚重,器背施鱼鳍纹,尾部施鳞纹。为正脊饰物。因其形体硕大,可推测它所在宫殿的宏大。</b></p> <p class="ql-block"><b>西夏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b></p><p class="ql-block"><b>1986年宁夏银川市新华街出土</b></p><p class="ql-block"><b>通高58.5厘米、正面宽46.5厘米、侧面宽25.5厘米,该造像通体鎏金,上部为文殊菩萨头戴高冠,面部圆润。大耳垂肩。双目微合。身着宽袖紧身天衣,胸佩璎珞,翻带绕体,手持如意。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垫一火云纹蟠龙戏珠图案的披毡。下部坐骑为一头狮子。两眼圆睁,尾巴卷曲。菩萨神态安详,狮子侧首伏卧,呈现出既驯服顺从又不失威猛雄健的神态。</b></p> <p class="ql-block"><b>妙音鸟,又称迦陵频伽</b></p><p class="ql-block"><b>是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源自印度神话,象征着美妙的音乐和和谐。妙音鸟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传说其歌声婉转如歌,胜过常鸟,能够让人心生向善。</b></p><p class="ql-block"><b>在宁夏博物馆中展出的妙音鸟文物主要包括绿琉璃、红陶和灰陶三种材质的妙音鸟。这些文物大多是人首鸟身,头戴宝冠,双手合十,背生双翼,尾羽翘起,蹲踞于空心基座上。它们不仅是建筑构件,还反映了西夏时期佛教的盛行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p> <p class="ql-block"><b>宁夏博物馆的外墙上也装饰着妙音鸟</b></p> <p class="ql-block"><b>西夏制瓷业深受宋朝影响,风格与磁州窑、耀州窑和定窑有很多相近之处。在技法上,以剔刻花和施白色化妆士为主,多采用点彩、捏塑等工艺;在釉色上,以黑、白、褐三色为主;在纹饰上,以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纹饰为主要题材。扁壶、经瓶、高足碗、白瓷豆等在西夏瓷器中极具代表性。西夏瓷器虽不甚精美,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宁夏灵武磁窑堡附近,部分地反映了西夏的社会生活、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是研究西夏物质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项空白。</b></p> <p class="ql-block"><b>黑釉剔刻花瓷扁壶</b></p><p class="ql-block"><b>西夏</b></p><p class="ql-block"><b>宁夏灵武窑</b></p><p class="ql-block"><b>小扁壶体态轻盈,可随身携带。扁壶的生产数量很大,器形适合游牧民族使用,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不见,应是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物。</b></p> <p class="ql-block"><b>西夏文字</b></p><p class="ql-block"><b>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了大约三个世纪。</b></p> <p class="ql-block"><b>西夏陵出土的西夏文残碑</b></p> <p class="ql-block"><b>西夏文大号字木雕印版(残)</b></p><p class="ql-block"><b>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b></p><p class="ql-block"><b>西夏文物</b></p><p class="ql-block"><b>该雕版为大号字版,每字1—1.2厘米见方,表面整齐平滑版面中间有宽1厘米的中缝,中缝两侧各竖刻六行西夏文字,其中最长一行残存十个西夏文字;中缝上亦刻有三个略小的西夏文字,雕版背面无字。这类雕版共发现7块,此块残版是宏佛塔槽室·内所发现的残版中最大的,也是唯一没有全部都炭化变黑的一块。</b></p> <p class="ql-block"><b>《吉祥遍至口本续》是西夏文佛经。</b></p><p class="ql-block"><b>这部佛经共九册,是西夏时期文佛经纸本,为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西夏铁剑</b></p><p class="ql-block"><b>1975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b></p><p class="ql-block"><b> 通体已锈蚀剥落。长88.2厘米,柄宽6.3厘米,</b></p><p class="ql-block"><b>党项民族崇尚习武,所以西夏統治者十分重视兵器的制造,并把它掌握在政府手中,元昊初立,即在其宫廷后设鍛工场制造兵器,种类多样,据史料记载,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西夏刀、剑的制作也非常出色,“契丹鞍、夏国劍、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能及”,《鸡肋集》记载,苏东坡曾获西夏剑,极为欣赏,便命晃补之作歌赞之,“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螺旋铓鍔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蛟龙,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就连宋饮宗本人也佩带夏国创。由此可见西夏剑之锋利与名费。</b></p> <p class="ql-block"><b>西夏人尊佛教为“国教”,在西夏各地建造了很多宏伟的佛寺和佛塔。</b></p><p class="ql-block"><b>留存至今的西夏时期建造的古塔主要包括青铜峡一百零八塔、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宏佛塔和银川市兴庆区的西塔。</b></p><p class="ql-block"><b>这是拜寺口双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拜寺口双塔是一对砖砌佛塔。东塔是一座正八角形建筑,高13层,每层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种兽头的浮雕;西塔也是13层高,较东塔粗壮外形呈抛物线状,曾发现梵文、西夏文题记和元代银币等。两座佛塔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都属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塔身第一层较高,以上每层檐与檐之间距离较短,而且向上逐层收缩。双塔建于西夏时期,已有近千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历史上曾多次重新修缮,塔身基本上已经不再是西夏当年初建的原物。最近一次修缮在1986年,在这次重修中,在两座塔塔顶的中心柱上发现了西夏文和梵文的铭文,在对中心柱进行碳14测定后,可以确认拜寺口双塔均为西夏晚期所造。</b></p><p class="ql-block"><b>2010年在拜寺口双塔:</b></p> <p class="ql-block"><b>宏佛塔,俗称“王澄塔”</b></p><p class="ql-block"><b>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的一处寺庙废址内,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b></p><p class="ql-block"><b>修缮时从宏佛塔内发现了西夏文雕版和彩绘泥塑像,展示了西夏时期的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b></p><p class="ql-block"><b>宏佛塔呈楼阁式塔与覆钵式塔相结合的造型,塔下部为三层楼阁式塔身,上部为覆钵式塔体。一般说来,楼阁式塔为中国传统的塔类造型,特别是八角楼阁式塔为宋代中国南北方的主要塔式。覆钵式塔是由印度的窣堵坡演变而来,唐至宋代流行于西藏和中国北方地区。宏佛塔将这两种建筑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造型,这在中国古塔中比较少见,既为研究中国古塔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也为研究内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b></p><p class="ql-block"><b>清朝雍正年间(1923年2月—1936年2月),宏佛塔维修过一次,至此之后,二百多年来再未曾修过。由于地震和风雨的不断剥蚀,至20世纪90年代前,宏佛塔已经塔顶塌圮,塔身倾斜。1990年至1992年9月底,宏佛塔修复工程完工,历时三年,耗资近百万元。</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承天寺塔,又名西塔,位于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南街,承天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承天寺塔始建于西夏天祜垂圣元年(1050年),是西夏皇帝谅祚之母没藏氏求佛保佑其子龙运长久而建。清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时塔寺全部震毁。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承天寺塔。20世纪80年代中期,宁夏回族自治区对承天寺塔院内进行了改造。</b></p> <p class="ql-block"><b>天寺塔塔室呈方形空间,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b></p> <p class="ql-block"><b>承天寺塔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是西夏古塔中唯一有明确修建年代记载的塔。</b></p> <p class="ql-block"><b>青铜峡108塔</b></p><p class="ql-block"><b>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塔群位于青铜峡市,在黄河青铜峡峡口不远处的西岸山坡上,坐西向东,面对黄河。总面积6980平方米,依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有阶梯式护坡平台12级,由下至上一层层逐渐收缩增高,整体形状呈等腰三角形。</b></p><p class="ql-block"><b>一百零八塔的建筑风格独特,塔群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按1、3、3、5、5、7、9、11、13、15、17、19奇数排列成12行,总计一百零八座。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建造108塔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这些烦恼,祈福消灾。</b></p><p class="ql-block"><b>据说五十年代修建青铜峡大坝时,差点让这108塔整体搬迁。在拆毁塔底下2座小塔时,发现了藏在其中的西夏文千佛图帛画和佛经残页。于是迁移计划被取消了,还真是幸运!</b></p> <p class="ql-block"><b>银川市唐来渠的取水口就在这个塔群之下的黄河中。</b></p><p class="ql-block"><b>唐徕渠开凿于汉、疏浚于唐,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一条灌溉干渠,已有2200多年历史。经历代开发整治,兴盛于今。唐徕渠流经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等向北流到平罗县的沙湖终止,全长314公里,最宽处30多米,最窄处5米,居银川平原十四条大渠之首,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溉着宁夏平原的九十万亩良田,还是保障全区1/5的自流灌溉供水、75%河湖生态补水的“命脉渠”“生态渠”。</b></p><p class="ql-block"><b>西夏时期,每年唐来渠开闸放水时,都要在渠口祭拜河神,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所以在渠口处建起了108 塔。</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第六章塞北江南(元明清时期)</b></p><p class="ql-block"><b>代表文物鎏金铜佛像</b></p><p class="ql-block"><b>元</b></p><p class="ql-block"><b></b><b style="font-size:18px;">高91.5厘米、宽64厘米。</b><b>空心,局部鎏金。佛像头顶螺发,低眉垂目,神态安详,袒胸着裙。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枷跌坐于山崖座上。</b></p><p class="ql-block"><b>元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极为尊崇,佛造像也具有 藏传佛教的风格。这尊元代青铜鎏金佛像融合了尼泊尔、印度帕拉和中原等多种艺术风格,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b></p> <p class="ql-block"><b>明万历十五年铁钟</b></p><p class="ql-block"><b>明</b></p><p class="ql-block"><b>直径105厘米,高139厘米,铁质</b></p><p class="ql-block"><b>钟顶呈穹隆状,象首形附纽,钟口呈葵瓣形,钟身肥硕。钟肩饰1周串珠覆莲,间以4个圆孔。钟身饰有带状纹、大团花纹、八卦图形、连珠纹等。造型纹饰为研究明代的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鉴定明代铁钟提供了重要依据。</b></p> <p class="ql-block"><b>玉皇阁</b></p><p class="ql-block"><b>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始建年代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在明中期以前的文献中已有记载。清乾隆三年(1739年),玉皇阁因地震毁坏,后在乾隆五年重建,并沿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玉皇阁的主阁为重檐二层阁楼,气势宏伟,内铸有玉帝像,因此得名“玉皇阁”。整个建筑群体包括台基、大殿、西配殿及钟鼓楼,台基呈长方形,大殿底层朝南接出卷棚顶抱厦五间,东西两侧为对称的三重檐十字脊亭式钟、鼓楼。</b></p><p class="ql-block"><b>玉皇阁不仅是银川市仅存的古代木结构高层楼阁,还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b></p> <p class="ql-block"><b>银川鼓楼</b></p><p class="ql-block"><b>总高36米,占地576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银川钟鼓楼,结构严密紧凑,造形俊俏华丽,是一座体现清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银川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b></p> <p class="ql-block"><b>2个小时已过去,已到展馆下班时间,观展到此为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