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与恩荣

三人禾

图文/秦良彦 陵川县秦家庄乡的侯家庄村和德义村相距5里地,中间有一道平缓的山岭约有几百米,现在是331省道经过之地,当地人叫营盘,古时是一条大商道。既然叫营盘,必定驻扎过军队。营盘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的恩荣故事,听我慢慢道来:<br><br> 侯家庄村清代人秦允昌家的四座大院,为乾隆初年始修,不仅是地道的豪宅,而且还与皇家及地方官府颇有瓜葛。<div>  秦家大院的主院,名叫“老后底院”,为三进院,共31间。其中二进院、三进院较为讲究,有仪门、旁门之分,一般人只能从仪门两侧的旁门进出,只有有身份的人来时才开仪门。正房和大门的屋脊安有“兽头钢杈”,格局成五脊六兽。在那个时代,没有相当身份与地位,是不能随便修这种格局的。一进院也是最外院,就地势依山挡起围墙,墙上嵌有拴马环。院东有石碾一盘,院墙依山用大石砌筑,大门用青砖修成。大院西有戏楼一座。主院的南边是一七裹三院,名叫山门垴院,共13间,房高2丈有余,院外有3间磨坊和1盘石碾。在主院前右侧,有“贞节牌坊”一座。</div> <p class="ql-block"> 老后底院西紧连着的北头院二进院33间,是乾隆初年所修,也是最早的,比老后底院的房稍低一些,可建筑结构、砖石雕刻、风格和用料都相当讲究,且典故颇多。此院坐东朝西,大门漆彩,大门外随地形有砂石台阶,青石铺院,出后门通过石灰砌券的窑洞顶上的食德祠堂和戏楼相连,整体上与老后底院接通。</p> 与村里其他豪宅大有不同的是,老后底院二门的门楣之上挂有一块“恩荣”二字的竖匾,斗方之中是“清华朗润”四个金光闪闪的随笔大字,其上挂着“国恩家庆”大匾额。<br>这是怎么会事呢?<br>  原来,乾隆年间朝廷派兵南下平乱,凯旋途中路过侯家庄村与德义村中间山岭上的大商道,因粮草不济无法前行,扎营于此向附近富户募助。秦允昌闻听后便慷慨解囊,把当时正准备修建外院的计划取消,捐草捐银,为这支军队解了燃眉之急。事后,朝廷赐给秦家恩荣匾额一块、朝服玉带一套及其它用品,封秦允昌按察使的名份。<br> <div><br></div> 恩荣匾额周边镌刻着玲珑剔透的滚龙,中间为翠蓝底色,刻着“恩荣”两个竖写的金字,村民们俗叫滾龙竖匾。“清华朗润”和“国恩家庆”分别为州府和县衙赠予。穿上朝服可进州府和县衙诉民情差不平。这两块匾和屋脊上的“兽头钢杈”,于“文化大革命”初被列为“四旧”而毁掉,现在大门上仍留有挂匾的铁钩。幸存的御赐用品只有一件紫砂宜兴彩壶了。因为向清军捐银捐粮的主意是秦家一位德高望重的寡妇最先提出并努力实现的,后经朝廷批准自费银子一斗为她 追修盘坊以示褒奖,盘坊上雕凿的仍是“恩荣”二字。<br>  德义村的连某说,土改时期被挖出的朝服已朽成碎片;魏某说,文革时期,德义村刨上坟上的砖石修了小队牛屋,挖出的柏木棺材板厚达6寸。 <div><br></div> 秦家与朝廷与府衙有此瓜葛,能得到这样的恩宠,自然引人关注。让人更感兴趣的是:秦家何以有这么大的能力,不但修得起高墙大院富丽堂皇的豪宅,而且资助得起浩荡大军数目不小的粮草费用? <br>  <div><br></div> 秦允昌与石井村商号“三义和”的秦家是同族同宗。相传“三义和”在河南新乡、辉县、林县等地商号的货栈和门店,规模大到骡驮钥匙马拉锁。而秦允昌的祖上早在明代靠炼铁就起家了,侯家庄的村东和村南都有炼铁遗址,约有几十张炉的地盘。后走向外地经营铁货,雇工经营,主要是民用铁锅、条铁、钉线之类的生产生活用品,由此逐渐壮大成了大东家。<br> 秦家在长治县的西火镇,有商用市房一院,位于闹市中心的老河口,1946年土地改革时,划给了西火铁业社,在荫城有北街半条街的门店,在长治南街有5间市房。<br>  秦家延续到秦辅义辈,开始送孩子去学医,行医乡里治病救人,至今已有四辈人。秦辅义之子秦光耀,名乾旭(1882-1953),医术高明,尤擅长医治伤寒,坐诊于平城镇,常有人备轿或牵驴请他去看病。<br>  <div>  <br>  </div> 秦家大院的巍峨与健在,告诉我们后世的人,秦家的世世代代,时刻恪守勤苦进取、诚实守信、爱国爱民的经商德本。从门楣之上现存的“瑞应秦岭、清华朗润、义路礼门、食旧居贞、视履考祥、和气知祥、树德务滋”等辞迹中,也能充分证实这种精神,与晋商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美德的闪耀与传承,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巨大历史财富与精神瑰宝。<br>  秦家史事已越时空,难详难尽。但是,营盘今尤在,营盘的名字中、脸庞上镌刻着秦家的美德永存。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