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施国标</p> <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我在河场挑泥时,总被邱老伯的那根翘头扁担所吸引。扁担一般形状就是两端细、中间粗,好似橄榄被拉常的一种。但邱老伯的扁担却超出了常观,一端翘、一端平,中间略带弧度,在挑担时,翘的一端放在前、平的一端放在后,有着“翘头平尾”的造型,令我十分羡慕,最好自己也能拥有一根这样的扁担,但始终没有如愿,眼睁睁地任邱老伯的这根扁担在众多的挑泥人流中显耀着。在河场上,我总是反复观赏着邱老伯的这根扁担和他本人,还有他挑担走路的样子,他似乎已经成了我视线里的特殊民工的形象,他用这根特别的扁担挑泥,形象似乎也变得特殊了,他摆动着身子,近乎已成了一个被人用线拉动的木偶,有了艺术性。我总在关注着邱老伯挑泥时的一举一动,不夸张的说,他真成了一名演员,在人流中演着戏。河场上喇叭声不断,其中还有音乐,这倒好,邱老伯有着如此动感的画面,我挑担也并不感到吃力,半天很快就会过去,因为在我的意识中己成了“戏场”里的观众,足以让我投入了。</p> <p class="ql-block"> 邱老伯光头,土布对襟立领葡萄钮扣衣服,肩处补了一大块布,大兜叠腰裤,本色老布袜草鞋脚,移步十分轻松,是典型的农民模样。看上去,邱老伯用这根扁担挑泥并不吃力,走一步,扁担奈一下,在身子的扭动中,借助于这根轻软扁担的弹力,缓解了不少泥担的重量。看得出,邱老伯是在故意扭动着身子,因为他自感肩上的这根扁担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他要显摆,既要有好看的挑泥姿态,又要让扁担弹性更足一点,有点自卖风骚的意思,以此来更能吸引别人的眼光,称他的扁担好。但在现场,我从没听到过别人夸过邱老伯的这根扁担,都认为,最好的扁担总是在自己的肩上,何必要去夸别人的扁担。</p> <p class="ql-block"> 不过,邱老伯挑担的样子是好看,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之,邱老伯用这根扁担挑泥心情极好,故也不累人,这种自我良好的心态是值得赞扬的。同时邱老伯又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趁休息时间要么抽桶烟解解瘾,他把头上的一顶棉帽搞去时,光得发亮的头还冒着烟,干劲十足。 </p> <p class="ql-block"> 不过,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邱老伯的这根扁担,总之,我是喜欢的,喜欢它的造型、喜欢它的弹性、喜欢这根扁担与邱老伯匹配的样子。我不知道邱老伯这根扁担选的是什么料,我猜着多半是杨树的,有轻柔的质地;我也不知道邱老伯这根扁担选的是树技,还是一根树杆,取用这样的天然造型,起先邱老伯肯定有思考的,前端翘着,不需过分地去担心畚箕绳索滑脱,这就省心了许多,只要稍稍照顾一下后畚箕绳索就是。邱老伯这根扁担的确有它自然弯曲的美,并有匹配于挑泥担的功能;邱老伯这根扁担料的得手,肯定是偶然的,他发现一这段树枝做根扁担不错,于是就用锯子锯了下来,用刨削去了树枝的皮,并把树肉也刨得光光的,这种顺势而为、又顺其而为的做法,反倒赢得一种特殊的结果。而刻意往往不如愿,如果再让邱老伯找到第二根这样的料已经不可能了,故而顺其自然道理深刻。我曾有意地去找像邱老伯这样的一段树杆来做一根扁担,但曾跑遍一个树林也没有找到。</p><p class="ql-block"> 如今开河不用人力挑泥了,但我对一根扁担是颇有情结的,因为它陪伴我一直到机械的出现,而对邱老伯病那根独特的扁担更为留恋,因为农家在劳作过程中的确需要一根好扁坦才是。是为乡愁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简介:施国标(笔名舒笛),上海浦东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理事。从事写作三十多年,潜心乡土题材的挖掘。著有散文集《六0味感》《乡情难了》《问书看院》。发表各类文字五百余万字,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散见《新民晚报》《文学报》《上海纪实文学(官网)》等报刊,有作品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