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传晋代时,太傅郗鉴是一个爱才之人,且听闻丞相王导家的王家子弟个个玉树临风,才华横溢,就为爱女郗璇联系王门,送书求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等郗鉴上门觅婿,王家东厢房各公子听到消息都故作矜持,以示不凡姿态。只有一个年轻哥儿,像平常一样,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仍专注于手头的书法功课研读。调查完背景,太傅就将女儿嫁给了这个潇洒的王公子。这位“东床坦腹”的王公子就是一代书法家王羲之。郗璿嫁于“书圣”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空前绝后,被公认为“书圣”。 对于郗鉴为郗璿选婿的事,还有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个典故叫做“东床坦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吃胡饼,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茂辰考证此事发生在太宁元年(323年)十一月至太宁二年(324年)六月之间。王汝涛考证此事发生在太宁元年(323年)至太宁二年(324年)之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是一个颜值在线的美男子,她的妻子也是眉目清秀倾国倾城;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为人豁达文雅,郗璇也是“精通草书,女中笔仙”,堪称一代才女。从门当户对的家庭背景看,他们的婚姻也是得到双方父母的大力支持,一拍即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沉迷书法不爱做官,郗璇也是陪他清闲渡外不在京都。清闲的时候,两个志同道合的人秉烛夜谈,又时常牵手悠闲漫步,恩爱非常。两人一起走过了大半的人生,除了父母的撮合外,他们彼此的心灵契合,灵魂的相伴,才是收获这完美婚姻的密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个个都是人才,分别是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献之。</p><p class="ql-block">王玄之:字伯远,擅长草书和隶书。他参与了父亲主持的兰亭聚会,并在33岁时英年早逝,膝下无子,由弟弟王凝之的儿子王蕴之过继为嗣。</p><p class="ql-block">王凝之:字叔平,擅长草书和隶书,其妻为才女谢道韫。</p><p class="ql-block">王涣之:擅长草书,自幼学习父亲书法,达到了形似的程度。</p><p class="ql-block">王肃之:字幼恭,有诗流传于后,但不见其法帖传世。</p><p class="ql-block">王徽之: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其书法水平高,有作品传世。</p><p class="ql-block">王操之:字子重,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祖父为当朝司空贺循。操之有宣之、慧之二子。</p><p class="ql-block">王献之:是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与父亲并称为“二王”,书法地位与父亲并肩,世称“二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儿子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书法技艺,还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王献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与父亲并称为“二王”,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他八岁时就能写出一手好字,但与父亲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有一次,他向父亲请教书法的秘诀,王羲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写完院子里的十八缸水。王献之心中不服,决定刻苦练习。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字拿给父亲看。父亲看后什么也没说,母亲在一旁评论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功夫练习写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书法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练习。王献之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母亲的指导,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强调了勤奋和坚持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有一个女儿,名叫王孟姜。王孟姜是王羲之与妻子郗璇的女儿,她嫁给了余杭的刘瑾,并生有一女,该女后来嫁给了谢玄之子谢琝(瑍),谢琝育有一子名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谢灵运,是</span>著名旅行山水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郗璿(也做璇),是王羲之夫人,也是东晋女书法家。郗璿(chi xuán),字子房,生卒年不详,高平金乡(今属山东省)人,郗鉴的女儿,郗愔、郗昙的姐姐,王羲之的夫人。有做“郗睿”乃传抄之误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郗璿[xuán],长于草书,被称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女中仙笔。</span>父亲郗鉴是东晋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郗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郗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善草书,卓绝古劲,流传至今的《灾祸帖》书写沉稳,下笔流畅,丰茂宏丽。郗鉴有二子一女,长子郗愔工于草书、隶书和正楷,其代表作有《至庆帖》《比书帖》传世;次子郗昙长于草书和楷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郗愔和郗昙都工于书法,可他们都称姐姐郗璿是“女中仙笔”,意思是女书法家中的神仙,可见其书法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逸事,有次郗璿对她的两个弟弟郗愔、郗昙说:“王家见谢安、谢万二人来了,翻箱倒柜,盛情招待;见到你们来了,平平淡淡。你们以后不要再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郗璿活到了公元358年,高寿至九十岁,上书皇帝感谢朝廷的鞠养, 王羲之的堂侄孙王惠有一次去看望郗璿,问道:“您的眼睛、耳朵没觉得坏了吧?”郗璿答道:“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这属于身体的事;至于眼睛耳朵,和精神相关,哪能那么快就和人分开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