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10日中午,大阳古镇出发39分钟27公里,途经:S227、龙司线来到高平崇明寺。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坐北面南,两进院,创建于北宋,历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后殿、钟鼓楼及东西配殿等。中殿为宋代早期建筑,后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遗物。 颇为独到的“断梁”结构使本殿虽历经千百年的沧桑仍安然无恙,在古建筑的结构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史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由崇明寺出发 24分钟15公里途经:石河线、二淅线来到铁佛寺。 铁佛寺位于山西高平市城东南5公里的米山村,现存建筑有铁佛殿、正殿、东西配殿等。铁佛寺因铸造有铁佛而得名,现铁佛不存。 铁佛寺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寺。据史料记载,铁佛寺始建于北齐年间(公元550—577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多年来,铁佛寺一直由当地居民守护,并不对游客开放参观。2024年8月24日,山西高平市文物局发布公告,宣布铁佛寺开放参观。 铁佛寺每日预约人数上限为500人,要排两次队方能进入铁佛寺正殿看到最震撼人心的、环绕佛殿四周的二十四诸天造像。殿内不但光线很差,而且时间每批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走进铁佛寺正殿,首先感到的就是拥挤,一个小小的空间中,拥挤的站立着二十四诸天造像,这些塑像比人还要高大,又微微倾斜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压迫感。 正殿中央是青砖方形佛坛,坛上设须弥座,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居中,释迦牟尼佛身后,舟形背光十分华丽。两侧塑文殊、普贤二菩萨站像。 佛结跏趺坐,头饰螺髻,额示白毫,袒胸,腰系软带,衣饰裹覆下肢。左手掌心朝上于腹间,手指残缺,右手抬起施说法印。(佛像面部和胸部的贴金被人刮掉,右佛指断裂)。 二十四诸天,诸天即护法众天神。抓紧拍摄靠近门口窗户处光线良好的“崇宁天”和“昭慧天”。 昭惠天(杨戬)。青年武士形象,头戴进贤冠,身着战袍,胸前有护甲,战袍腰间有结;脚蹬战靴,身躯微倾向前,昂首挺胸,充满动感;面目俊朗,相貌堂堂又不失英武,尽显一身正气。 崇宁天(关公)。中年武将形象,头顶奢华精美发冠,面容肃穆生威,身着铠甲,身躯微倾向前,袖袂迎风飘扬,充满动感;左手置于胸前,手指自然柔顺,形象威武。 铁佛寺造像的头发是用极为细密的铁丝扎成的,在工匠的巧手之下,铁丝、铁线呈现出立体、鲜明的线条美感,“注重线条”也是绘画传统留给雕塑艺术的遗产,据说这是是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的重要特征。 铁佛寺向北走5分钟3公里途经:S331 到达高平定林寺。 又一国宝“单位”。 这里山峦叠翠,松柏环绕,风光秀丽。看介绍,向东可达开化寺,北与七佛顶相连,南眺三峻庙,寺侧有定林泉,常年不涸,寺名即由此而得。 此图翻拍借用,以了解全寺概貌。定林寺建筑规模宏大,坐北面南,占地约8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面为寺院主体,四进院,中轴线上有山门、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 阁楼上塑观音,山门又名观音阁,山门二层塑四大天王,又名天王殿。天王殿门前有抱厦,形成了“明三层暗两层”的结构,三层高低错落的滴水檐,檐角高挑,造型独特。 山门高大挺拔,辉煌壮观,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精品。山门两侧另辟小门,旁有高大的三层钟鼓楼与山门并肩。 雷音殿平面形制呈正方形,斗拱精巧,整体建筑小巧玲珑,面阔进深各三间,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是定林寺现存古建筑的精华。 雷音殿斗拱支檐,飞檐挑角,雕梁画栋,精巧秀丽,古朴雄伟,琉璃脊饰是金代琉璃制品的佳作,其木构主要是元代遗作,局部使用了年代更早的建筑构件,內部梁架也保留了许多宋、金遗制。 雷音殿后地勢逐漸升高,一行石阶通往高台上的三进庭院。门洞两边另开有两个小泉洞。一个叫做“止涓”,另一个叫做“问津”。以前有定林泉水从石洞中流出,涓涓有声,清澈甘美。而现在则干涸无水,定林泉名存实亡。 七佛殿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金代琉璃脊饰。 七佛山石窟位于山西高平市米山镇米东村不远处的定林寺旁的山坡上,仅存一个大窟和几个小龛,周围几个小龛已风化严重。 七佛山石窟主龛在一座石头建的小房子里,大窟保存尚好,存一佛二菩萨。 主佛高约四米,佛头和菩萨头均被盗去,近年补上了新头。石头房子内空间狭小,勉强拍下全貌,略有变形。 从高平定林寺走16分钟8公里,途经:坪曲线、炎帝大道直接 入住晋城汉庭酒店(高平华龙国际店)。 在晋城市山西晋宝绿珍集团食坊用自助晚餐,换个吃饭模式,各取所需,省了点菜程序,挺好的! 10月11日,晋城汉庭酒店(高平华龙国际店)北向 31分钟19公里,途经:炎帝大道、浩王线来到高平开化寺。 开化寺位于高平市东北17公里的舍利山麓的山凹中,寺院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年),初名清凉寺,宋代改为开化禅林院,后来改为今名。 到开化寺的公路修得很好,山下有宽敞的停车场,登上一段很长的台阶,迎面看到一座高大的重檐建筑,想来应该是开化寺的大门。 大门为元代建筑风格,底座方形高墙下僻门洞,巍峨壮丽。上为重檐歇山顶,筒板布瓦,琉璃脊饰。 走进院子迎面就是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九脊顶,大殿平面接近方形。根据柱头的捐柱题记,建于公元1073年。 大殿内保存下来了完整的宋代壁画,两山墙加上后檐墙,一共有88平方,十分的难得,东西两壁较为清晰,后檐墙壁画明显有过水的痕迹,也证实后檐曾局部坍塌。 这些壁画笔法精细,画艺高超,线条流畅,色彩鲜丽,人物栩栩如生,须眉历历可数,实为宋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开化寺壁画的世俗化、写实风格不仅表现在场景、人物形象、服饰等要素上,还反映在画中流露出来的宋代士人文化的某些特质上。 我国现存唯一的北宋大型寺观壁画,集厚重的文物价值精湛的艺术价值珍贵的史料价值于一身,虽跨越千年,却仍独具神韵,堪称壁画界的清明上河图。 离开高平开化寺走26分钟16公里, 途经:浩王线、太行一号高平段主线到达高平神农镇羊头山石窟。具体位置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羊头山海拔2000米,因山巅巨石酷似羊头而得名。 羊头山石窟,相传为神农得嘉禾之地。羊头山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遗址可见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规模宏大。 羊头山高峰凸起,左右山脉前伸,形如箕掌,造像石刻分布其间,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虽不及原来的规模,但还有较大窟龛二十二个,小型佛龛八十多个,但因历史久远,大多造像都有损伤。 一号石窟简介。窟内雕有一佛二第子二菩萨二天王。 一号石窟规模较小,进入拍摄有一定难度。 佛的莲座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萨的手镯﹑耳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为典型的唐代风格。 二号石窟简介。二号窟没有主窟,表面共计大小佛龛22处。 佛和菩萨的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臂的现象, 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并有侏儒兽承重力士状托起莲座。从大体风格来看应为隋唐之物。 三号石窟简介。三号窟门外两侧雕的是菩萨造像,面部表情风化比较严重。 但仍能看出菩萨的发型是高髻,衣饰飘带流畅自然。这个石窟是一石开两窟,两个窟门也有所不同。正面的是风鸟门,是两只展翅的凤凰,周边雕有花草;旁边还有石塔。 窟石东侧的窟门是两条小龙,能看到窟内造像,不太清楚。整个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30余处。是北魏时期的。 四号石窟简介。四号窟规模也不大。 最具有特色的是门外的二力士造像,都脚踏瑞兽,威武异常,给肃穆庄严的佛教圣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佛龛两侧雕有菩萨,树影斑驳落在菩萨眉眼间,分外生动。石窟东侧的菩萨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爱和善,耳环,手镯也很明显。 五号石窟简介。五号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 石开三窟,较大的一门,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态生动,脚踏瑞兽。石窟石门上有为它遮风挡雨的石头。窟内原有多次题记,现大多数已难以辨认,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题记仍清晰可见,年号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 东侧窟进深浅,雕的是释伽多宝的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典型的北魏风格。 六号石窟简介。六号窟没有主窟,均为大壁龛。 南面一龛较大,龛楣外,正中为一坐佛,两侧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与其他处不同,襟也装饰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光头呈花状,火焰纹背光周围有纵飞天纹饰,独具特色。 那时候的工匠极为用心,上方一排佛龛的顶部,都开凿出一道石檐,可以挡住雨水;下排的佛龛则向里缩进几厘米,这样上排佛龛就形成了天然的遮挡,保护了下排的佛龛。 循着路标继续往上,经过一座造型拙朴的唐塔,沿一坡石梯爬到山顶,就看到了七号石窟的指示牌。这座石窟又叫千佛洞。 洞内没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师,造型潇洒,栩栩如生。千佛碑底座上的佛像,带有明显的唐代风格。 八号窟位置最高,四周被灌木丛包围,我转了一圈,只在路边看到一块指示牌,介绍说八号窟在抗战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 羊头山山顶有一石塔塔座为伏羊。据说旁边还有状若羊头的巨石,相传因长子和高平两地人争论羊头的朝向问题而被毁。 九号窟当地百姓叫它"油篓洞",窟内四壁共雕小佛龛百余个,四角攒尖顶,顶中间雕饰一直径40厘料的莲花。是什么原因倾倒的,不得而知。九窟均已到访,下山,去长治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