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兹探村——村情简介8–河塌乡

余泽

<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继续系统地介绍、推介宿松,为宿松乡村振兴助力,让宿松发展更快、更好、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图文主要是展现宿松自然景观、乡村风貌、文化遗产和特色特产,作为推介宿松、乡村游玩指南、民间民俗文史资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搜集、整理、描述、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请予以指正;雷同之处请您见谅,感谢理解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美篇《松兹探村》共分为宿松历史名人、历史建筑、传说故事、旅游景点、红色教育基地、寺庙、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情简介等系列。村情简介篇系列简要介绍宿松行政村的村情。</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4年5月,宿松县共辖213个行政村和社区。各行政村在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发展潜力,也面临挑战。近年来,宿松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村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一批村级现代农业企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未来,宿松应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村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配置,推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动全县各村实现全面振兴。</p> <p class="ql-block">  本篇为松兹探村---村情简介8--河塌乡篇。</p><p class="ql-block"> 河塌乡位于宿松县城东北部,周边毗连宿松、太湖两县五个乡镇。东邻高岭乡,南接长铺镇,西靠破凉镇,北连凉亭镇,东北挨太湖县江塘乡。地处江淮丘陵西南端,东西长12公里,南北最大宽1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64.5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31000亩,耕地26900亩,水面3900亩。辖斗山河村、新页村、黄坂村、兴岭村、四利村、安元村6个行政村,234个村民小组,8721户,人口3.2万人。境内有沪渝高速公路过境,长5.5千米;县道江阔线16.2千米,许河线4.8千米。乡政府位于兴岭村毛岭街,距105国道约11公里,距县城30公里。</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40年设河塌乡;1958年9月乡改公社为河塌公社,属于凉亭区;1983年10月柳溪公社的普济大队划归河塌公社;1984年3月撤销公社,恢复河塌乡,地名沿用至今;1992年2月,撤区并乡,河塌乡保留原建制。</p><p class="ql-block"> 因政府驻地位于原名黄家河塌的黄坂村塌镇组(街)得名。</p><p class="ql-block"> 河塌名字的由来与流经当地的马湟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宿松第二大母亲河--凉亭河(其上游是在趾凤乡的趾凤河)流经河塌乡境内的河段俗称马湟河,是河塌乡境内最大河流。马湟河自新页村北端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折东流向,经新页,斗山河,黄坂,兴岭,四利等村流入高岭乡境内,河道过境总长近13公里。马湟河是条流沙河,清朝期间,当地人们将房子建在受马湟河河水冲积而成的沙洲之上,沙洲下面全是流沙层,每遇到洪灾,沙洲就会塌方。于是,人们管马湟河一带的地方叫“河塌”,管沙洲上的村落叫“塌镇街”。明清时期,地方县衙将马湟河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划归马湟里管辖,并将马湟里作为当地的行政建制名称。塌镇街坐落今河塌乡黄畈村境内,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曾是河塌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直机关均设立于此。这里曾是黄梅佬贩卖灯草、洋红、洋绿等当时百姓常用日用品的流动商贩到太湖徐桥镇卖货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 塌镇街尽头,便是马湟河。1973年夏,马湟河发洪灾,暴涨的洪水将塌镇街全部淹掉了。七十年代末开始,河塌公社在“一黑一红”(煤炭和红砖)两大产业的引领下,相继在癞痢湾山埂上设立了农机厂、拖拉机站、服装厂、运输公司、建筑公司等乡镇企业,使癞痢湾山埂开始变得热闹和兴旺起来,使河塌公社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从1978年开始,利用三年多时间,将河塌中学、机关单位都从塌镇街整体搬迁到癞痢湾山埂,彻底解决了学校和机关单位长期受水患困扰的问题。与此同时,附近村庄的居民也开始慢慢将房子搬迁过来,由此形成了现在的毛岭街集镇。</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多次对马湟河进行治理,实施了河道清淤工程,加高加固了堤坝,完善了防洪设施建设。尽管后来宿松几次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造成多个乡镇山洪暴发,但马湟河平安度汛,塌镇街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 河塌乡有幼儿园4所,小学3所,初中1所。 </p><p class="ql-block"> 河塌乡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有山有水,宜居宜业。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大豆、薯类和果蔬类等。矿产资源有瓷土,粘土,石英石,煤等。</p><p class="ql-block"> 河塌自古文风昌盛,乡风文明,民风淳朴,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第十一批安徽省生态乡镇名单公布,河塌乡榜上有名</p> <p class="ql-block">  安元村位于宿松县东南方向,河塌乡的西南部,长铺镇和破凉镇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8个村民小组,1124户,总人口近4200人。全村辖区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4216亩,耕地3596.8亩,林地面积4150亩,属于丘陵地区。</p><p class="ql-block"> 全村共有党员147人,设立党总支1个,下设2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鲁园村、马鞍村合并为安元村,属河塌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因是由鲁元村、马安村两村合并,各取一字,故名。</p><p class="ql-block"> 安元村主导产业以粮食和棉花为主,主要发展水稻、小麦、油茶等种植业,蛋鸡、生猪养殖的畜牧业。大型农用车辆覆盖面广,基本满足本地农村的农田生产需求。在农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新增农机较多,提高了农业开发效率和农民朋友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安元村依托林地资源优势,积极响应河塌乡政府树立的“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促生态”的理念,落实“摇钱树”工程,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薄壳山核桃。薄壳山核桃是一个用途广、受益期长、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的优良经济树种,会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群众增收开路,为乡村产业振兴加油。</p><p class="ql-block"> 安元村的宿松县长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种植面积近370亩,引进浙江白茶和西湖龙井等优质品种,年产干茶6000公斤,采用先进技术,极力打造“安全、健康,绿色”的茶产品,注册品牌“金安元”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金安白茶2020年8月荣获中国安徽国际十届长三角名茶评比大赛四星金奖,2023年5月荣获“长三角斗茶大赛优质奖”。</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安元村被认定为第十四批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p> <p class="ql-block">  斗山河村位于宿松县西北部,坐落在河塌乡西北边陲。辖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山场7354亩,耕地5346亩,水域面积688亩,经果林面积800余亩,属丘陵地区。全村共有61个村民小组,1868户,71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人数212人,设立党总支部1个,下设4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普济村、王油铺村、金岭村合并为斗山河村,属河塌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斗山,指有一条河名为斗山河,贯穿全村,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斗山河村主要农产品有芜菁,橙子,桃子,奇异果。村内主要资源有镓,刚玉,黄铁矿,煤矿。</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斗山河村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油茶种植、蛋鸡育雏、山壳佬电商直播基地、华宝电商等扶贫产业,着力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撂荒等问题,推进土地有序流转,盘活土地资源,不断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闯出一条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振兴之路。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在打造“一村一品”上下足功夫,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功能,努力打造田园综合体。</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普济禅林、福主寺、陈公禅寺(见本系列之寺庙篇2--“斗山河村的陈公禅寺”)等宗教活动场所,其中陈公禅寺建在陈武(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明朝及以前名人-“忠心耿耿的江表虎臣陈武”)墓地前,墓地后建有陈武将军亭。陈武墓地在斗山河村的丰楼(陈武曾经在此屯兵练武),因陈武将军生前忠孝而感动天地,死后成仙进升菩萨。在陈公禅寺附近的两角山(凉亭镇境内)双丰禅林藏有陈武的像、碑记,建有陈公殿,山上有陈武当年屯兵练武的跑马场、烽火台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  黄坂村位于河塌乡中部,凉亭河下游,东与兴岭村接壤,西和新页村相邻。境内318公路穿境而过,交通状况便利。全村有2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54户,近3700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748.5亩,山场面积1865亩。</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人数96人,设立党总支部1个,下设立2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黄坂村主要发展以水稻、棉花为主的种植业和蚂蚱为主的养殖业,正在发展特色农产业。务工收入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得到全面发展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黄坂村立足土地资源优势,围绕让“撂荒地”变“致富田”发展思路,推行土地流转、“小田变大田”改革,提高农田机械化率,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p> <p class="ql-block">  四利村位于河塌乡东北部,东北与太湖县交界,南面跟高岭、长铺接壤,西面和斗山河相连。辖区总面积1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77.8亩,山场6100亩,水面6000亩。全村有55个村民小组,1886户,近7400人。江塘至阔坪坦的乡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状况便利。</p><p class="ql-block"> 全村212名党员,党总支部下设4个支部,8个党小组。</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羊角村、桥头岭村、胜利村、张畈村合并为四利村,属河塌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四利,指意为四个村子合并而来,且希望有利于村民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四利村主要农产品有葡萄,胡萝卜,莲藕,大葱,羽衣甘蓝。村内资源有花岗岩,高岭岩,符山石,金,绿石等。</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四利村大力发展养殖业。黄牛养殖基地占地20余亩,建有现代化牛棚。由宿松骏阳生态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年存栏6000头能繁母猪生态养殖项目。</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宿松积极打造绘制乡贤文化的宏伟蓝图,重视乡贤工作软硬件建设,重视走出县有乡贤馆、乡镇街道有乡贤室、村有乡贤站有特色亮点的乡贤文化工作之路。四利村汪湾组的“聚贤亭”是村级乡贤站建设的缩影和亮点,成为村新貌的标志性建筑和乡贤聚集议事文化场所。聚贤亭是村里乡贤聚集议事的地方,平时还是村民们闲来无事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家长里短聊天的好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快活亭”和“幸福亭”。</p><p class="ql-block"> 境内的太宿干渠原2号渡槽是太宿干渠的咽喉之一,建于1975年,由于运行时间久远,槽身老化已拆除,在原址新建的新2号渡槽2024年已动工建设。新渡槽完工后将会成为四利村新的观光景点。</p> <p class="ql-block">   拆除前的2号渡槽</p> <p class="ql-block"> 在建的新2号渡槽</p> <p class="ql-block">  新页村在河塌乡西部,凉亭镇三德村以南,边临凉亭镇阔坪坦村,境内江阔公路贯穿而过。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70亩,山场4010亩。全村辖36各村民组,1126户,人口总数近4800人。村内阡陌交通,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p><p class="ql-block"> 全村总党员数123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李店村、雨坛村合并为新页村,属河塌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新页,指的由雨坛村与李店村合并而来,且雨坛村有新屋组和李店村的叶屋组,各取一字,“叶”谐音“页”,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农业是新页村的主导产业,主要农产品有生姜、小胡瓜、蕹菜、葱、杨桃、山药。农机户农机占有量达到312台,有30%的比例。村内资源主要有橄榄石、冰长石、耐火粘土、银、沸石金红石、海泡石等。个体工商户38家。</p> <p class="ql-block">  兴岭村坐落于河塌乡中南部,是乡政府所在地,东邻四利村,南凭横山分水领与长铺镇相邻。距105国道11公里,距县城30公里,境内江阔线、许河线、两条县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辖区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995.09亩,山场4754.2亩。全村有32个村民小组,1618户,近5500人。</p><p class="ql-block"> 全村现有党员人数151人,村党总支部1个,下设3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吴岭村、毛岭村合并为兴岭村,属河塌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兴岭,指寄予村庄兴旺之意,又位于山岭边,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主导产业是农业,主要种植水稻、棉花。</p><p class="ql-block"> 兴岭村是全县第一个实施整村土地流转的行政村,承担起全县“小田变大田”农村改革试验任务,在农民充分自愿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土地确权成果,将全村3400亩耕地集中流转给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经营优质连片集中的农田后,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灵活采取“田转人不离”、“田转人离”方式,农民除了获取流转费,耕地入股分红,还能通过务工等增加收入。兴岭村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也让农民真正过上了轻松舒心的现代农耕日子,实现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促进了机械化作业和规模经营,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节约化拓展了空间。</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兴岭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公司合作盘活闲置的轮窑厂,并带动近30人就业,在土地入股分红的同时村民获取就业务工收入。利用上级衔接资金新建一座日烘干粮食180吨并储存粮食700万斤的烘干厂,对外招租获取租金收入。</p><p class="ql-block"> 土地流转、资产盘活给兴岭村带来了“真金白银”,村级集体收入翻番增长。2021年兴岭村获评“安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2年度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乡村振兴示范村”。</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相公庙。</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兴岭村入选2019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p> <p class="ql-block">  敬请继续关注《松兹探村》系列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