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彩鹮在成都也有出现,但机缘未到,我没拍到,这次到剑湖彩鹮也是目标鸟种之一。虽然剑湖今年只来了一只,但我第一次就跟它有缘,拍到爽。回成都时又到剑湖,再拍彩鹮时只是远远的看见了它,还没靠近就飞走了。还好顺利的加了新。</p> 彩鹮(学名:Plegadis falcinellus),是鹈形目鹮科彩鹮属的鸟类。以其弯曲的长喙著称,被称为'黑鹬'。其羽毛在良好光照下呈现出金属铜绿色调。 彩鹮广泛分布于全球温暖地带,包括中南美洲、大安的列斯群岛、南欧、非洲、亚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在北美洲,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新不伦瑞克省至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而在西部则被白脸彩鹮替代。彩鹮全年群居,繁殖于沿海湿地,但在非繁殖季节广泛分散。 彩鹮体长48-66厘米,翼展80-95厘米,体重350-840克。成鸟在繁殖季节头部、颈部、背部上部和下腹呈现深栗色,背部下部、翅膀和尾巴则为金属光泽的青铜、紫和绿色。非繁殖季节的羽毛较为暗淡,头部和颈部有细密的白色条纹。繁殖季节面部皮肤从喙基到眼变为深灰色至蓝黑色,边缘有淡蓝色皮肤环绕,但不延伸至眼周。喙和腿的颜色从深棕色到橄榄灰色不等,性别上外观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小。幼鸟与非繁殖成鸟相似,但头部和颈部为油绿色,且头部、喉咙和前颈有不同程度的白色。 彩鹮偏爱浅水湿地,如咸水沼泽和淡水湿地,也可见于沿海泻湖和河口。它们全年群居,繁殖时会在多种涉禽中集体筑巢。繁殖后广泛分散,部分区域表现为半游荡状态。 彩鹮通过触觉觅食,用其长曲喙探测底质,主要摄食昆虫和甲壳类动物,但在某些季节,栽培的水稻等植物可能成为其主要食物源。 彩鹮在繁殖季节会在至少1米高的水上平台筑巢,巢由树枝和植被构成,每次产卵3至4枚(偶尔5枚),由双亲共同孵化20至23天。幼鸟约7天后可离开巢穴,但父母会继续喂养约6至7周。幼鸟大约28天后可飞翔。 彩鹮分布于全球多个区域,包括南欧、撒哈拉以南非洲、马达加斯加、中亚、南亚至菲律宾、印尼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澳大利亚,以及北美洲东部及墨西哥湾沿岸,和委内瑞拉北部。 <p class="ql-block"> 彩鹮在20世纪曾被认为在中国绝迹,但近年来有少量记录表明其在中国的分布并未完全消失。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由II级调整为I级(2021.02.05)。</p> <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懂鸟》和网络,图片为作者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将图片下载另做他用、截图转载,如欲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且禁止改变原创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