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兰州南稍门》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稍门是我生长的地方,作为兰州城区老街坊,文化浓度是它最大的吸引力,生活的记忆和情感始终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地方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当我们想到祖祖辈辈成长在南稍门,内心会拥满力量,感受到温暖,顿感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稍门街坊是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人们可以活成种种传奇。说起南稍门,我的内心由衷的,就会有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自明朝洪武年间,历经六百多年沧桑变故,南稍门外孕育的文化之丰富,是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这些“古老”的,“祖传”的,“经典”的文化存在,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构建新时代精神文明、打造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资源。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南稍门有着丰厚的文化储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年前,我写了篇《我难忘的乡愁——南稍门》,在《开拓》杂志刊发,南稍门人马建斌第一时间看到,即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引起广大读者热烈反响。从后台显示的阅读访问来看,遍布重庆、广东、北京、陕西、上海、青海、江苏等全国30多个省市和台湾地区,仅每篇转发的阅读量达到3万。让我在领略大数据时代网络的传播力时,重新思考为什么一篇个人记忆故乡的文章,会变成如此众多读者共享的认同,很多人不由想起了自己的过去。有读者见景生情,流下眼泪,联想自己,产生感情;有读者真切地关注他人,提供事迹,说出细节、讲述故事;也有读者连续发出多条微信或语音谈体会感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石激起千层浪”,南稍门不禁勾起许多生在兰州,也引起更多其他人对自己故土生活深深的爱意。它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故乡热”是惊人的。究其原因应该是这些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记忆,永远是心中最美好的风景,是谁也无法割舍的故乡情。事实上,人们越来越被世俗化潮流裏挟的同时,心中就越是为有意义的缺失而困惑、焦虑。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来为自己的人生定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同学奥默看了这篇文章,用“甚感震撼”四个字表达感受。已经六十年没有见面的我俩,相邀见了说说我们的南稍门。记者出身的我这位老同学,仍然在读在写,笔耕不止。也许,这就是南稍门文化人的命定。当我俩在水车博览园黄河边茶座里,望着滚滚东流的黄河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回忆南稍门的街道、小巷和老宅院里的生活,逐一浮现在眼前时,在引发的深深慨叹里,勾起的都是将要失去的历史。是同龄、同窗、同街,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依然知音;交流得入骨、入心,入脑,剪不断理还乱。这是南稍门人的约定,以笔盟誓,完成《南稍门》一书的编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稍门老街坊的文化遗产与众不同,有很多史事鲜为人知,始终处于飘散的状态。人们坐在一起可以津津乐道谈论,但没有史书记载,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人类发展需要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真实的历史,就谈不上总结经验和教训,那么就无法搞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就无法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洪流中,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用文字语言做好《南稍门》,就是做好《南稍门》的学问。通过南稍门老街坊提炼出对人性、对社会、对文明的深刻见解,体现出人性的质量,感觉的质量,体现文化高度和进步。引领更多人探寻非物质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此,搜集、研究、总结南稍门历史,传承、创新、发展南稍门文化价值,也是南稍门人的一个共同心愿。而且完全是以自己经历过的责任重返历史现场,从事现实的人文研究,用心灵温度,以智慧的独特理解,用新的思维方法和言说方式认真思索,找回有用的东西,书写有意义的缺失,得以通过老街历史,提升生活素养,体味人生智慧。</p><p class="ql-block">我在想,生活在故乡的人一般不会谈论乡愁,只有离开这个地方人才会说起故乡,寄托乡愁。而我们没有离开过故乡,为什么会这样深情地谈论乡愁呢!这可能就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观察和思索南稍门常有一股吸力,总是无法摆脱太多的回忆。如今,终于,我们不知不觉地老了。推前想后,看来看去,现在我还是生活在那条街上过去给我的印象里。以前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记忆里还是那么深刻犹新。趁还能追逐到自己的影子,我们这一代最后的南稍门人有责任把自己的历史搞清楚,把自己的文化总结出来。以不忘初心,展望未来作为启程,进入一段伟大的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是从网络下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