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多云,气温4~9度,空气质量良</p><p class="ql-block">今天去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这是一个收费的博物馆,七十岁以上老人免费,但需要在微信公众号里预约。</p><p class="ql-block">乘地铁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下车,2口出,向南步行2分钟即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南大门。</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星期六,参观者很多,以年轻夫妇带孩子来为主,老年参观者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根据博物馆安排,参观者从二楼进入博物馆。这是各楼层的展览内容。</p> <p class="ql-block">“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随后,林林总总的天体相继形成,46亿年前我们的家园——地球诞生了。</p><p class="ql-block">人类锲而不舍地追寻着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线索,不断提出各种学说与假说,有的被证实,有的则被推翻。</p><p class="ql-block">宇宙从何而来?宇宙有多大?宇宙的未来是什么?生命的种子来自何方?最早的生命何时出现?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有的答案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p> <p class="ql-block">二楼四维影院,放映《宇宙大暴炸》电影。上、下午各放4场,每场20分钟。免费,但需要在现场限定的时间,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中抢票。由于老眼昏花,且不熟悉抢票操作,我上、下午抢了2次,圴以失败告终。</p> <p class="ql-block">二楼展厅入口处展示了几台天文望远镜:</p><p class="ql-block">伽利略望远镜</p><p class="ql-block">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将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可以望远的装置。160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制成了望远镜,并将它指向了天空,“天文望远镜”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开普勒望远镜</p><p class="ql-block">1610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伽利略望远镜进行了改造,将其中的凹透镜换成短焦距的凸透镜,并加长物镜的焦距以减小球差,使光学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成像会颠倒,但并不影响天文观测。人们将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称为开普勒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牛顿望远镜</p><p class="ql-block">1666年,牛顿通过分光实验了解到不同颜色的光通过透镜时会发生不同偏折,找到了折射望远镜产生色差的原因。</p><p class="ql-block">1668年,牛顿制作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它没有色差,且易于制造和使用,是当今诸多大型天文望远镜乃至太空望远镜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卡塞格林望远镜</p><p class="ql-block">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卡塞格林改良了反射望远镜:以大凹面镜为主镜、以小凸面镜为副镜,通常在主镜中央开孔,成像于主镜后;有时也会加入一块斜平面镜,成像于侧面,便于在其尾部进行观察。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制造大型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施密特折反射望远镜</p><p class="ql-block">1930年,德国光学家施密特将接近平行的非球面薄透镜与双曲面反射镜组合研制出折反射望远镜。进入望远镜的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到双曲面反射镜上,反射镜将光线聚焦反射通过透镜中心的开孔处用以成像。</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郭守敬望远镜,就是基于折反射望远镜原理制造的大型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随着人流走进“起源之谜”。后悔不该今天休息日来。</p> <p class="ql-block">生命必需的元素</p><p class="ql-block">在自然条件下,地球上可以找到九十多种元素,其中有近三十种是生命所必需的,如碳、氢、氧和氮等。</p><p class="ql-block">碳作为生命的骨架,是各种复杂有机物的基本元素;氢不但以离子形态参与了许多生命活动,还可和氧组成生命赖以生存的水;氮组成了约78%的地球大气层,也是所有有机体内氨基酸和核酸的主要成分……这些元素的存在为地球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拍一段展厅内的视频。参观者人从众𠈌。</p> <p class="ql-block">“米勒——尤里实验”模型</p><p class="ql-block">如果告诉你是闪电造就了生命,你相信吗?</p><p class="ql-block">1903 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和尤里在实验室中将水蒸汽、甲烷、氮和氢的混合气体充入密闭真空的烧瓶后,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火花放电。液体冷却后,他们发现液体底部出现了11种氨基酸,其中包含4种天然氨基酸。</p><p class="ql-block">这个实验验证了在原始大气中闪电放电的过程,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物!</p> <p class="ql-block">来自外太空的信息</p><p class="ql-block">划破长空的流星,令人们不禁赞叹其刹那芳华。当这些“天外来客“穿过大气层并坠至地球表面后,就被称为陨石。</p><p class="ql-block">陨石蕴藏着诸多珍贵信息,科学家能够从中挖掘宇宙天体的秘密,推测太阳星云的形成和冷凝过程,揭示地球演化的历史,甚至寻找生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这是几块陨石展品。</p> <p class="ql-block">随着人流,沿着坡道从二楼走到一楼,来到了“生命长河馆”。</p> <p class="ql-block">生命——地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孕育、变异、繁盛和衰亡的跌宕起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有一些类群盛极一时,却走向绝灭,凝固为化石;有一些默默无闻,但历经沧桑,繁衍至今。无论是逝去的还是鲜活的,渺小的还是巨大的,它们都是生命长河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凝视生命长河中的点点浪花,感受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生命个体,领悟大自然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生命长河馆内陈列的各种生物模型。</p> <p class="ql-block">一段巨大的硅化木。</p><p class="ql-block">硅化木是真正的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2日11:24,</p><p class="ql-block">世界总人口:8152083198人,</p><p class="ql-block">今日出生人口:174676人,</p><p class="ql-block">今日死亡人口:87469人。</p><p class="ql-block">数据时刻都在跳动变化。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的?</p> <p class="ql-block">走进“体验自然”馆。</p><p class="ql-block">树在开花、蝶在飞舞,优雅的海星和海胆正缓缓爬过,角落里还有鸣虫在欢唱……看!这里的一切都是活的,它们充满生机,每天都在生长着、变化着……</p><p class="ql-block">来到这里,你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观察到自然的变化。仔细看看,今天你又发现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狼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动物的骨骼?</p> <p class="ql-block">这又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乘电梯下行至B2M馆,参观“上海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进非洲”馆</p> <p class="ql-block">参观人群</p> <p class="ql-block">“走进非洲馆”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大象</p> <p class="ql-block">犀牛</p> <p class="ql-block">鹿群</p><p class="ql-block">在B2楼还看了一部电影,讲了人类的演化过程,并且从非洲走向亚洲、欧洲、美洲……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时间快到下午一点钟了,返回二楼“四维影院”门口,准备在手机上开抢《宇宙大暴炸》门票,却仍以失败告终。</p><p class="ql-block">13:20离开自然博物馆。虽然待了三个多小时,却有未尽兴的感觉,下次选择一个非休息日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