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讯(记者 鲁华 唐先林 聂庆红 姜全胜)2025年2月21日下午2时,来自西安、咸阳、蒲城、泾阳等地的摄影老师齐聚咸阳市民生西路农贸市场内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咸阳会员联络处会议室,参加西部工作站主办的节后首场摄影观片交流活动。 2002年获《南方周末》中国传媒现场报道杰出表现提名奖,2003年3月赴海湾采访伊拉克战争的《华商报》首席摄影记者胡国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咸阳市秦都区原宣传部部长王保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站长特别助理、泾阳县乡镇企业局原局长成宏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常务站长、咸阳市民生路综合农贸市场总经理杨宏伟,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副站长、咸阳会员联络处主任、咸阳市委党校杨小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副站长、泾阳县民俗摄影协会会长苏战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站长助理、咸阳市交通运输局原工会主席王金龙、彩虹医院原院办主任同生志,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咸阳市无线电二厂原党委书记郭宏伟、咸阳市化轻建材总公司原工会主席姜全胜、咸阳金百合婚纱摄影总经理潘承立,张国良以及辛发定、周运海和西部工作站办公室主任聂庆红等老师参加了交流活动。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站长王雪峰老师主持了题为“陕西•年味”的这次交流活动,并向大家介绍了参加观片活动的嘉宾。 杨小卫首先对大家百忙中莅临联络处参加观片活动表示感谢,对王雪峰老师多年坚持民俗摄影,辅导大家一同抢救性记录文化遗产深表敬意。同时,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认下门,今后常来常往,多多交流,共同提高,把咸阳摄影事业搞好搞活,在新的一年里搞出新成绩。<br><br><div> 杨宏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因为摄影这条线,把喜好摄影的老师们集结在一起,我们就应该珍惜这份缘分,把咱们手中的相机用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来丰富摄影文化生活,来服务社会大众。现在,有了这个好的摄影平台,希望大家好好利用它,在平台上开出好花,结出好成果。</div> 张国良、王雪峰、成宏友等三位老师分别播放了他们“陕北过大年采访团”历时5天在延安榆林9个市县所采拍的年节照片;苏战锋老师播放了春节期间自己在家乡泾阳县城和西安婚庆所拍的照片。<br> <div> 观片结束后,胡国庆、王保卫、郭宏伟等与会老师纷纷发表看法和观片心得,为展播照片作点评。</div> 胡国庆在点评中指出,看了以上的照片,我感到拍东西不一定要大而全,作为摄影作品,一定要有视觉冲击力,包括构图,不讲究这个是不行的。王老师的这个照片,仔细看的话,也是能感觉到他对这种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他对这个的理解,这就很重要了啊。所以我们讲,摄影就是一定要带着你的思想去拍摄。对吧?如果说你对这个民俗根本不了解,就很难在这个环境当中去摁下快门。去到当时拍电影的现场,能把它去结合起来,包括他对这个葬礼类的画面,也是把这个整个程序啊他都非常熟悉,这就非常了不起,非常好。但是实际上来讲,这一次从王老师这个场景我看了看缺少一点啥,这就是凝聚力不是很强。 一种现代的元素和传统的这个葬礼来讲,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大屏幕上是一个老人,前边是戏剧演出,互联网时代和传统的殡葬结合到一起,这照片就有力量了,葬礼还是传统的葬礼,怎么把这两者当中能结合到一起?这个照片的影像价值就大了。哎,这是个营销的价值。 这么多照片,我很想看到有一幅就是和这个互联网这个背景啊,非常一种书,就一个两者一种强烈的对比,我觉得好像没有看到。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我很希望看到的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时候,它的文化有它传承的部分,但是又出现了新的东西,新的现象,这是在为我们进行挑战啊。传统文化、当今文化在这个碰撞的时候所产生那种影响,这个是需要我们去应对的。 如果按照这种形态去理解拍摄,效果可能会更加打动我。有一张照片很不错,非常好。就是拿著金勺去筹款那张。但那个位置不好拍,金勺后面着贴二维码,你说了以后,大家才知道你是扫二维码,但是不说的话,画面后面那个人在看手机,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这个金勺子按过去传统是给现金,现在是让扫二维码,这是一种很大的变化。 孟卫华上一届展览了一张,是取亲照片。进门进不去,咱们过去传统的话是要给红包,他就照不发红包扫二维码那张,获得国展奖。现在的这种照片多了,但是他拍的时候,二维码刚刚出现不久,就因为他已经把二维码录入了婚礼里头去了,是吧。你这里实际上是把二维码放到了我们的民间社会里。 <br>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啊,不是一种直白的让别人看到这个影像是敲锣打鼓啊,或者说是那种高唱赞歌呀,这个彩旗飘飘呀,不是这么一个概念。而是说他在这个影像过程中,新旧和传统,包括你说的骆驼和现代的那张,其实这种照片影像对人来讲会产生一种震撼。对摄影来讲,不能是看文字去产生震撼,而是要用摄影的语言去表现它。像你这个拿着金勺子的照片,大家看不到二维码在哪,你要给别人去解释。但是画面变的很好,从他拿着钱这边看的话,可是说一个二维码在后面,他是对的,只要他在扫这个二维码,金勺子这张照片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照片。只要我们出去拍,发现了这种好的场景啊,今天不惜切代价,把这一张照片拍成了,我们这次就没白来。 我们去了很多地方,陕北的文化民俗,在黄土地上都是非常丰富的啊,在人身上还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吧,像黄土高原现在变成一片绿洲等等。 再就是你们去延安这一次啊,我刚看有一张好像是老王拍的啊,看他这个现代装和腰鼓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就是在排练对吧,不一定是他的高潮点。但是看这种照片,看着很生动啊,很有现场感。我们拍特写,一定要把人拍活啊,并不是这个女的长得多漂亮,脸上两个酒窝,一定是她很有特点,身上有一种力量爆发出来,是一种精神饱满来面对这个社会,所以我觉得从这来讲,在拍这个人物的时候啊,一定要抓这个瞬间,我看了一下,我们整个瞬间的这个个人特写不多。 后面这个老师拍的那个夫妻俩在车里,那种幸福灿烂的笑,在那么多照片里,他们会记一辈子,这才叫幸福。什么叫幸福?从家里面抱着出来,包括戴戒指,每个瞬间都抓拍的非常好。还有吃饺子,你看那个瞬间正好嘴巴张开,这可不是摆的,这是现场抓拍的。这个这方他的眼光非常独到,我觉得非常好。<br> 对你们来讲,没有把这种影像好好去整理梳理,去对外宣传报道。像这样的照片,很多地方我需要,不管是华商报社呀,还是现在的网络呀,还是包括国家层面媒体,精准扶贫目的就是让农民富起来,现在农民富起来了,值得宣传。 在国外的时候,中国的新闻在国外人家不受欢迎,就认为你中国这个东西都是好的,没有一点去让别人有思考,带有想法的一种讲出来,所以说他就不信任,就传播不出这是真实的东西啊,这是真的。<br><br><div> 以上的照片,我也可能拍不了这些照片,只是说我看了以后,我自己谈点自己的感想,不一定成熟。</div><div> </div><div> 谢谢大家。</div> 王保卫:大家听了,胡老师他站的高度比咱高的多。我在这听了以后,就感觉到他是我的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因为他的高度,他站在的高度跟我们不在一个档次上。他认识问题的高度根本不在一个问题上,所以,今天到这来,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学习,<br><br><div> 你看别人的作品,看到他的讲评,我们是不是从自身角度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这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求实的过程中,在今后拍照片的时候,他讲的这个可以是指导,可以去考虑,可以这样去实现。我们把自己的作品怎么能拍的好一点儿?这里边他就给给讲了好多好多。<br><br></div><div> 我想这就是学习,今后还想再多听听他的,向他学习。他在华商报站的位置,他在陕西站的高度,看信息问题的高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啊。</div> 我就是拍照片,感觉到能把照片拍的漂亮一点就得了,拍完最后都是谁在看是另外回事。他站在国家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就能讲出来。真的,你听了以后是非常有道理的。<br><br><div> 摄影是要去慢慢体会的,不是说你要思考他的将来那个精神是啥。包括老王,他站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br><br></div><div> 现在人人都是摄影师,都是拿手机拍片子,只有咱们专业的是拿着相机去拍片子。我那时候部队还没回来,他们回来搞。当时还没有获奖,还没有参参战,在这时候应该是胡工也来了,研讨胡工来了。来了以后说这张片子,起了一个协议。这个环境地方全部从地下他那个桥梁固定,旁边带个随军记者,记者拍片子,把这个这个现实给表现出来。<br><br></div><div> 所以说,咱今天看这些片子,所以都大同小异。就是你去了拍,我也拍了,一个片子可能大部分去都是拍成这样的片子,大场景、小场景和人的精气神。当然,有些片子就是要反映精气神,但结果是精气神还没有完全反映出来,刚才国庆讲的幅度还很大。</div> 再就是那个金勺子,他点到就是二维码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信号。如果把这张片子换个角度,把二维码扫出来,旁边儿再一个宣传的,这传统与现代在这张片子就很清楚了,对吧?<div><br> 来这里嘛,学习一下,来年也不多了。现在拿个机子一天天老了,没多少时间去玩了,想向在座的大家学习一下。<br><br></div><div> 跟胡老师跟王老师在这也都是个学习过程啊,不过这次活动的话,主要是我这儿把陕面民俗文化这一块儿也都记录了一下,通过胡老师和几位老师点评,确实使我们感到咱的这个不足,应当进一步改正,提高。希望这种形式的观片会,能够多举办,各位再提高。<br><br></div><div> 其实,人在拍片里面不只是拍几张照片,主要是从里边要体现出他的精髓,你这张照片儿说明了个啥?这个场景的照片让人第一眼看了以后,体现个啥东西,里边儿有什么元素,有什么文化。咱们平时照相走到哪,拍过大景了,这事人人都会拍,甚至你不拍,在网上百度一下全都是照片。<br><br></div><div> 所以,咱在以后去照相,去摄影,要提前踩点。这也是今年春节去陕北拍片我最大的感悟啊。</div> 郭宏伟:感谢胡老师、王老师,还有几位老师的点评啊。大家都知道,摄影首先做到使自己满意的都不一致吧,而且这里面有个积累的过程。另外你像对于相机的把握,还有一些涉猎参数,还有一些特殊的场景,没有一定的经验,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现场的思考是不行的。必须要研究。<br><br><div> 自己多年的摄影,苦甜都有吧。有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拍了一张好片子。我曾经拍过一些片子,在咸阳,在深圳的一个商会会长。是一本书,我只跟人家要一千页,就把钱转过来。你这样片子,他很不经意拍出来。反正这个地方年年都去拍,知道只是这一次拍。天象啊,很特殊,你还是看上这个是吧?<br><br></div><div> 多年拍,拍了多年还拍不出一张好片啊,确实很辛苦啊!我考虑,这个要拍一张片子,但你不动脑子,不思考,包括咱今天观片,这是一种很好形式。</div> 雪峰,你记得不记得,你有一张片子,就是咱们参加省影展一个老汉拿计算机那张。当时计算机刚兴起时,没有几个人用,你目光敏锐,一下子抓住了老汉正用计算机计算的认真劲,题目起了个《爸爸的电算盘》,让人记忆犹新。计算机当算盘,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十多年摄影经验来看,拍这片子确实很费劲儿。<div><br><div> 现在搞摄影人太累,拍的片子太多,大家都大同小异,都到那儿去嘎嘎嘎嘎的一拍,不管片子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偏离了摄影的初衷,没有人去真正静下心来搞研究。<br><br></div><div> 要我讲这个研究,摄影协会观片儿已经搞了五六年,一年就是四五次。你在整理作品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思考的,观看的这个过程就又是一个思考,而且最后精选的时候还有一次思考,结尾时大家来点评,这就又是一个新起跑的过程。回头回味一下大家对你这个片子的各抒己见,对照大家站的角度和你当时的想法,这又是一种提高啊。</div></div> 所以对个人来讲,有这么多次的提高,这是最珍贵的,不一定是某一张片子,这个谁的评价怎么样,因为个人站的角度,个人的嗜好,个人的把控以及境界等等不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作为你个人来讲,要从这面吸收东西,要珍惜这个过程。只有你珍惜这每一个过程,你的付出才值得。 观片结束后,播放照片的作者与点评老师集体合影,让镜头把“陕西·年味”观片活动的成功,定格在了难忘的瞬间。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div><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