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粉皮旋皇城

幸福方圆(朱宝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镜头定格时代 键盘闪存思想</p><p class="ql-block">图文留住记忆 感悟朋友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闲人写心】“水粉皮”是老家淮扬菜中名菜“甲鱼烩粉皮”主要食材。因为是老家特产,离开老家很难吃到,它又是我祖孙三代的最爱。春节以后,我用儿时学到的技术,把老家粉皮旋到了皇城,远在千里之外又能吃到最新鲜的岔河“烩粉皮”,记住老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岔河粉皮旋皇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朱宝树</p><p class="ql-block">图片:朱宝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粉皮,大家都很熟悉,粉皮有干湿之分。干粉皮超市经常有卖,怎么做的不知道。湿粉皮就是老家常说的“水粉皮”,见过的人少,知道怎么做怎么吃的人更少。“水粉皮”是“烩粉皮”主要食材,“烩粉皮”是我祖孙三代的最爱,只是离开老家,很少吃到。春节后我重温儿时跟母亲学到的技艺,亲手调浆试旋,把老家特产薄如蚕娟、晶莹剔透的岔河水粉皮“旋”到了都市皇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粉皮”看似普通中间食材,却是非常稀罕的东西,离开老家很难见到。用功能强大的kimi搜索,回答只有二三个地方做水粉皮,一是徐州睢宁沙集镇,早在宋代政和年间就有,因微宗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指定为御膳而名扬天下至今。二是湖北潢川县,制作水粉皮原料工艺和老家一模一样,此外就是我老家洪泽岔河了。在老家做水粉皮又叫旋粉皮,材料不贵,技术不高,就是做的人太少。现在岔河老街会旋水粉皮的“师傅”已经屈指可数了。这种几乎失传的古老技艺岔河特产“水粉皮”,如果有人申请非遗,相信一定榜上有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突发奇想自己动手旋粉皮,源于春节后从老家带回来的两包“冻粉皮”。老家淮安,淮扬菜发源地,淮扬菜中有一道著名菜肴“甲鱼烩粉皮”,现如今非常稀罕难得一有。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老家岔河,“烩粉皮”是大家小户逢年过节主食兼汤菜。尤其是过年,旋粉皮是大人必做的事情,小孩子任务就是帮助大人搅粉浆、剥粉皮。我现在能对旋粉皮流程技术有清晰的记忆,都是儿时跟母亲剥粉皮时学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家的“甲鱼烩粉皮”、“鸡丝烩粉皮”等简称“烩粉皮”,都是由中间食材“水粉皮”加工烹饪而来。烹饪烩粉皮很简单,只要有水粉皮,一般人都能做。岔河烩粉皮,我吃了六十多年,儿子吃了三十多年,孙子吃了好几年,已经成为我们祖孙三代的最爱。只是每次吃的“烩粉皮”中的主要食材“水粉皮”,都不是我亲手做的。父母健在时,母亲帮我们旋粉皮;父母走后,大嫂帮我们旋粉皮。我们来北京十年多了,每次过年,大嫂都为我们准备很多粉皮,只因不方便携带,很少带到北京来。今年春节回家,大嫂知道我孩子们去外婆家没回老家,专门让我们冷冻两包水粉皮带回北京。回到北京,孩子们大饱口福,感谢大妈、大奶。看着孩子们吃得那么香,两顿就吃完了,我突发奇想:如果我能在北京旋出粉皮,那不就可以随时做烩粉皮给孩子们吃了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这种想法,不是没有基础的。旋粉皮我虽然没有全程亲手做过,但对旋粉皮操作流程、技术要领还是非常熟悉的。几年前我在《孙爱老家烩粉皮》一文中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只不过那是“空头理论”,如果把理论付诸实践,相信一定能做出品质上好的水粉皮。心动不如行动,当晚京东下单买最正宗的豌豆粉,次日到货开始泡粉。就地取材准备旋粉工具,没有大锅土灶,煤气灶烧菜锅代替,没有紫铜旋子,用两个平底不锈钢盆子代替,就这样准备了五个盆子一个锅,万事俱备只等水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说自认为自己是“学习型人才”,坚信学会旋粉不在话下。但把脑海里记忆变成手上的活,肯定不是一“旋”而就的,需要摸索实践。第一步开始调粉浆。标准的豌豆粉在小盆里泡好长时间了,也进行了充分搅和。当年有经验的母亲,只要用手指沾点浆,拇指与食指捏捏,看看粘丝长度就能知道粉浆是稀了还是稠了。可我没有那个本事,只能根据加热后粉皮形状判断。锅里水开了,我把空盆漂到沸水中烫一会,舀一小勺粉浆放到盆里,轻轻旋转小盆,让乳白色粉浆均匀地布满盆底。一会儿乳白色慢慢变成了透明的一层。我将水盆浸到水里装半盆水,继续加热烫一会儿,粉皮定型了 。拿出小盆放到水池子大盆冷水里降温。当我小心翼翼地在盆底粉皮边缘划了一圈,准备剥下一块完整的粉皮时,令人失望的事情发生了,粉皮不成型剥不下来。又试了两三旋,结果一样。我分析是粉浆浓度不够,于是又加了干豆粉,搅和很长时间,继续试验。这下子又出现问题了,粉浆在热锅盆里旋不开、旋不匀。虽然粉皮成型了,可有薄有厚,我觉得这是粉浆太稠的原因。经过加水调和,反复好几次,终于调到比较合适的粉浆,旋出第一张厚度适中、均匀透明、盆底圆型的水粉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以为粉浆调好了,粉皮就一定能旋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当年我母亲,后来大嫂她们旋粉次数多了,技术熟练了,所以她们旋的粉皮,厚薄均匀,没有皱纹。可我开始虽然可以旋出很薄的粉皮,可质量很不稳定,要么因为旋子转得不均匀,厚薄不一样,要么因为水温太高,粉皮没出锅就被烫皱鼓起来。还有就是刚出锅放到冷水里,粉皮没有冷透,一剥粉皮就坏掉了。好在我一个人在家,屡败屡战,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终于基本上掌握了规律,试旋大获成功。当我看着满满一小盆晶莹剔、丝滑爽润水粉皮漂浮在清水中时,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成就感,自豪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说第一次旋粉取得成功,其实我在试验前,还是担心失败的。事先没有和家里任何人说,我想如果成功,给他们一个惊喜,万一失败,神不知鬼不觉,下次再来。老伴从超市回来,看到灶台上两袋豆粉,她以为是勾芡用,说我买多了。得知我已经成功地旋出粉皮,有点意外。我继续大显身手,即兴发挥亲自掌勺,做了一道“肉丝烩粉皮”。吃晚饭的时候,孩子们发现餐桌上出现他们最爱的“烩粉皮”,爱孙说,过年粉皮不是吃完了吗,怎么又有啦!。奶奶说,是爷爷下午才旋的,儿子、儿媳妇、孙子都很怀疑。我把一小盆水粉皮端出来,他们才相信。儿媳妇还开玩笑地说:“老爸知道儿子最喜欢吃烩粉,亲手旋粉,真爱啊”,我说:“孙子喜欢吃,你们都喜欢吃嘛”。小孙子开心地说:“以后爷爷可以经常给我们做烩粉皮了”。那天晚上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完全自主试验、自己烹饪”的淮扬大菜、也是全家人在北京第一次吃到的口味最纯正、最新鲜的岔河“烩粉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岔河“烩粉皮”,虽没有名扬海内外,却是一道口味独特的“淮扬菜”;不一定很多人都喜欢,却是我祖孙三代的最爱。过去那一张张水粉皮,浸透着父母之爱、手足之情;如今我亲手旋出来的水粉皮,同样凝聚着舔犊之情,对老家的眷念,对父母的缅怀。当我们全家在千里之外围坐在餐桌旁,看着那晶莹剔透的水粉皮,吃着那丝滑爽口的烩粉时,总会由衷地感恩老家的馈赠,感恩祖辈的传承,骄傲生长在岔河老家,自豪把岔河粉皮旋到都市皇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幸福方圆(朱宝树)</p><p class="ql-block"> 2025年02月22日</p><p class="ql-block"> 北京 宽心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