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讨论到这里,子贡就起来辩论了。</p><p class="ql-block">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话,夫子也是给子贡把管仲做一个评价,评价得更清楚《雪公讲要》引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可以说就很具体的做一个评论。这话是这样讲,“注言此者,见夷狄入中国,必用夷狄变夏,中国之人,既习于被发左衽之俗,亦必灭弃礼义,驯至不君不臣也”。讲古注里说的,如果夷狄入了中国,夷狄是少数民族,外国人侵略中国,那就用外国人的制度,改变中原的礼乐制度。中国之人,既习于被发左衽之俗,你是用什么制度去规定百姓,用什么礼来教化,人就会变了。那用少数民族的那个礼,中国人就会变成被发左衽,不讲礼了,那一定是灭弃礼义,礼义就没有了,其后果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伦道德都不复存在。所以我们看到这一点,联想到日本侵华战争,二战的时候,日本打中国,对中国最大的伤害,不是在生命财产上,当然那种伤害非常惨痛,但是更惨痛的伤害是把中华文化、圣贤道统彻底打破,礼义完全没有了,中国文化在那里就断了。</p><p class="ql-block">“刘氏又说”,“管仲志在利齐国,而其后功遂济天下,使先王衣冠礼乐之盛未沦于夷狄,故圣人以仁许之,且以其功为贤于召忽之死矣。然有管仲之功则可不死,若无管仲之功,而背君事雠,贪生失义,又远不若召忽之为谅也”,这个评价也很中肯。管仲当时立志辅佐齐桓公,在利齐国。因为齐国是强国、大国,这大国兴起来之后,就能够帮助天下安定,这很重要。确实,管仲实现了这个理想,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不是用武力称霸,是用王道,不是用霸道,让所有的诸侯都能归附,都共同尊礼,这样就使到礼乐、文化复兴起来。我们藉古论今,现在中国是大国,愈来愈富强,如果中国能够安定,能够将传统文化复兴起来的话,那也必定能像当时齐国一样,利济天下,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中国古圣先贤的教导,不崇尚武力,崇尚和平,讲究协和万邦。</p><p class="ql-block">中国人自古以来,讲和为贵。不像外国,外国强大了,就想打别人。鸦片战争怎么来的?这些欧洲国家强大起来了,贪婪就膨胀,就要打中国,蹂躏中国,这是损人利己。你看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时候,没有一个念头想打别人。明朝郑和下西洋,七次下西洋给世界人民带什么?带中国的茶叶,中国的陶瓷、丝绸这些特产,送礼去的,而且把农耕的技术、把文化传到了外国。所以当时东南亚那些国家,深得中国之利。郑和当时的舰队不得了,是世界最强大的舰队,它要是想吞并其它国家,那是易如反掌。明朝当时没这么做。因为这是老祖宗教诲的,以和为贵,讲究仁道、讲究以德化民,这是王道。怎么能够以武力欺压别人!</p><p class="ql-block">自古至今,没有国家能够用政治、用军事、用经济能长久统一世界,不可能。像罗马帝国,那么的强大,不可一世,最后还不是灭亡了?所以,能够统一世界的,只是推行和谐的文化,就像管仲辅助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尊礼。因为礼是每个人性德,讲礼每个人都喜欢,世界各国都欢迎。所以,管仲辅佐齐桓公,确实给我们很深的启示。</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时管仲之功,刘宝楠先生的评价就是说,使先王衣冠礼乐之盛未沦于夷狄,中国的圣贤道统、文化,没有被这些外国人、侵略者糟蹋,这是管仲之功。故圣人以仁许之,圣人是孔子,孔子称管仲是仁者,许是称许。且以其功为贤于召忽之死矣,以是认为,认为管仲的功绩比召忽的死更贤、更善,召忽只是殉节,管仲真正能够利益万民。底下又说,然有管仲之功则可不死,我们有管仲的能耐、智慧、才能,那可以不死,可以辅佐新的国君安定天下。若无管仲之功,而背君事雠,贪生失义,没有管仲这样的能力,而背离自己的国君,事奉雠敌,这贪生失义,这个存心,他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图个人的荣华富贵,那就失掉了道义。贪生失义。又远不若召忽之为谅也,谅就是小信,召忽的死是守信,有信义,为他的主人而死,这就值得称叹,他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p><p class="ql-block">管仲跟召忽同为公子纠的臣子,管仲不死,为天下,当然更为贤德。可是,如果没有管仲的能力,要有自知之明,而且如果国君又不是齐桓公,这因缘可不容易找。主人也是一位贤君,很贤明的,齐桓公有这样的心量,管仲曾经想杀我,我不仅原谅你,还要重用你,这样的心量,就能够称霸天下。管仲也确实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遇到这样好的缘分,就不能死了,应该为天下万民服务。管仲有智慧,审时度势。即使遇到齐桓公,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能帮助齐桓公,辅佐齐桓公的话,那自己就一死了之,像召忽那样,也不失为一位义士。</p><p class="ql-block">蕅益大师的批注,“大丈夫生于世间,惟以救民为第一义”,这就讲得太具体落实了。为什么管仲可以不死?以救民为第一义,不是贪生怕死,死也是为民,生也是为民。“小名小节,何足论也”!像管仲这样,他可能被人讥嫌、毁谤,你怎么贪生怕死,还事奉你的仇敌,这名节会受损,他没有放在心上,不看自己有什么名节,但看能不能够为天下万民谋福祉,你看这存心。所以,“天下后世受其赐,仁莫大,这是最大的仁。“假使死节,不过忠耳”,像召忽那样死了,为主人殉节,这是忠。当然也很难得。但是,“安得为仁”?这不是仁。召忽没有到仁的境界,他只是忠。仁比那个忠更高。忠是仁的一个基础。</p><p class="ql-block">蕅益大师又再评论说,“况又不必死者耶”。当时管仲不必要死,他能够实现为民谋福祉的理想。“当知召忽之死,特匹夫匹妇之谅而已矣”。孔子讲的匹夫匹妇是普通人,一般凡人,谅是小信、小忠,召忽只能归到这一类人。所以召忽之死,只是匹夫匹妇之谅而已。当然,这种人也是忠义之人了,它不是贬义,能做到这种人,道德也是相当有水平。但是,他的格局不高。</p><p class="ql-block">底下又引两个人的例子,“王珪魏征,亦与管仲,同是个人”。唐朝刚建国的时候,李渊称帝,当时的太子叫李建成,王珪和魏征都是辅佐太子李建成的。后来,李渊的几个儿子互相争夺王位,当时李建成,还有李世民(就是后来的唐太宗),还有齐王李元吉,三方势力都非常的大,互相在那里斗争。王珪,当时辅佐李建成。结果李世民很有计谋、谋略,制造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就把太子杀了,也把齐王李元吉给杀了。结果李渊就让位于李世民,就称为唐太宗,李世民就尊李渊为太上皇。</p><p class="ql-block">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看到王珪,还有魏征,都是贤才,于是就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请他们来做官。王珪和魏征,当时都曾经出谋划策帮助李建成打倒李世民,等于是李世民的仇家,但是唐太宗心量很大,王珪和魏征相当于管仲,看到唐太宗确实是一个大心量、大智慧的国主,于是也就死心塌地为唐太宗来服务,最后帮助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所以,王珪、魏征跟管仲是同样的仁人志士。蕅益大师又说,“若夫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本非圣贤之谈,正是匹妇之谅”。若夫就是至于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这样的说法,说忠臣就不能够易主,只能事奉一个君主。这实际上不是圣贤之谈,圣贤人没有这样教。孔子赞叹管仲,管仲是事二君,但是他的忠是大忠、大义、大信,这是仁。在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方孝孺,明成祖朱棣叛乱当了皇上,就让方孝孺写诏令,诏告天下,等于是帮自己正名。方孝孺当时是很有威望的学者,也是明朝的重臣。方孝孺破口大骂,说你是燕贼,因为朱棣是燕王,燕贼作乱。朱棣很生气,结果灭了方孝孺十族,不是九族,十族。方孝孺,当然也是难得的忠臣,忠臣不事二君。可是明成祖朱棣,确实比前一位的皇帝要相对来说贤明一些,后来明成祖确实也很有作为。</p><p class="ql-block">我们试想,假如方孝孺当时不死,能够辅佐明成祖,那他可以做帝王之师,就像魏征事奉唐太宗一样,唐太宗把魏征视若自己的老师,那可能明朝的人民会有更大的福报。所以“忠臣不事二君”,这种说法,并不是圣贤人说的。真正忠臣,不管事什么君都要以民为重、以民为本。当然说这个话,我们也不是说提倡随随便便事二君,不断的更换自己的主人。如果是有一丝毫的私心,为了图私利,那就是不忠不义。人家管仲是一丝毫都没有这样的想法,像王珪、魏征都没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对唐太宗都不客气的,直言相劝,他能够死都不怕,所以能够做一个忠臣。就像前面讲到的,如果没有管仲的能力和才华,又遇不上像齐桓公那样的明主,那真的你能够殉节,也不失为一个忠臣。</p><p class="ql-block">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