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名人录》(古代人物)‍钱唐:铁骨诤臣的忠义人生

金石視點

<p class="ql-block"><i>编者按】自钱王开始,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无数进士。更令人惊奇的,是近代钱家的人才“井喷”。除了已编成绕口令的“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父子档人物,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还有杭州钱家钱学榘的儿子:2008年10月8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钱氏家族人才“井喷”,背后谜底是什么?就是《钱氏家训》。</i></p><p class="ql-block"><i>我们将推出《钱氏名人录》,介绍钱氏家族的代表人物。</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钱唐:铁骨诤臣的忠义人生</b></p><p class="ql-block">在明初风云初起的历史舞台上,钱唐以其坚定的信念、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文化传统的执着守护,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人生篇章。</p><p class="ql-block">钱唐生于1314年,字惟明,号白石山人,来自象山丹城(今浙江宁波)。在元朝统治时期,钱唐选择不仕,毅然隐遁山中。在山林之间,他过着且耕且读的生活,这段时光不仅磨砺了他的心性,更让他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他“博学敦行”,对各类经典著作钻研颇深,同时以高尚的品行赢得众人赞誉;其性格“强直”,为人处世坚守原则,毫不妥协。</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新朝初立,百废待兴。钱唐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他通过举明经进入仕途。在对策中,他的见解独到,深得太祖朱元璋的认可,被特授刑部尚书一职。这一任命,开启了他在明朝官场施展抱负的征程。</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年,朝廷颁布诏令,规定孔庙的春秋祭奠只在曲阜进行,天下其他地方不必普遍祭祀。此诏令一出,钱唐深感不安,他深知孔子作为“百世宗师”,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之礼关乎文化正统与人心所向,绝不可轻易废止。于是,钱唐毅然伏阙上书,言辞恳切地表达“孔子百世宗师,礼不可废”。他的这份勇气和担当,在朝堂之上引起震动,也让朱元璋重新审视这一决策。最终,祭祀之礼得以维持旧制,钱唐成功守护了儒家文化的尊严。</p><p class="ql-block">然而,挑战并未就此停止。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又议罢孟子享祀,并且明令如有谏者,将以大不敬论处。在如此高压之下,钱唐没有丝毫退缩。他怀着对圣贤的崇敬和对正义的坚持,抗疏入谏。面对可能降临的杀身之祸,钱唐毫不畏惧,他的奏章中饱含着对孟子思想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传承的强烈责任感。朱元璋被钱唐的赤诚之心所感动,最终收回成命,恢复了孟子的配享。钱唐以一己之力,再次捍卫了儒家道统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在之后的岁月里,钱唐继续秉持着公正与忠诚,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他在刑部尚书的岗位上,公正执法,处理了许多棘手的案件,为新朝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十七年,钱唐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八十岁。他留下了《疏稿》及《白石山人集》等著作,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结晶,也是研究明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钱唐的一生,是坚守信念、捍卫正义的一生。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在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他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对传统礼仪的维护,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高尚品格,更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忠诚于文化、敢于直言的典范。《明史》为他立传,正是对他一生功绩与品德的高度认可,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精神之光,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守正道,勇往直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