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23梅岗木末亭游记

B班朱宸宇

<p class="ql-block">(全文约1500字,根据朱宸宇作文整理)</p> <p class="ql-block">在南京这座古老而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中,雨花台不仅是一个著名的革命纪念地,更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自然美景的胜地。此次游学,我有幸跟着何老师深入雨花台的后山,探寻梅岗、木末亭以及方孝孺墓等古迹,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初春时节,梅花绽放,何老师告诉我们,雨花台的后山景点众多,有梅岗、木末亭、方孝孺墓,附近还有雨花阁、高座寺、乾隆御碑等景点,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梅岗因东晋豫章太守梅赜屯兵抗敌而得名,后人在此建庙植林,明清时已成梅海。东郊的梅花谷与南郊的梅岗最为著名,被誉为南京的两大赏梅胜地。</p> <p class="ql-block">梅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公元385年,东晋名臣谢安病逝后被赐葬于梅岭。谢安,字安石,号东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奠定了东晋的稳定局面。然而,公元579年,他的墓被迁至湖州。谢安的故事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之情。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着高尚人格的仁人志士。</p> <p class="ql-block">除了谢安,南唐宰相韩熙载也与梅岗有着不解之缘。韩熙载死后被后主李煜葬于梅岭。韩熙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墓地也成为了梅岗的一部分。站在梅岗之上,我仿佛能看到韩熙载在梅林中吟诗作画的场景,他的才华与这片土地的自然美景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在梅岗游学,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座墓碑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自然与历史在这里完美地交融,让我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离开梅岗,我们来到了方孝孺墓。方孝孺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墓地就位于梅岗附近。站在方孝孺墓前,我心中充满了敬意与悲痛。</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浙江宁海人,自幼好学,拜宋濂为师。他一生致力于学问与政治,为明惠帝重用。然而,在靖难之役中,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诛十族。他的事迹令人扼腕叹息,但也彰显了他的忠诚与气节。</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墓前有一副对联:“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这是韩国钧所撰,深刻地表达了对方孝孺的敬意与哀思。方孝孺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他自幼好学、孝敬父母的品质。他读书勤奋,即使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也能心无旁骛。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读书的真正意义。</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在步入仕途后,辅佐建文帝,参与军政事务。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明惠帝的认可,然而命运却对他如此不公。在靖难之役中,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想起了屈原,屈原也是因为坚守自己的信念而被流放,最终自沉汨罗江。方孝孺与屈原一样,都是伟大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p> <p class="ql-block">站在方孝孺墓前,我仿佛能看到他在宫廷中舌战群臣的场景。他的勇气与智慧令人敬佩,而他的悲壮结局也让人痛心疾首。方孝孺的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忠诚与信念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屈不挠。</p> <p class="ql-block">从方孝孺墓出来,我们来到了木末亭。木末亭的名字来源于屈原《九歌·湘君》中的“搴芙蓉兮木末”。木末风高,象征着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p> <p class="ql-block">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楚国的复兴而努力。屈原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无数后人。木末亭的命名正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高尚品质,也象征着仁人志士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木末亭的对联也充满了诗意:“楼台层叠标孤塔,云树苍茫隐万家。”这副对联描绘了木末亭周围的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站在木末亭中,我仿佛能看到屈原在汨罗江畔吟诗作赋的场景,他的诗歌如同这木末亭一样,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无尽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游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与自然的交融。梅岗的梅花、方孝孺的忠诚、屈原的爱国精神……它们让我明白了,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更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当珍惜这些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家长手记,约1400字)</p> <p class="ql-block">一、梅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说到雨花台,大家熟知其为革命烈士纪念馆,但你知道吗?在雨花台的东北角,有一个叫梅岗的地方,似小家碧玉般养在深闺,鲜为人知。这个地方虽然默默无闻,但历史底蕴却非常深厚。</p> <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五胡南侵,豫章太守梅赜在这里率兵抗敌。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梅岗种了很多梅树,和东郊的梅花山遥相呼应,成了初春南京人踏青的好去处。步入梅岗,梅花在枝头暗自传香,似乎记录着过往的历史和英雄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公元385年,东晋名仕谢安病逝后葬在这里。但没想到的是,谢安身后不到200年,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陈叔陵,在他母亲陈贵妃死后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强行霸占了坟穴,谢安的后人被逼得迁坟到湖州。虽然陈后主后来主持公道,把坟还给了谢家,但谢安的墓还是留在了湖州。南唐宰相韩熙载死后,也被后主李煜赐葬在梅岗。</p> <p class="ql-block">公元1129年,南京守备将军杨邦乂被金兵劝降不成,剖心于此,百姓感恩铸铁心另葬之。葬于此地的还有明代大儒方孝孺。他们一个是面对敌人宁死不屈,一个是面对皇权宁折不弯,二人离世多年,依然受后人景仰。</p> <p class="ql-block">二、方孝孺墓:忠烈与悲壮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儒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的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方孝孺深得建文帝重用,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这也成为方孝孺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侄儿朱允炆皇位登基称帝后,令当时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拟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宁死不从,牵连其亲友学生870多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后人敬仰他为“明诸儒之首”。</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墓园最北侧为墓园牌坊,上刻对联“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横批“天地正气”,为国民政府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p> <p class="ql-block">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24块碑刻、墓碑组成,呈轴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青石铸就,环境幽静,树高林密,古柏参天,自成一景。</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墓牌坊南侧为墓园神道,两侧设十二块书画碑,二十六方历代褒奖方孝孺的题字碑,一直延伸到墓冢南侧。墓冢下部呈圆形,上部为半球形的顶,墓前立有两江总督李鸿章所题的“明方正学先生之墓”墓碑。</p> <p class="ql-block">三、木末亭:美景与历史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木末亭,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始建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木末”二字,最早见于屈原的《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意为高于树梢之上。这里是美景的汇聚地,视野开阔,万象环集,站在亭中,能欣赏到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也是历史的沉思地,在木末亭畔,有泰伯祠、有南宋杨邦乂剖心处,有明代大学士方孝孺墓,有海瑞祠、曹公祠遗址等,站在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末风高”的意境,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称赞着历代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p> <p class="ql-block">木末亭上的龙吻</p> <p class="ql-block">现代书法家季伏昆题写的“木末亭”</p> <p class="ql-block">武中奇书写的“木末风高”</p> <p class="ql-block">赵绪成书写的“金陵胜景”贴金匾额</p> <p class="ql-block">言恭达书写的“楼台层叠标孤塔,云树苍茫隐万家”</p> <p class="ql-block">PS:与木末亭有关的古诗</p> <p class="ql-block">木末亭 (其一)</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 屈大均</p><p class="ql-block">木末亭临万井中,遥遥正对孝陵宫。</p><p class="ql-block">九原未肯成黄土,十族犹然吐白虹。</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无此死,教人不忍作愚忠。</p><p class="ql-block">雨花台畔啼鹃满,血染蘼芜一片红。</p> <p class="ql-block">木末亭 (其二)</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 屈大均</p><p class="ql-block">想像忠魂在旧京,君臣自此益深情。</p><p class="ql-block">佯狂岂是三仁志,哀痛犹传一代声。</p><p class="ql-block">往日衣冠留木末,只今俎豆失江城。</p><p class="ql-block">无多书种难留汝,恨绝兴王不爱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