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蛇岁正月幸会《白蛇》(散文)</p><p class="ql-block"> 文/王仁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白蛇传》的故事,早在“文革”前上小学时,就听姥姥讲过多遍。记住了“好人”是白娘子、青蛇、许仙,“坏蛋”叫法海。记得那会家里墙上挂着一副画,画面上表现的内容为《盗仙草》。“文革”初期,当破“四旧”的风暴席卷到到我们生活的那座小县城时,画被当小学老师的母亲吩咐大哥摘下来,付之一炬、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关于《白蛇传》题材的影视作品,印象最深的当属50集的港台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30多年前在央视热播时,每晚忠实地守候在电视机屏幕前,一集也没落下过。其主题曲《千年等一回》,当年是通过“灌耳音”学会的,歌词是听着演唱一句句记下来的,旋律至今未曾忘怀。</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乙巳蛇年,人们最希望看到“金蛇狂舞”的万千气象。2月22日,正月二十五。我和老伴携手走进不久前落成的苏州狮山大剧院,饕餮了一顿“东方美学大餐”。这顿大餐就是由上海歌剧院舞剧团奉献的精品舞剧《白蛇》。剧票是女儿定的,正是她的暖暖孝意,让我两有幸先睹为快、大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这部舞剧由著名芭蕾舞艺术家谭元元担任艺术总监,在历经两年多的精细打磨后,推出了全新的“升级版”。22日下午,“升级版”首演在苏州狮山大剧院闪亮登场。</p><p class="ql-block"> 苏州狮山大剧院离我家很近,开动“11号”前去最为省事。下楼出小区北门,沿玉山路西行,到长江路十字口右拐向北,全程二十分钟内可达。</p><p class="ql-block"> 老伴这次进狮山大剧院为“二进宫”,我却是“头一回”。去年11月30日晚,我俩各取所需,在长江路十字口“分手”。她上狮山大剧院欣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而我则乘地铁赶往金鸡湖畔,于在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聆听了世界著名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与“苏交”联袂演出的歌剧版音乐会。</p><p class="ql-block"> 相对于观赏舞剧而言,我更钟情于聆听交响乐,自认为够格“资深乐迷”,更是“苏交”的“铁杆粉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苏州狮山大剧院背靠狮子山,坐落狮山文化广场内。一泓清澈的湖水,倒映出它清秀娇媚的“容颜”,将其轻柔若舒卷云朵之造型、灵动似少女飘逸之裙摆,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就通过媒体知晓,上海歌剧院舞剧团排练演出了舞剧《白蛇》,可惜一直未能赴沪欣赏。喜出望外地是蛇岁正月里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白蛇》剧组“大驾光临”姑苏。</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将“升级版”《白蛇》的首映之地选在苏州,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者,有蛇岁祥瑞笼罩;地利者,狮山大剧院为理想的演出之地、欣赏之所;人和者,苏州有繁荣的文化市场,有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最能提振人气高涨,实现预期的“开门红”。</p><p class="ql-block"> “升级版”的舞剧《白蛇》另辟蹊径,主题不再专注于对爱情的歌颂,而是巧妙地借用“催眠”的情节与手法,让生活中的当代人,在“梦境”中穿越回遥远的过去,复原那曾经发生过一幕幕,通过唤醒记忆倒叙了这个不知流传了多少代的故事。在舞台上营造出两个“空间”来,一个是古代、一个为当代,达到了古今相映,虚实相生的艺术升华。</p><p class="ql-block"> 舞剧白蛇分为“梦蛇”、“化蛇”两幕,以惊蛰、谷雨、芒种、端午、中秋等节气和佳节命名分幕场次,暗合角色命运起伏。这种对内容演绎手法的创新,极大地深化了本剧的思想内涵;以跌宕起伏丰富了剧情,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摆脱了爱情主题的局限;有机地融入了当代人在变换思维角度后的审视与思考,以隐喻方式表达了当代人的观念与评说。</p><p class="ql-block"> 剧中,将白素贞与青蛇原本积淀于心底的敢于抗争的“反叛”精神,得以充分地渲染与张扬。我认为这恰恰是最为耀眼、最具魅力,最有舞台震撼力,也最能激起观众共振共鸣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从节目单上看,本剧四位主演分作“两个组合”,一个冠名“水月”,一个称作“巳意”。除本团的两位首席演员外,其余六位均来自国内和海外的著名舞团。苏州试演中登台的是“巳意”组合。</p><p class="ql-block"> 我对舞蹈语汇的理解,远不及对交响乐的熟知程度。当学生那会,修过《美学概论》课,知晓艺术虽有门类之别,却有着内在的共性,须注重对形象与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塑造。</p><p class="ql-block"> 幕间休息时,老伴与邻座一位女士,交流各自对白素贞与“小青”舞姿的看法,她两的见解竟不谋而合,认为“小青”跳得更好看更舒展。在舞台上,白娘子与“小青”的舞姿确实截然不同。我由此联想到艺术所具有的共性同规律性之,</p><p class="ql-block"> 旁听过她两的话,我也顺着话题表达了自个的见解:我觉得这是编导有意为之,目的在于表现剧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从舞台上的“反差”中可见,白娘子的舞姿尽显文雅柔美,“小青”的舞姿着力奔放洒脱。我自认为这番“解读”是能站得住脚的,可眼下欠缺论据的支撑,说到底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为了弥补“知其所以然”,我就在网络上搜寻。心诚则灵,没用三分钟找到一篇文章,为试演终场后才在网上披露的。文章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白蛇》“升级版”的特色与“亮点”,我从中找到最想求证的答案,为此沾沾自喜,慨叹道:“瞌睡恰逢枕头送,得来全不费工夫”。</p><p class="ql-block"> 原来《白蛇》在舞蹈编排上践行了跨舞种的“无界对话”,以舞蹈语汇外化角色内核与叙事张力。白娘子展现出是芭蕾舞姿,而“小青”洋溢出的则是古典舞身韵,以舞姿不同刻画二人性格特征,在舞台上形成了阳刚与阴柔的对比,让观众真切地领略到“舞种跨界”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引导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随着剧情的展开,基本看得懂、悟得出台上舞蹈语汇所表达的意图,《白蛇》剧组为此呕心沥血,终成就雅俗共赏的大文章、好版本。</p><p class="ql-block"> 令我赞叹不已的,还有这部剧的舞美、灯光、道具等的设计,妥妥跻身世界一流水准。它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舞台的表现空间,使整个舞台呈现出浑然一体。譬如水中的搏斗场面,舞台变幻为一个带有几分朦胧的“水下世界”、亦真亦幻。</p><p class="ql-block"> 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幕《霜降》一场中,四位演员舞动手中长长的白练,与法海做殊死“搏斗”,此刻很自然地引领观众联想起“水漫金山”,那</span>上下左右翻飞的白练,顿时在眼前化作“惊涛裂岸、雪浪滔天”。</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个场景:其逼真度令我震撼到差点失声惊叫。台上身着绿纱的众“虾将”,一个个坠入“深渊”时,是整个身子横躺着“滑”下,实际上是借助舞台道具构成的宽阔“斜面”滚落的,可呈现在观众视野中的却是“自由落体”式的轻柔“飘落”。</p><p class="ql-block"> 谢幕的方式,也颇有新意。先是“群演”依次出场,男女演员们经乐池,背对着观众,顺着“斜面”缓缓而上,就像大海中一艘艘从视野的尽头驶来的“航船”,先露出“桅杆”,再逐渐露出整个船身一样。他们从“黑暗深处”走来,拥抱“新生与光明”。我理解此举的隐喻,寓意着完成了“弃暗投明”的“时空转换”,由“梦境”回到了“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欣赏舞剧《白蛇》的感动是难以用文字穷尽的,今日乘兴记录点滴感受,旨在定格愉悦,留住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3日下午初稿</p><p class="ql-block"> 即日晚再度润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