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远丨蛤蜊滩、蛤蜊冢、蛤蜊庙,新蔡“蛤蜊”知多少?

梦远

<p class="ql-block">一个地名的存在,包含了它历史的厚度,生命的维度和现实的丰满度。</p><p class="ql-block">新蔡地处洪汝河下游,丰富的水资源赋予了新蔡灵动的生命。据考证,早在第四纪晚期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万年前,原始先民即劳动生息在这片平原沃野之上。在新蔡成千上万、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地名中,许多地名与水或水生生物有关,可见水及水生生物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崇高,影响之深远。如佛阁寺老鳖湾、练村黑龙潭、顿岗下丕岗狐仙湖(凉水湖)等等。</p> <p class="ql-block">今天要说的几个新蔡地名和蛤蜊有关。蛤蜊,普通话这两个字念geli(各利),而新蔡方言这两个字念geer(各儿)。大家知道,蛤蜊是一种生活在海洋,或淡水中的软体动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它们通过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也是许多鱼类、鸟类等生物的食物来源,对维持生态平衡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新蔡老家,蛤蜊又分为大蛤蜊(即河蚌),小蛤蜊(田螺、花甲)等,以后者用途普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蛤蜊除了食用价值和生态价值外,在医学领域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蛤蜊味咸、寒,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对于一些阴虚内热、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食用蛤蜊能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蛤蜊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铁、硒等,这些元素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新蔡说到蛤蜊首先联想到蛤蜊滩。蛤蜊滩是指县城东南十里、洪汝河老三岔口交汇上方的一处浅滩。千百年来,因此处流水缓慢,土质松软,是顺两河而下大量蛤蜊的理想憩息地。沧海桑田,长年累月,这片河湾老蛤蜊连着新蛤蜊,大蛤蜊带着小蛤蜊,生生不息,代代不止,伸手就能挖到蛤蜊,抬脚就能遇到化石,蛤蜊文化层厚达数十米,形成了非常壮观的蛤蜊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蛤蜊滩是宋岗乡的十四个村委其中的一个。近年来宋岗依托北部6个村委老河故道多、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农民有传统蔬菜种植、山羊养殖的优势,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组织群众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引进优良蔬菜品种,引进波尔山羊、小尾羊等品种,为广大农户指明致富方向。目前,宋岗乡特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沈寨、杜湾、蛤蜊滩等5个蔬菜专业村,600多户蔬菜种植专业户,温棚达1020座,规模养羊户30多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春季,是蛤蜊滩两岸最美的季节。田野里紫色的萝卜花、金黄的油菜花迎春怒放,花海连绵;河湾上绿草如毡,牛羊成群,满“牧”皆景,与远处劳作的农民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近年来宋岗乡以节为媒,以会交友,利用蛤蜊滩、杜湾等村沿河村委地域文化、特色种植连续多年举办“蛤蜊滩五彩节”,吸引了无数周边地区游客前来赏花踏青。坐着游船近距离领略洪汝河交汇的自然奇景、亲手挖蛤蜊忆童年成为不少游客来蛤蜊滩最向往的旅行体验之一,蛤蜊滩村也因景色宜人生态宜居,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蔡不仅有蛤蜊滩,还有蛤蜊冢。蛤蜊冢位于县西15公里、砖店镇陈墩村北约150米处,以其地表散布蛤蜊特多故名。遗址为圆形,占地625平方米。原高3米许,1970年平冢造田夷为1.5米。据县文物部门考证,该冢文化层混乱,陶片多打碎埋于地下,代表器物较少,初步鉴定为商周文化遗址。蛤蜊冢的存在,不仅为研究新蔡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让人们对蛤蜊在古代新蔡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许在商周时期,蛤蜊就是当地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或者在当时的祭祀、生活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完蛤蜊冢再说蛤蜊庙。蛤蜊庙位于县城西南24公里、佛阁寺镇铁台子刘庄东南120米处,当地人管它叫铁丘台、丘台庙或蛤蜊庙。该遗址东30米邻南北大港,南西北三面环水,仅北面有一路坝。</p> <p class="ql-block">台东西长66米,南北长67米,高5米,占地4422平方米,呈宝盒型,土质灰色,文化层较厚。通过钻探。中心孔1.23米,为灰土,出现灰陶片,1.38米出现红陶片,1.67米出现灰陶片,2.25米出现灰陶片,3.20米仍是五花土。台表散布大量陶片、蛤蜊、蚌壳、兽骨、灰陶多红陶少,陶胎厚薄不均,也有夹砂陶。纹饰有蓝纹、手指纹和附加堆纹等。器物有鼎腿、陶纺轮、鹿角及鹿角锥等。</p> <p class="ql-block">目前,该台遗址保存完好,附属物仅有一通“重修铁邱台庙碑记”,碑文部分已看不清楚。1958年南坡掘出仰、卧、立、蹲、俯各姿人体骨架十数具。1972年又于西半坡掘出人体骨架1具,旁置石斧1把,3米深处出土敛口卷领圆腹小底黑彩陶罐1只,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据传,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讨伐刘茂叛乱时曾驻军于此。古诗《铁丘台》有“汝蔡中间古铁丘,光皇曾此驻骅骝。当时残贼悲新室,唾手将军复旧州。花木尽随明主笑,海山若为汉平忧。金戈甲马俱尘土,空使游人吊往幽”的描述。台上原有铁丘蛤蜊庙,民国时为铁台镇公所所在地,今庙废,垦植为田。蛤蜊庙遗址的发现,让新蔡的蛤蜊文化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它见证了新蔡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漫长历史变迁,也让后人对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充满了遐想。</p> <p class="ql-block">说到蛤蜊,还不得不提新蔡关于蛤蜊的特色美食。在新蔡的大街小巷,蛤蜊美食可谓是琳琅满目。最常见的当属辣炒蛤蜊,将新鲜的蛤蜊洗净后,放入热油锅中爆炒,加入葱姜蒜、辣椒等调料,大火快炒,让蛤蜊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出锅后的辣炒蛤蜊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吃起来鲜嫩多汁,辣味十足,让人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道因蛤蜊而火、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家常美食一一蛤蜊疙瘩汤。这道美食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蛤蜊煮熟,取出蛤蜊肉备用,锅中倒油,放入葱姜爆香,加入适量的水,水开后将搅拌好的面疙瘩倒入锅中,煮至面疙瘩熟透,再加入蛤蜊肉和适量的青菜,最后加入盐、胡椒粉等调料调味,一碗鲜香可口的蛤蜊疙瘩汤就做好了。这道汤品营养丰富,口感爽滑,既有蛤蜊的鲜美,又有面疙瘩的软糯,是新蔡人餐桌上的常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得水韵之先的新蔡人把蛤蜊美食延伸到养殖领域,除利用得天独厚丰富的水资源人工养殖蛤蜊外,还把大量的蛤蜊喂猪喂鸡,以此催生出一个新生态概念:蛤蜊鸡,蛤蜊猪,据说此概念养殖的鸡猪价格奇高,还颇受市场欢迎。</p> <p class="ql-block">从蛤蜊滩到蛤蜊冢,再到蛤蜊庙,蛤蜊在新蔡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与蛤蜊相关的地名和遗址,不仅是新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蔡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蔡正以蛤蜊为纽带,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农业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让蛤蜊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