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月21日下午,泰州市历史学会项目组成员在环溪社区霍荣康书记带领下,走进浦头镇承仪村,对栾承仪烈士事迹进行深度挖掘采访。</p> <p class="ql-block"> 首先,在浦头镇,项目组负责人陈阿泉就如何开展各类活动,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和镇村领导再次进行全方位沟通,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他们大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 在承仪村,志愿者采访了刘荣山、朱长本两位老人,据他们回忆:栾承仪1921年生于浦头,1941年,苦大仇深的他参加了新四军。为有效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开展敌后斗争,各乡成立民兵大队,西万乡民兵大队便是其中的一支。1942年2月,栾承仪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担任了西万乡民兵大队队长、指导员的职务。1944年,他和几个民兵在大桥镇东岳庙集会上,发现了几名日军和伪军的踪迹,在追踪过程中不慎落入了敌人的陷阱。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他挡在了最前面,打光了所有子弹后被敌人团团围住。最后,敌人残忍地将他的头颅砍了下来,悬挂在刁铺桥头。栾承仪牺牲时,年仅23岁,几名民兵冒死将他的遗体带了回来。老百姓用面团为他重塑了头颅,安葬了这位革命烈士。1944年6月,为了永远铭记栾承仪烈士,抗日民主政府参政会决定改西万乡为承仪乡,并为其立碑纪念。1949年后,随着小乡合并,原承仪乡撤销,当地被命名为承仪村。</p> <p class="ql-block"> 承仪村张小军书记带领大家参观了烈士事迹陈列室,并拜谒了纪念墓。栾承仪的英勇形象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成员,负责采访的蔡国良说:“我们要用录音文字记录历史,用图片影像见证历史,让英烈事迹在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 专家章庆生建议:在陈列馆,要增加实物资料,要制作影像资料,融声光、影视、图片、文字、实物于一体,这样展示效果会更佳。纪念碑反面碑文要修改,牺牲年龄有误差,不是25岁,应改为23岁。正面碑文要明确刻写“栾承仪”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专家的建议得到了镇村领导和项目组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文字 : 陈阿泉</p><p class="ql-block">摄影 : 毛国权</p><p class="ql-block">制作 : 杨红珍</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热心阅读本帖。欢迎您的点评,祝您及家人新春吉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