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履痕 “诗风”流韵(2016·7)

万龙生

2012年,开展庆祝“东方诗风”论坛成立十周年的活动至今,又是4年过去了。论坛已经不如当年兴旺,但是许多朋友始终坚持初心,对这个精神家园不离不弃当此之际,朝花夕拾,重温已有成绩,是必要的。否则零零星星,东鳞西爪,久而久之,极易散失。特收集一些材料,在此公布。 一、2015年改用今名10周年之际,《重庆艺苑》春季号发表《“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目录如下(按语有云:<b>“理论已经与创作同步进行,互相促进,十年来,他们的成绩不可小觑。”</b>):<br>严希(卜白)《不要问我写诗为什么》<br>丁鲁《致来者》<br>万龙生(诗酒自娱)《给母亲》<br>马德荣(马上)《爱的描述》<br>方红辉(但为君故)《归来》<br>王世忠(秋水涟滟)《我把话说给春雨》<br>王端诚(微斋先生)《弹琵琶的女子你别后可好》<br>尹国民(紫光一束)《蓬莱镇之夜》<br>龙光复(青木之灵)《登蓬莱阁》<br>刘年《紫铃萝》<br>刘宝贵(木依秋)《心中的雨》<br>刘志强(三生石)《那一夜》<br>任雨玲(曲径通幽)《我喜欢》<br>孙友芳(芳草)《红叶》<br>孙逐明《地铁里的吉他手》<br>宋煜姝(凤舞九天)《为伊消得人憔悴》<br>沈用大《和诗酒先生【欢乐岛之夜】》<br>汪常(零点一)《夜,又归于宁静》(外一首)<br>余小曲(晓曲)《拜谒三苏祠》<br>武延霞(一江秋水)《爱的境界》<br>张先锋(浮云)《走进高黎贡山》<br>杨文《去见那想见的人吧》<br>周拥军《坝上五月》<br>徐泽兰(梦飘飘)《牵手》<br>陶芗(雁语)《一方家园》<br>葛勇(天许)《死后》<br>蒋泽民(芳草斜阳)《自画像》<br>简昀冰(响水滩客)《我居住过的村庄》<br>蔡友缘《一个千年夙愿》<br>魏萍《七夕》<br><br>二、事实上,<b>重庆市文史馆主办的《重庆艺苑》从2009年就开始关注“东方诗风”论坛及其格律体新诗的实践了。</b><br>  是年的秋季号就在《新诗掇英》栏目发表了《“东方诗风”论坛格律体新诗选粹》,集中刊登了王端诚、宋煜姝、刘年、王世忠、张先锋、晓曲、孙友芳、王民胜、马德荣、陈业洪、刘善良、陶芗、贾慧芳、方红辉、周琪、万龙生的格律体新诗共达数十首之多。这些作品,三种体式皆备,不乏佳作。<div><br>三、除《重庆艺苑》外,还有《并州诗汇》、《新月詩镌》、《短歌行》、《新诗维》、《永川诗苑》、《重庆国诗》、《世界汉诗》、《重庆文艺》、《人文万盛》、《渝水》诗刊、《海上诗刊》、《诗缘》等多次集中发表过格律体新诗作品或有关论文。<b>《重庆艺苑》2015年夏季号改刊后,原新诗版面专门发表格律体新诗,而且迳称《东方诗风》。</b><br><br>四、<b>西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所办《诗学》年刊自2009年创办以来。每期开辟《格律体新诗研究》专栏,已经发表了数十篇论文,</b>如沈用大《中国格律体新诗简史》、王端诚《定行诗体的意涵与运用》、万龙生《何其芳研究的重大缺陷》等等。<br><b>2007年许霆出版《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一书,“格律体新诗”醒目地进入专门的论著书名。</b><br><br>五、<b>本世纪以来,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五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每次都有“东方诗风”的声音,都有涉及格律体新诗的内容</b>。其中<b>第四届(2012年)的论文选《重建与繁荣》第一辑《主题发言》之首篇就是万龙生的《诗体重建发硕果》,</b>分几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新诗格律建设的重要成果,包括命名、历史、齐言等步的行式抉择(即“完全限步说”)、程式化音步、三分法及由此实现的无限可操作性。向天渊在本届论坛的综述中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在对格律体新诗的三次高潮进行简要的梳理之后,着重考察了新时期的新诗格律建设,并认为格律体新诗的进一步发、成型以至繁荣是可以期待的。”(《诗学》2013年卷)<br><b>而2007年第三届论坛也是万龙生做了题为《格律体新诗的历史性进展》的主题发言,回顾了新诗格律建设的历史,肯定了格律体新诗在中国新时期以来再起、复兴的现实。<br></b><br>六、<b>2007年10月, “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讨会” 在常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学者、诗人参加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创性盛会。本论坛程文、王端诚、沈用大、孙逐明、万龙生到会。</b>《文汇报》、《文学报》发表消息。会后由主办方常熟理工学院指派专人撰写的《纪要》充分肯定了研讨成果和“东方诗风”论坛“对格律体新诗的推动”。其中涉及本论坛到会者的论文内容,还以专节介绍了关于格律体新诗“无限可操作性”的论点。《纪要》已经在本论坛贴出,可以参看。<div><br>七、<b>继2007年常熟“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讨会”之后,2012年又在重庆举行了“格律体新诗酉阳论坛”,会后发表了“东方宣言”,征得许多诗人签署,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论文及采风作品集《酉阳在我心》</b>。对此次活动,海棠依旧有长文记叙,见“东方诗风”论坛《东方文苑》板块。这次研讨活动的规模、成果都在常熟会议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出版诗文集,结合采风、创作是其特色与亮点。<br><br>八、<b>2009年海峡两岸“中秋月圆”诗歌朗诵会暨作品研讨会在重庆举行。在渝“东方” 诗人十余人应邀参加,宣读论文,朗诵诗作。多家媒体予以报道</b>。事后,辑成《两岸诗星共月圆》一书。<b>2013年再次在重庆举行两岸诗人交流活动,同样有在渝“东方”诗人参与,</b>其成果辑成《两岸诗星共月圆》之续篇,黄中模(金谷)、万龙生为主编。</div><div><br>九、<b>《2013重庆新诗年鉴》中,刊登万龙生《重庆与格律体新诗》一文,收入万龙生、王端诚、周琪、简昀斌、左汝干的作品,将《东方诗风》列入重庆八大诗歌民刊。<br></b><br>十、<b>金谷在2009年12月出版的台湾《艺文论坛》第三期发表《银汉诗星耀山城》一文,介绍了“东方诗风”及其纸刊《东方诗风》:</b>“以新诗格律建设为论坛的发展方向,以建立格律体新诗为论坛的奋斗目标。已经得到广泛好评,对于推广格律体新诗起到良好作用。”<br><br>十一、<b>2009年台湾《紫丁香》诗刊创刊号发表了黄中模、晓曲、万龙生、王端诚、任雨玲的格律体新诗作品,并在稿末分别作了作者简介。</b></div><div><br>十二、<b>吕进主编的《中国现代诗体论》一书于2007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b>《总论》中说:“格律体新诗由陆志韦发端,新月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和何其芳先后为主力。”又说:“除诗体仍处于草创阶段的自由诗外,尚有少量的自行确定格式韵律标准的格律体新诗。”这就<b>从历史与现状肯定了格律体新诗的存在。</b><br>同时,<b>本书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给于格律体新诗以“中国现代诗体”中的一席之地:</b>以第五章、数万字篇幅阐述格律体新诗已有的理论框架。本章除《小引》外共分七节,如下:<br> 对诗体名称和有关术语的选择<br> 格律体新诗存在的理由<br> 格律体新诗的节奏<br> 格律体新诗的三大类型<br> 格律体新诗的韵律<br> 几种固定诗体的探讨<br> 格律体新诗的无限可操作性<br>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的提法后来已为“定行”所替换。拿十四行诗来说,就可以按照“三分法”分别写出整齐体、参差体、复合体的不同格式,并不“固定”。<br><b>这是格律体新诗在重要学术著作中占据了应有的地位。当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格律体新诗的论文就更多了。</b></div><div><br>十三、<b>许霆著《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究》于2007年9月出版。吕进在序言中说:“格律体新诗研究已经超过了半个多世纪,需要清理既有,创造未来。</b>”肯定了此书的价值所在。在《百年中国新诗格律探索史论》中《新时期的开拓》中说:“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吕进等人提出‘重建诗体’说,主张改善现代自由诗,倡导现代格律诗,增多新诗体。以万龙生为代表的诗人组织‘东方诗风’论坛,集合一批同道者探讨新诗格律和格律体新诗,在新诗坛产生较大影响。”<b> 许霆在《后记》中说:“本书的出版,一方面是在万龙生先生的鼓动下,用以声援‘东方诗风’论坛的朋友们;另一方面也把我的思考结果公布,敬请专家和诗友批评指正。”</b></div><div><br>十四、在赵玲、向天渊《时代需要人文大师——【吕进诗学隽语】研讨会综述》(《诗学》2013年卷)一文中说:<b>“《东方诗风》诗刊社社长万龙生作为格律体新诗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就直接引用了吕进对格律体新诗的观点作为格律体新诗合法性的理论支撑。</b></div><div>”<br>十五、沈用大《共和国诗历(1949——2000)》(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第四章《1990年代(1988——2000)》总48节《雅园诗派》中列举屠岸、黄淮、万龙生作为代表性人物。作者认为万龙生在新诗格律化进程中“有一项重要贡献,就是对已有的格律模式进行分类命名。<b>他于1993年初撰写‘现代格律诗(新体格律诗):’回顾、现状与展望”,率先提出现代格律诗的三分法,并予命名。”其名称分别是“整齐式”、“参差式”,以及此二者结合而成的“复合式”。由此,他“兴奋地宣传形式的格律体式有‘无限可操作性’。”</b><br>在延伸论述中,沈用大在谈到上海新声研究小组后说:“另有安徽合肥的王强于2001年发起成立‘古典新诗苑’,2004年万龙生加入,2005年7月改成‘东方诗风’论坛建立网站,由万龙生担任站长。主要成员有:重庆万龙生(诗酒自娱)、王端诚(微斋先生),安徽王强(齐云)、严希(卜白),湖南刘代福(刘年)、孙逐明,河北王世忠(秋水涟滟),黑龙江宋煜姝(凤舞九天),广西徐泽兰(梦飘飘)等近百人。<b>以上两个团体诸人无不以振兴新诗的格律为己任,坚持继承与创新,脚踏实地,耕耘不辍,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慨。在此期间,万龙生逐渐形成了‘格律体新诗谱系’”。</b></div><div><br></div></div> 【后记】<u>这个资料发表于2016年,在2012年庆祝“东方诗风”论坛成立10周年之后。但是也包括前10年的重要史料。这还不算一份完整的清单,却有不少值得记取,不使流失。当此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成立6周年之际回顾来路,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纪念方式。</u><div> </div> 【又及】<u>在“东方诗风”论坛录出此文,甚是欣慰,甚至振奋,因为功夫没有白费,这些20年来在诗路上跋涉留下的足迹可资证明。如同以往做这样的事情难免会引起伤感,这次也一样。上面看到的名单中,我们一些优秀的诗友已经与世长辞了。念此,除诚悼外,决心继承他们未竟之业,继续为新诗格律建设竭尽全力!</u><div><u> </u> 2025·2·23悠见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