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岭如巨龙横亘,将岭南造就为独特的文化单元。自秦置南海三郡始,这片襟山带海的土地便以珠江为血脉,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文明形态。中原王朝更迭的烽火在此化作移民潮涌“秦汉戍卒”、永嘉南渡士族、靖康南迁衣冠,五次大规模迁徙如同文明接力,将中原礼乐耕织之术播撒于河谷平原。韶州、肇庆等古城沿西江、北江水系星罗棋布,见证着一队队移民一路风餐露宿、筚路缕缕迁徙的过程。正是这种半封闭地理环境中的开放胸襟,使得岭南既保有古越遗风,又熔铸中原精粹,最终孕育出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粤北层峦叠嶂间,一座千年古县静卧在浈水之畔。三国永安六年的春天,南野县南乡划出的这片土地被冠以“始兴”之名,从此开启了“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传奇。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一个显赫家族的故事,随着浈水的浪涛流淌了十三世纪之久。 </p><p class="ql-block">簪缨世族的源起:唐贞观年间,出任韶州别驾张公君政南渡,在曲江府的沃土植下家族之根。唐开元年间,当张九龄的《千秋金鉴录》在朝堂上震动天子时,这位岭南走出的宰相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的风度将成为这个家族永恒的图腾。在青砖黛瓦的宗祠里,张氏家族命运的转轮悄然启动。曲江张氏家族的发展轨迹犹如浈水般曲折而坚定。公元675年,其父张宏愈举家迁居始兴石头塘村,率族人沿浈水东北迁徙,在丹霞地貌的怀抱中扎下深根。族谱上的名字见证着人类生命力的蓬勃发展。如在始兴隘子以“国”字辈的十三房分支中,国安、国钧等房以忠厚传家,国鉴、国纲等房以文采显世,每个房号都凝结着独特的家风传承。这支岭南望族的迁徙轨迹,堪称中国古代家族迁徙的活标本。从范阳迁徙的士族传统,到福建龙岩化孙公支系的拓殖传奇;从隋唐官宦世家的经世之道,到宋明理学世家的文化担当。每一支脉迁徙都暗合着时代变局,每个房派兴衰都折射着地域经济的脉动。自南宋始,张氏后裔如星斗般散落南方大地。其后裔将理学精髓融入耕读传统,开枝散叶,分蕃四方。各房后裔在迁徙中创造出独特的生存智慧。有后裔用国学精髓的哲理,营造出“八卦围”的独特宅院。留守始兴的各房族人,则守护着千年宗祠的香火,将祭祖典礼演绎成活的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头塘村的张氏宗祠,梁柱间沉淀着千年时光的重量。正厅“金鉴流芳”的匾额下,岭南君政公以下五世的牌位见证着家族沧桑、发展与古今辉映的精神传承。从开元盛世到民国风云,这个家族始终保持着“风度”精神的生命力。抗日名将“四杰”之一张发奎在军事作战中展现的谋略,与其三十八世祖张九龄的《敕吐蕃赞普书》中的外交智慧遥相呼应。当代张氏子孙中,既有坚守祖宅祖业的守祠人,也有在硅谷闯荡的科技新贵、造纸界、科技界的精英,共同诠释着“周而复始”的现代内涵。</p><p class="ql-block">站在隘子镇的山岗远眺,张氏宗祠的飞檐在暮色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个跨越千年的家族故事,早已超越单纯的血脉延续,成为解读岭南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码。当春日的细雨再次浸润祠堂前的石阶,那方“金鉴流芳”的匾额仍在无声诉说着:一个家族的命运与一方土地的精神共生共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