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我和老刘驱车来到济南,尽管每年因为各种原因多次到济南,但是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从来没有静下心来看看济南的美景,这次用一天的时间只为赏冬。<br> 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冬日的济南:“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古老的济南城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的美誉,虽然已经是大雪时节,仍能感受到如春天般的温暖,山清水秀,温婉含蓄,让人心生愉悦。 <div> 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之一,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湖水经泺水河注入小清河,被誉为“泉城明珠”“中国第一泉水湖”。有关大明湖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金代元好问在《济南纪行》中始称大明湖。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称大明湖“园林美景,堪悦心目,山色湖光,应接不暇”。</div><div> 我们从大明湖西南门进入,济南的冬天好像比别的地方走得晚,银杏树仍然身披一身金黄,在湛蓝的天空下格外醒目。据介绍,西南门初建于1963年,2000年重建,是一组仿古建筑,红柱绿瓦,二层檐下匾额上“大明湖”三个大字为郭沫若手书。</div> 门楼背面匾额“湖光山色”为武中奇的书法。 檐下有清人刘凤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 冬天的大明湖变成一盒打翻的调色盘,绚丽多彩。湖水微波粼粼,岸边垂柳渐黄,远处亭台楼阁倒映水中,与周围景色相映生辉,让人沉醉其中。 三十年前我在济南上大学,那时的大明湖没有现在的规模,只有北岸能够步行游览,进入21世纪,为彰显泉城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大明湖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改扩建工程,已经今非昔比,环绕整个湖区新开发了很多新的景点,而且免费对市民开放。 大明湖不仅有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景区内有一阁二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游人可荡舟湖中观赏游憩,也可漫步湖畔领略湖光山色。 柳岸桥呈拱形,小巧玲珑,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意,桥旁立着清代书法家的大明湖石碑。 鸳鸯亭位于大明湖西岸,沿湖北行,长廊的尽头有两个方亭,其一角互相联结,寓意相依相偎、永不分离,称为“鸳鸯亭”。<br> 得月亭是一座红柱重檐八角亭,此亭建于1929年。近水楼台先得月,此亭近湖、近池,不唯得月,亦更得花,春天玉兰、海棠花开时节,景色绚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岸的长廊</h3> 铁公祠位于大明湖北岸,是为纪念明代兵部尚书铁铉而建,是一座综合性园林庭院,由祠堂、小沧浪亭、得月亭、湖滨长廊、荷花水池等景点组成。 “铁公祠”匾额是清代书法家翁方纲题写的。祠内正中为铁铉铜塑像,高2.3米,重1.8吨,上悬“浩气长存”匾额,神龛两侧楹联为铁铉手书的“泽广恩波远,麟游瑞应多”。 铁铉,字鼎石,历任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等。因靖难之役抗击燕王朱棣保济南城平安,朱棣登基之后,铁铉被俘,朱棣下令把铁铉的鼻子和耳朵割下来烤熟了让他吃,并问他味道如何,铁铉一句“忠臣孝子之肉怎么不好吃?”朱棣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1792年(乾隆57年),为了纪念铁铉,山东盐运使阿林保在大明湖畔修建了铁公祠。<div> 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相残,造就了铁公的铁骨铮铮,即使凌迟、油烹,依然不改一臣不事二主之忠贞。靖难之役中,铁铉以一己之力护佑济南,铁公祠得以长存大明湖畔。</div> 明湖楼是一座建成于1983年的二层仿古建筑,现为公园饭店,匾额是刘海粟所题。 月下亭在大明湖北岸,此亭建于1937年,为六角尖顶,饰以彩绘、架设于池水中央,南北有石桥连通,也称月下桥,桥的东西水池中鱼戏莲叶,周边环境极美。<br> 亭上鄙元书“月下亭”匾额,柱挂楹联“数点雨声风约住,一帘花影月移来”由梁启超题写(1927年夏)。此联书法彰显梁氏的楷书亦深得汉魏风骨。<div> 月下亭南北,各有白石小桥,南通湖岸,北通大厅,厅下有地下室和地道,1948济南战役时,国民党军的临时指挥部就设在这里。<br></div> 北极庙位于大明湖北岸,也称北极阁,也是大明湖重要古迹之一。始建于元代(公元1280年),明代永乐年间重修,是济南市区现存最大的道教庙宇。庙宇建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上,由前后殿、钟鼓楼、东西配房组成。正殿内供奉北方之神真武大帝金身坐像,两侧有彩塑金童玉女。门前的石板滑梯,更是承载了无数老济南人的童年记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前的一对石狮</h3> 院内古树参天,银杏金黄,翠柏碧透,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古朴氛围。 再往前走有一钟亭。<br> 亭内因悬一古钟称明昌钟亭,该钟始建于金代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年),高2.3米,重8000公斤,悬挂于6米高台之上。钟身铸有八卦图案,顶有龙形钟纽。据济南地方史志记载,其原在城内开元寺钟楼上,后辗转被弃于城北旧巷中,数百年仍然完好无损。后在大明湖新建明昌钟亭后,将其移至亭内,并由徐北文教授撰书楹联“金钟鸣处蛙声静,璧月升时客梦清”悬挂亭的两侧。<br> 每当夜幕降临或晨曦时分,雄浑的钟声响彻云霄。与金钟鸣响相对应的是蛙声寂静。大明湖有“蛇不见,蛙不鸣”的传说,这是一大生态之谜。每逢盛夏,护城河及北园一带蛙声响成一片,而大明湖内却无一声蛙鸣,一鸣一静形成鲜明对比,乃大明湖一大特色。 南丰祠位于大明湖东北岸,也称为曾公祠,1994年再建,纪念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巩(1019~1083),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在济南任职时,在大明湖修建了亭台桥堤,并均有题咏,极受人民爱戴。在他调离时,百姓为其择址建祠以纪念。 南丰祠院内南侧濒临湖岸处是雨荷厅,据说,这儿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所说的乾隆皇帝与民女夏雨荷相见相爱之处。 雨荷厅是一处水榭,红柱青瓦,檐角高翘,花格门窗,周有环廊坐栏,曲池三面环绕,池水荡漾,夏日莲花满池,景致幽雅宜人。 南丰祠内东侧为藕神祠又称水仙祠,大明湖有祭祀藕神的传统,清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曾有记述。1998年在此选址重建,参照清代的记载立李清照为藕神,塑像供奉。 走到大明湖的东北隅,有门称北水门。过去众泉之水多从此过,也称汇波门。门下有桥称汇波桥,门侧有柳树将门笼罩,垂入水中,夕阳照之,将四周景物染成橘红,显得格外妖绕,其景即称“汇波晚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丰桥</h3> 曾堤始建于宋代,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时,在大明湖东南岸修建了一条堤路,当时称之为百花堤。为纪念南丰先生,在大明湖扩建工程中,将南丰桥与南丰祠之间的一段路命名为曾堤,堤上杨柳垂荫,百花飘香,堤两侧湖水萦岸,波涛阵阵,成为大明湖十六景之一——曾堤萦水。 超然楼位于大明湖的制高点,始建于元代。《历城县志》记载,元代学士李泂建大明湖水面亭后,又建超然楼。后此楼坍塌,2009年修复。楼高51.7米,上下共七层,有电梯可直达楼顶。超然楼每晚都会亮起灯光,使这里成为新晋网红之地。<br> 秋柳人家是大明湖新景区保留的老宅,原为王姓人家行医的宅院,是较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青砖石瓦的三进院落。 漫步湖边,碧水环绕,绿树成荫,假山池沼错落有致,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尽显江南园林的风采。 大明湖东门在黑虎泉北路,也是座古香古色的仿古门楼,匾额“大明湖”为舒同所书。 东门西侧有一片竹林,名为“竹港清风”。竹林南端水边建一亭,取名“一竿亭”。这一带历史上曾是明代户部尚书赵世卿的私家园林,赵世卿辞官回老家济南,在大明湖畔筑别墅,广植竹子,很像古代卫国以产竹闻名的园林淇园,因此称为“小淇园”,为当时济南名园。 不知不觉走到了南门,它不仅是大明湖的正门,也是大明湖的地标建筑。这座牌坊原本位于济南府学(文庙),后来迁至大明湖。坊顶采用“三阶错落”式设计,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阳光下熠熠生辉,因此得名“丹坊耀日”。牌坊上的匾额写着“大明湖”三个鎏金大字,出自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登州人于书佃之手。 围着大明湖转了一圈,从南门出来,过马路就是曲水亭街。 曲水亭街的名字来源于街东端的一座草亭——曲水亭,亭门悬挂着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湾流水”。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称,曲水亭街因此得名。这里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集中展现地。 曲水亭街两侧的房屋古色古香,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穿流而过。河边的柳树随风轻摆,绿意盎然。令人称奇的不只是这清澈见底的河水,而是水中绿油油的飘摇的水藻。<div> 清末民初,江苏镇江人刘鹗到访济南府,写下《老残游记》一书,对济南风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其中一段写道:“河里的水草都有一丈多长,被那河水流得摇摇摆摆,煞是好看。走着看着,见河岸南面,有几个大长方池子,许多妇女坐在池边石上捣衣。”刘鹗书中描述的便是这曲水亭街。</div> 街道两旁是各式各样的杂货铺子,河水两岸则是品茶休息的茶馆。这里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老济南生活,没有城市的喧闹和穿梭的车流,只有漫步的行人,品茶的悠闲。 在胡同里七拐八拐,忽然眼前豁然开朗,一湾清水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王府池子,即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濯缨泉。据说此泉名是据《孟子》中所咏古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而定。 王府池子原是明朝德王府院内的一处水景,后因王府拆改,面积变小,泉池被圈在外面,所以济南人即以“王府”加“池子”为其名。濯缨泉石栏护岸,有泉眼数十处,串串水泡自池底缓缓升起,层出不穷,水面阔达600余平方米,泉池清澈见底,岸边垂柳依依,民居傍泉而建,泉水从西北侧流入曲水亭街然后汇入大明湖。 从曲水亭街拐进轱辘把子街,从巷子口进去,右拐一段,再左拐一段,此街弯曲形状很像早些年代汲水井口的辘轳把子,因此得名,可谓济南象形街巷和地名的代表。 街长总共20多米,用5分钟能走完一个来回,小吃店、饭庄、杂货区……一条老街满满的都是老济南的味道。 街中央有一泉池,池中水质清澈,好像这里随便一挖便是泉水,真不愧是泉城。 拐过狭小的街道,眼前竟然出现了一座气派的建筑群,这是意外的惊喜,原来这里是府学文庙。<div>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有国子监、府学文庙、县学文庙三个等级。府学文庙是州府一级的文庙,除了祭祀孔子外,还常与地方官学相结合,形成“庙学合一”的格局。</div><div> 济南文庙是济南府的府学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div> 文庙标志性的建筑——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文星,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的天镇星相比。只见三门四柱冲天式雕花石坊,中间刻有祥云,柱顶题刻“风雨雷电”四个字,据说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继续向前走,便来到了泮池。泮池建于明代,1998年在遗址上重修。池中泉水渗流,长年不竭,各色金鱼游弋其中。泮池上南北向架有五孔石拱桥,相传过去只有状元才能走在桥上。 走过泮桥,向北就是海岱文枢,即屏门。海岱文枢是一个五间六柱牌坊,传承着齐鲁文化的精髓。过去的文庙担负着教育职能,只有秀才以上的文人才有资格到府学文庙来考取功名。据资料显示,明清两代,济南府学文庙考出举人万余人。因文庙正在维护,其他大殿无法参观。<br> 走出文庙便是芙蓉街了。芙蓉街形成于清代康熙年间,青石板路面,全长432米,宽4.6米,两旁的房舍青砖黛瓦,如今的芙蓉街几乎成了美食一条街,汇聚了天南海北的各色小吃,不仅有传统的油旋、甜沫、把子肉,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小吃,琳琅满目。 芙蓉街上还隐藏着一座关帝庙,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现在的建筑由一间民宅式庙门、三间正殿和新建的南北厢房组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口的石狮子</h3> 芙蓉泉因古时池内长满盛开的芙蓉(荷花)而得名,别名鱼池泉。明晏璧的诗《鱼池泉》描绘了泉池的美景:“姜家亭畔水涟漪,无数金鳞逐浪吹。只恐桃花春浪暖,龙门一跃化天池。”泉池用青石迭砌,东西长10米,南北宽5.3米,深1.5米。 中午逛饿了,尝了油璇和北京卤煮,边走边吃。 芙蓉街走到南头了。 走出芙蓉街就是泉城路,回想起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不到20岁的大学生,周末会约着同学坐公交车到泉城路逛书店、买衣服、吃零食,如果不是上大学,泉城路的繁华是我们这些来自小城市的学生无法想象的。<div> 泉城路往西不远就到了趵突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