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贿与受贿案件中逐渐趋同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下)

邱祖芳||金桥百信厦门律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心理动机解构:揭露利益驱动本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 囚徒困境模型应用</span></p><p class="ql-block">数据分析模型:</p><p class="ql-block">用Python绘制了一张图表,这张图表揭示了询问次数、供述一致率与量刑建议之间的关系。随着询问次数的增加,供述一致率逐渐提高,而量刑建议却在减少。</p><p class="ql-block">从询问1次到5次,供述一致率从30%升至100%,量刑建议从5年减至1年。</p><p class="ql-block">这表明供述与受贿人一致率每提高20%,量刑建议就降低1年。</p><p class="ql-block">这种负相关关系暗示着可能存在以供述换取从轻量刑的交易,这使得供述的可信度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污点证人交易审查</span></p><p class="ql-block">操作步骤:仔细查看了行贿人的涉案前科记录,发现他有多次诬告前科。这让我对他的证言产生了怀疑。我又比对了他减轻处罚幅度与供述完整度的正相关曲线,发现当行贿金额从10万增至100万后,量刑建议从实刑变为缓刑。这可能是因为他为了获取从轻处罚而夸大供述。同时,我审查了他在案件中的角色和利益关系,发现他存在为了自身利益而作伪证的动机。例如,他在监委调查期间曾三次改变供述,但在听到“不配合就移送司法”的谈话后,供述立即与受贿人完全一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种态度转变极有可能是受到利益驱动,而非基于事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科学辅助论证:引入专业力量突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 微表情分析技术参数</span></p><p class="ql-block">设备与标准:使用了Noldus FaceReader 9.0系统,它能精准捕捉和分析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p><p class="ql-block">参照《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确保表情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重点关注颧大肌活动频率、眨眼速率基线比对和微表情持续时间等关键参数。在对受贿案件中行贿人进行询问录像的微表情分析时,发现他在陈述“9.6万”金额这一关键节点时,左侧降口角肌出现明显抽搐,这表征着厌恶情绪。正常情况下,陈述与自身相关的资金往来事实时,不应出现厌恶情绪。这种异常情绪反应与他所表达的内容极不相符,很可能意味着其对该金额的陈述存在抵触心理,暗示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存疑。而且,他在这一关键信息陈述时眨眼频率骤增至32次/分钟,远远超出正常眨眼速率基线。眨眼频率的大幅增加,常与个体的心理压力增大、紧张不安等情绪密切相关。这进一步佐证他在该金额相关陈述上存在心理波动,可能在隐瞒真实情况或编造内容。他还出现了手指按压掌心的动作,这属于典型的阻断反应。当个体试图抑制内心的负面情绪,或是想要隐瞒某些重要事实时,常常会出现这类无意识的阻断动作。结合前面的微表情和眨眼频率变化,我综合判断他在关于“9.6万”金额的陈述上极有可能存在虚假成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记忆可信度评估</span></p><p class="ql-block">操作步骤:委托专业的心理测量机构,运用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和方法,出具《陈述真实性评估报告》。运用认知访谈技术(Cognitive Interview),重构记忆提取过程,通过特定的提问方式和引导,还原陈述的真实背景和动机。例如,在访谈过程中,采用开放式问题,让被访谈者自由回忆事件细节,避免引导性提问,从而获取更真实、可靠的记忆信息。</p><p class="ql-block">心理学专家出庭说明,行贿人对五年前20次行贿的具体时间、金额均能流畅背诵,这符合“背诵记忆”特征,而非真实的情景记忆,大大降低了其供述的可信度。并且,通过认知访谈技术发现,他在回忆过程中,出现了记忆混淆和前后矛盾的情况,进一步证实其供述存在虚假成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全流程质证清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 庭前准备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1)向法院申请《同步录音录像说明函》,明确要求在说明函中标注每段录像对应的笔录页码,以便在质证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相关内容,实现录像与笔录的有效比对。同时,仔细查看录像的完整性和清晰度,确保录像资料能够真实反映询问过程。</p><p class="ql-block">(2)我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调取《银行流水穿透式报告》,追踪现金取款的冠字号,通过这一详细的资金流向记录,核实当事人关于资金来源和去向的陈述是否真实可靠。对银行流水中的每一笔交易进行详细分析,查找异常资金流动的线索。</p><p class="ql-block">(3)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司法鉴定所出具《电子数据完整性验证报告》,确保电子数据类证据在收集、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保证其完整性和可信度。对电子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存储介质等进行全面审查,确保证据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当庭质证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6.15 14:00 - 14:30</p><p class="ql-block">目标:击破第三次询问笔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步骤:</span></p><p class="ql-block">1. 精确播放14:23:15 - 14:25:30的录像片段,清晰展示其中存在的诱导性提问,让法官和陪审团直观感受到询问过程的不公正性。在播放过程中,对关键画面进行暂停和回放,突出诱导性提问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2.出示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生成的分析报告,明确指出该次询问中闭合式提问占比高达78%,严重影响了当事人陈述的自主性和真实性。结合报告内容,详细解释闭合式提问对当事人回答的限制和引导作用。</p><p class="ql-block">3.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正式申请排除第15 - 18页笔录,因其存在严重的程序违法问题,不应作为定案依据。在申请过程中,引用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阐述排除该笔录的法律依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 专家辅助人出庭预案</span></p><p class="ql-block">思考着一些问题,比如记忆强化训练是否可能制造虚假记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根据Loftus教授1996年实验,通过5次重复性暗示询问,可使70%的被试产生虚假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这表明在询问过程中,如果存在不当的引导和暗示,当事人的记忆可能被误导,从而产生虚假陈述。连续询问如何影响陈述真实性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参照《欧洲人权法院指引》,超过6小时的连续询问取得的供述应推定不可信。</span></p><p class="ql-block">长时间的连续询问可能导致当事人身心疲惫,为了结束询问而被迫作出不符合事实的陈述,严重影响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p><p class="ql-block">微表情分析在判断陈述真实性方面的可靠性如何?微表情是人类内心情绪的瞬间流露,具有难以伪装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专业的微表情分析技术,结合面部动作编码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出当事人在陈述时的真实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判断其陈述的真实性。虽然微表情分析不能作为独立的证据,但可以为案件的调查和质证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参考。</p><p class="ql-block">通过实施上述精细化操作策略,依据2022年《刑事辩护白皮书》数据显示,质证成功率可提升37.6%。其关键要点在于构建起“程序违法-科学反证-动机解构”三位一体的证据防御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审视证据的合法性与真实性。</p><p class="ql-block">在整个过程中,特别善于运用《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的“证据合法性复合审查标准”,从多个角度对证据进行严格审查。在质证过程中,保持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将各个维度的质证策略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质证链条,有力地挑战言辞证据趋同现象下可能存在的虚假证据,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法律的天平不偏不倚,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