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秤

文韵秀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我家的小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邹文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春节前,我对房间进行大扫除时,不经意间,看到储物间墙角上挂着一杆小秤,它蒙着一层灰尘,与世无争的静静地呆在那儿。令我心头一震,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如潮水般奔涌而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六十年代初,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农业上粮食欠收,工业上外国又把援助我国工业建设的专家全部撤走,致使已上马的工业项目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并催还外债。在这内外交困之际,全国上下,勒紧裤带,共度难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物资极度匮乏,每天睁开眼,饥饿就如影随行,肚子咕咕的抗议声随时伴随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秤,便成了我们家维系这段生存的关键。这杆小秤,经过岁月的风霜,暗红色的秤盘已掉色斑驳,秤杆上的标识星有的已模糊不清。我家几次搬家,别的杂物旧物丢弃不少,唯独这杆小秤一直陪伴身边。它承载着我家两代人的记忆,留有岁月之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两个小本子,买粮用的粮食供应本,买菜用的副食品供应本。大人,小孩,有工作,无工作的粮食定量都不一样。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每人每月32斤;一般工人男30斤、女28斤;家庭妇女24斤;儿童按年龄的大小,每月每孩几斤或十几斤不等。我们家五口人,双职工的父母、2岁的小弟、6岁的大弟和10岁的我,一个月只有70多斤粮。尽管精打细算,还是不够吃,不到月底就断顿了。为更好地分配这点口粮,特买了这杆小秤。每顿下锅的米,都用小秤称好,再加上代食来补充,艰难维持度日。当时,代食也不好找,市内是无处可寻了,于是人们就把目光扩大到郊区或农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年冬天,父母利用休息日,去离城市较远的马三家子往回背糖厂丢弃的甜菜丝子(甜菜榨糖后留下的残渣),直到半夜才回来。一进家门,父母连累带饿就瘫倒在门口,两麻袋甜菜丝子甩到一旁,父母戴的帽子、围巾都挂满了厚厚一层霜雪和冰溜子,他们闭着眼,大口喘着气……当时我们姐弟三人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一起扑向父母,抱着摇着父母哭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年,乡下的太爷爷来我家住了一年多。本就口粮吃紧的家里又多了一口人,粮食就更不够吃了。当时上小学三年级的我,为了减轻点家里的负担,趁星期天学校不上课,与邻居家两个小姐妹一起偷偷地去城郊挖野菜。结伴而行的我们,不知走了多远,终于找到有野菜可挖的地方,见到可食用的荠菜、蒲公英、苣麻菜、车轱辘菜时,我们两眼放光,争先恐后一路挖起来。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晚,肚子咕咕叫,这时,才发现我身边已无小伙伴的身影,当时既紧张又害怕,赶紧往家走,却迷路了,找不到家了,只记得家在十四中学旁,一路打听,直到晚上10点多,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回到了家里。父母看到我,当时又心疼又生气的母亲抬手就给了我一巴掌,说:“你这个孩子,主意太正了,怎么不告诉家人一声就走了?”父亲赶紧把我拉到一边,看我小胳膊上还挎着满满一小筐野菜,顿时心软了下来,一边帮着把筐放地下,一边说:“你这个小丫头,怎么跑出那么远?我和你妈都快急死了,出去找了好几次,都惊动派出所了。”我眼泪汪汪地站着听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阶段,每次做饭前,母亲都是小心翼翼地拿起小秤,称着每顿饭所放的那点米或面的用量,然后再掺进去大半的代食,像野菜、榆树叶子、甜菜丝子、葱根须子等,它们承载着我们活下去的可能。每当看到母亲把做好的菜粥,菜团子端上简陋的饭桌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那种对食物的渴望已一揽无余。每一口下肚的食物,苦涩的味道,粗糙的口感,刮着喉咙,但我们仍是狼吞虎咽,生怕少吃一口就会被饥饿打倒。我家就是靠着这杆小秤,精打细算过着每一天,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饥肠辘辘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食物,再也不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可这小秤,却是我心中的珍宝。它上量世间的酸甜苦辣,下称百姓的柴米油盐。它见证了我们家在困难时期的挣扎与坚守,承载着一家人相互扶持,共度难关的回忆。同时也让我家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风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