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特色小吃|早餐篇之二:消失了的早点⏰

行者Terry

<p class="ql-block">  老上海早餐除了“四大金刚”外,还有交关小吃,也深入人心,花头还蛮多咯!锅贴、馒头、糖糕、羌饼、汤圆、春卷、米饭饼、包脚布、阳春面、糯米饺、双酿团、葱油拌面、老虎脚爪、小笼包子、生煎馒头等等,这些小吃是老上海人心中难以割舍的美味,过去的上海人曾经很骄傲地讲:阿拉上海宁拨侬吃上海的早点,绝对一个月勿会得重复!遗憾的是,这些代表着老上海风味的众多小吃,如今依然活跃在上海滩的屈指可数,有的已悄然退出,有的已销声匿迹,只能成为老上海人怀想和记忆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1、米饭饼。米饭饼并非用米饭做的,而是用米浆做成的,这种米浆是由籼米+酒酿+苏打水发酵而成,刚做好的米饭饼一面金黄、一面雪白,外皮酥脆、里糯柔韧,微甜+微酸+酒酿香+米饭香,使得口感层次异常丰富,米饭饼可以直接吃,也可以两只米饭饼中间夹油条,或者夹黑洋酥,有点像中式汉堡,老底子的上海,能与“四大金刚”相提并论的早餐,只有米饭饼,现在的上海滩几乎绝迹了。</p><p class="ql-block"> 2、羌饼。羌饼是一种厚实的发面饼,表皮咸香,带有一层芝麻,内里松软,铺满了葱油,一口下去满嘴香,卖相看上去老朴素的,但吃口蛮灵咯!羌饼一定要趁热吃,冷的不好吃;羌饼是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按份量来卖的,侬要2元,伊要3元,老板一刀下去,基本上准的不得了!如果侬经常去的,老板看到熟面孔,老拎得清咯,会多切一小块拨侬!如果侬经常买4元,后来突然买2元了,老板还会很关切的问侬:“哪能啦,身体不适意,胃口不好啦?要当心点咯......侬又不胖,减啥个肥......侬现在是长身体的辰光,要多吃点......”现在的上海滩卖羌饼的已失去踪迹,被一些其它的X饼Y饼顶替了。</p><p class="ql-block"> 3、包脚布。包脚布就是鸡蛋饼,老上海最早的吃法通常是饼皮包油条,小咸+小辣+甜面酱,再撒上碎葱花+黑芝麻,以前的江湖地位绝不输给“四大金刚”,因为饼皮像包脚布,油条像小脚,包脚布的名声便在坊间流传开了,这种小吃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下子被山东煎饼干掉了!街头上清一色的山东煎饼摊把包脚布打得不知去向了。其实,包脚布和山东煎饼很相似,区别就在于:一是前者是蛋面朝外,而后者是蛋面朝内;二是前者的饼皮软塌塌的,而后者的饼皮是干脆脆的,三是前者的饼皮较薄,有一丢丢的透明,可以忽隐忽现地看到包卷的东东,而后者饼皮较厚,基本不透明;过去做包脚布的摊头,是跟着豆浆大饼摊头跑的,因为包脚布里头包的油条要刚炸好的,这样做出来的包脚布才外软内脆,如果用冷油条,那这个包脚布绝对是失败的!</p><p class="ql-block"> 4、老虎脚爪。传统的老虎脚爪,对火候要求很高,制作过程很耗时,工艺要求须用老面加碱水自然发酵一晚,再贴在煤炉壁上慢火烘烤,只有这样子操作,才能产生出浓郁的焦香味、麦香味和碱水味,由于老虎脚爪的形状犹如老虎的爪子,老上海人就形象化的称这种小吃叫“老虎脚爪”。刚刚出炭炉的老虎脚爪,外壳金灿灿的,里面柔韧韧的,咪道非常好闻,吃到嘴里香喷喷、甜咪咪、脆松松;老虎脚爪最早的吃法是牛肉、羊肉汤的配搭面食,传入上海后,经过改良,加入糖浆,形成了外脆内软、带有回甘的独特风味,现在的上海市面上已难觅其影。</p><p class="ql-block"> 如今还尚存的一些老上海小吃,很可能吃一次少一次,不知道哪年哪月就会消失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假如在上海滩与它们不期而遇,快吃点吧,且吃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