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贿与受贿案件中逐渐趋同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上)

邱祖芳||金桥百信厦门律师

<p class="ql-block">在反腐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的背景下,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就像在放大镜下审视“反”与“腐”这两个字一样,任何微小的线索都可能成为案件突破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在受贿案件的司法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行贿方与受贿方言辞证据出现趋同现象,这对司法公正的实现有着潜在威胁。</p><p class="ql-block">为了精准、有效地对这类证据进行质证,运用了一套全方位、精细化的策略,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借助专业的技术工具,并依托明确的法律依据,严格审查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动态对比法:纵向剖析陈述演变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首次陈述权重分析</span></p><p class="ql-block">首先向法院提交严谨且正式的申请,请求调取监委调查阶段的《首次讯问笔录》原件,同时强调要求存放单位在笔录上加盖骑缝章,以保障笔录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然后,精心制作一份对比表格,标注出时间描述颗粒度的变化、金额表述方式、交付细节等关键要素。例如,从较为宽泛的季节描述逐渐过渡到具体的月份,直至精确到具体日期;金额表述从最初的约数演变为精确数值;交付细节包括交付场所的详细信息、包装物的具体特征以及双方对话的具体内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些细节对于判断证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运用记忆科学原理,引入《记忆心理学》中关于“虚构症”的论述,深入剖析当事人陈述中可能存在的虚假记忆成分,并引用最高法指导案例196号中关于“违背记忆规律供述排除规则”,为质疑证据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p><p class="ql-block">利用“讯飞听见”系统,将询问录音自动转写为文字,并生成带有时间戳标记的关键词云,方便快捷地定位关键信息,精准对比不同阶段陈述中的差异。同时,运用“LegalBoard”法律文书比对软件,对不同时期的询问笔录进行文本差异分析,精确找出新增、修改或删除的内容,为质证提供直观、有力的数据支持。</p><p class="ql-block">依据记忆巩固理论,首次询问距离案发时间最近,仅间隔45天,此时当事人的记忆理应最为清晰,保留的细节也应最多。然而,行贿人却在第5次询问,也就是间隔210天后,突然供述出如精装书盒等之前从未提及的新细节。这一现象明显违背了记忆衰减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中的细节本应逐渐模糊,而不是突然增加,由此可对该供述的真实性提出有力质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程序违法性论证:横向击破取证瑕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时空交叉污染排查</span></p><p class="ql-block">精心绘制《询问时空矩阵图》,构建一个清晰直观的分析框架。将X轴设定为时间维度,精确到小时,详细记录每次询问的具体时间点;Y轴则代表地点,明确标注不同询问室的编号。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或标记,分别标注行贿人与受贿人的询问轨迹,以便清晰地观察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叉情况。</p><p class="ql-block">仔细核查律师会见或办案人员提审记录,分析其与供述突变时间点之间的关联性,判断是否存在外界因素干扰当事人的陈述。</p><p class="ql-block">《监察法实施条例》第87条明确规定,严禁将存在关联关系的被调查人同室羁押,旨在防止串供行为的发生,确保调查的公正性;《刑事诉讼法》第54条确立了证据收集合法性证明责任倒置规则,要求控方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一旦存在疑点,证据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在图表中,以清晰的线条和标记展示行贿人与受贿人在不同时间、地点的询问轨迹,让时空交叉关系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关键时间节点和地点的标注,如行贿人转至5号询问室的时间,以及相邻监舍人员信息,突出可能导致证据污染的因素。3月15日行贿人从2号询问室转至5号询问室后,供述开始与受贿人趋同。</p><p class="ql-block">经调查,5号询问室相邻监舍在押人员李某系受贿人司机,这种空间上的关联,使得信息传递存在极大可能性,严重影响了证据的可信度,极大地降低了该言辞证据在司法审判中的证明效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诱导性取证识别</span></p><p class="ql-block">深入分析笔录中的提问方式,精确统计闭合式提问的占比,例如“钱是不是装在农业银行信封里?”这类具有明显引导性的问题。我调取同步录音录像,认真核查是否存在“先供后记”的现象,即侦查人员先口述内容,再让嫌疑人签字确认,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取证程序。</p><p class="ql-block">在查看同步录音录像时,着重留意讯问过程中语言交流的实际情况,对比记录中是否存在诱导性提问未如实体现,或者被讯问人对诱导性问题的反驳、迟疑等情况在记录里被忽略的实质性差异。</p><p class="ql-block">《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严禁以威胁、引诱等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自愿性和真实性。</p><p class="ql-block">从同步录像中可以清晰看到,调查人员多次打断受贿人的陈述,并提示“上次你说在茶楼,这次怎么变成会所了”,这种行为实际上构成了变相指供,严重干扰了受贿人的自主陈述,所得证据的合法性存疑。并且,对比同步录像与讯问记录,发现被讯问人对该诱导性提问的反驳并未记录在案,存在严重的记录不实问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细节证伪法:构建客观证据反制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 物理空间验证</span></p><p class="ql-block">运用专业的三维建模软件Autodesk Revit,对涉案场所进行高度还原的三维建模。</p><p class="ql-block">首先导入涉案场所的CAD图纸,确保建模的基础数据准确无误;根据案发时段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光照参数,模拟自然光的照射效果,使建模场景更加真实;引入人体工学参数,考虑到人的视线高度、行动路径等因素,使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p><p class="ql-block">依据建模结果,输出详细的验证报告,包括进行视线遮挡分析,例如分析办公室隔断高度对目击可能性的影响,判断证人是否能够在声称的位置看到相关行为;精确测算空间容量,将电梯载重与现金体积进行比对,评估在特定空间内完成现金交付等行为的可行性。50万元百元纸币体积经精确计算约为5.75升,具体尺寸为115mm×65mm×775mm;普通电梯轿厢的有效空间通常为1.5m×1.4m×2.3m,通过这些具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更直观地判断行为的合理性。经过精确建模分析显示,在声称的1.2m宽消防通道内,两人侧身站立时最小间距仅为28cm,而现金的厚度达到7.75cm,从空间条件上看,根本无法完成现金传递动作。这一客观证据直接对当事人关于交付地点和方式的陈述提出了有力反驳,使其陈述的真实性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资金流向反证</span></p><p class="ql-block">将行贿人所述的取款时间与银行流水进行详细比对,如行贿人供述“2019.5.1取款20万”,但ATM流水显示当日仅取款2万,这一巨大差异足以说明问题。核查受贿人同期的消费记录,若其供述收钱后购房,可首付款来源经查明为合法收入,那么受贿的说法就难以成立。同时,追踪资金的流向,查看是否存在与行贿受贿相关的异常资金流动路径。行贿人称在2018年分五次送现金共计100万,然而,其银行账户显示当年月均余额不足1万元,从资金实力上看,根本不具备行贿的条件,这一证据矛盾直接对行贿说法的真实性构成有力挑战。并且,通过对银行流水的追踪发现,行贿人声称取款行贿的时间段内,其账户资金流向与行贿行为毫无关联,进一步证实了行贿说法的虚假性。在反腐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的背景下,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