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妮儿 . 五多儿

晚霞

<p class="ql-block">故园庄户的乡亲父老,给子女起名有个俗规,说是叫"多儿"不多,叫"丑儿"不丑,叫 " 妮儿 " 不妮,叫 "俊儿"不俊 。在我的认知中,名唤四妮儿、五多儿的兄弟俩儿,都应该算得上是村里响当当的"人物"。因为哥哥四妮儿曾为 "御厨" ,朋务中央首长,弟弟五多儿" 行医桑梓,保健村里父老。前不久,弟弟 "五多儿" 以八十六岁人生行程刚刚驾鹤,哥哥 "四妮儿" 紧随其后,以八十七岁享年去了天国。乡亲们说,这哥儿俩真亲,出生差不了一岁,走时差不了五天,到了那边,还是好兄弟,互相有个照顾。</p> 一 <p class="ql-block">四妮儿大号叫王纪湖,五多儿的名字叫王记照。当年四妮儿降生前,王家已生有三个儿子,满心诚望接个丫头差差样儿,乡里郎中诊看脉像,也认定"这回生的准是闺女″,谁想从娘胎出来,又是个带把儿的,举家诧异之时,当爹的说 : "别看盼妮儿没来妮儿,俺这老四,就叫他四妮儿。″ 一年后,老五王记照落生炕头儿,当爹的笑言对妻: " 看来咱俩都是没闺女的命儿,老五是个多头儿,咱叫他五多儿吧"。尽管一拉溜立门五个男丁,但当爹的却不嫌人多,他总是挺直腰杆,告诉周围 : " 多少孩子都是宝,俺们一个也不会慢怠,说不定能沾上老四、老五的光哩"。在"什么也不比别的孩子少"的生活照顾,与"长大要为家国做点事儿"的教育引导下,转眼间四妮儿到了说媳妇儿年头儿,经媒妁牵线,临村一位女性点头儿愿嫁王门,但条件是男方必须穿上绿军装方可成婚。也是天遂人愿,1957年春节前,小名四妮儿的王纪湖,先是迎娶了那位新娘,半月之后又穿上"人字䘦"戎装,参军入伍,分配到北京某部,当上了一名连队饮事员。</p> <p class="ql-block">从入部队的第一天起,四妮儿谨记父母嘱托,践行"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千方百计学手艺,全部身心献给党"的人生信念,潜心灶厨餐技,埋头煎炒烹炸,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组织选调,转业来到中共中央对外连络部,历三十余年,工作在机关食堂、领导行灶与国际友人用餐部,先后参与、或主灶朱德、董必武、耿彪、胡锦涛、李瑞环等多位中央首长,和省市主要领导进京的公务用餐、家厨活动,亦曾受部领导委托,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越南国家副主席黄文欢等国际友人主持家膳。1997年,王纪湖手握高级别餐饮证书从工作岗位退休,立码有国内许多宾馆、酒店,诚请王纪湖主灶厨位,或"挂名纳薪",但都被王记湖婉拒说 : "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是时候回到老家为乡亲献点手艺了"。1998年新春刚过,王纪湖在王胡林村自家门前,摆上一把从北京购得的皮质座椅,挂上一块小黑板,上写"退休老乡亲王纪湖,愿为乡亲们义务理发,谁家有红白事,本人愿意义务提供灶头儿服务"。有乡亲以为,红事帮忙,欢欢喜喜,都愿捧场。如遇白事,哭声一片,乱象嘈杂,慢说人家是从北京退休的大腕厨师,就是村里有点厨艺的也没人愿往。刚巧有一家妻子弱智、儿子心眼少的贫困户"户主"去世,王纪湖换上普通衣装,自带些许调料、炊具,莅场帮忙,一连三天,烟熏火燎,灰飞土落,王纪湖一口气给予了全程保障。1995年,几名热心民间社火的村里乡亲,着手恢复失传多年的孔明灯试制、燃放,四妮儿找到组织者,主动要求为试制者,包制水饺,使"打棉花衩儿" "翻山药蔓"的庄稼汉,享受到了中央首长的享饪待遇。</p> 二 <p class="ql-block">在哥哥四妮儿进步京城的几十年时光中,弟弟五多儿王纪照,也在家乡书写着自己的不凡人生。发现村东居住的老中医很受尊重,五多儿顶着父母"不学当医生,不干伺候人" 的家庭喝令,偷偷跑到门下,拜师学艺。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伟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指示的贯彻落实,村领导首选已学有所成的王纪照,以"赤脚医生"的响亮招牌,掌门建立起村办合作医疗站。1968年春节刚过,一种被称作流行性大脑炎的疾病,铺天盖地地弥漫燕赵,不少村庄老人孩童相继失命。为保障村民健康,五多儿在老先生指导与党支部支持下,突击选配中药制剂,包成若干份发放家户,在传授煎熬方法基础上,蹬起自行车沿街巡诊,把关服用。一个多月过去,村里百姓平安吉祥,顺利度过了闻之色变,令人恐慌的流行时段。不久,一位眉清目秀、年小六岁、有些医学基础的邻庄女子,走近了已三十岁出头的五多儿,组合起村里第一个医生家庭。五多儿胆大心细、敢碰疑难,在随师学习中医医技的同时,自购书刊,自学西医,丰厚医技。邻村一位被省里医院判断"去日无多" "想吃点什么买点什么"的心脏病患者,慕名找到五多儿 "抓几付中药"支应生命,交谈中流露出患病实情。五多儿告诉对方,自己对心脏病治疗学研多年,愿以中医为主、西药配合的辨证施治,为之却疴。三个月过去,透检单表明疗效明显,此举让那位邻村患者,生命延长了近十年。</p> <p class="ql-block">"撞客"患病在前些年的农村多有发见。1975年冬天,村里一名妇女躺在自家炕上,突然伸脚蹬腿,口吐白沫,学着刚刚去世的丈夫声音、语气,说这家长,道那家短,话语中说到的都是故去的人,吓得全家人胆颤心惊。五多儿到场后,先是让人按住患者,然后一根长针扎下去,镇住了这种被医学界称作癔症"患者妇女。接着,五多儿还土洋并用地点燃一张烧纸说 : " xx哥,你快走吧,别在家里闹了……!" 说来也怪,不到十分钟,闹腾半天的王家屋内重归平静。事后,五多儿对乡亲们说,我这个治法古书上有,老先生也说过,但让我遇上了,我八字正,不怕鬼!″究竟五多儿为多少乡亲们看过病,用过药,没有记录,但村前村后,街巷过道,这家那户,五多儿是记得最清楚的。有村集体时,倚靠村里合作医疗站点,五多儿整天背着药厢,为生产大队、小队,列军属、五保户巡诊、保健。分田到户,各家单干后,五多儿选购村中充要地面,自起房基,经县卫生部门批准,在"医生越老越吃香"的拥戴中,挂出了"中西医门诊″号牌。</p> 三 <p class="ql-block"> 如同舞台上的对子角儿,跨越多年形成的 "一京、一村" , "一公、一私"的执业、居住格局后,四妮儿、五多儿兄弟俩,也有在哥哥京城退休回家养老后,兄弟二人同场,施助乡邻的感人场面。</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村里百岁老人庆寿,四妮儿闻讯亲往现场,指挥餐饮组,把经过几天备料,冷拼热炒,香甜酸辣的十多桌美味佳肴,相继呈现在祝福的乡亲们面前,使宽廠明亮的寿宴现场充满欢快。五妮儿则入屋为老寿星诊脉、量体,表示要以离着近的距离优势,与多年行医的诊疗技术,为老寿星提供最好的服务。</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村党支部举行老党员、烈军属迎春座谈会,四妮儿、五多儿兄弟二人提前准备,带着礼品赶到会场,表示自献手艺,请大家吃一顿"京味饭",还为大家测血压。</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临近春节,五多儿请到四妮儿兄长,铺纸研墨,兄弟二人以自小练就的"柳楷"书法,为左邻右舍写送春联。</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元宵节夜,看到在县里工作的同村兄弟,带领省市媒体进村采访,腼腆的四妮儿、五多儿哥俩,趋前对同村兄弟说,就佩服你的家乡情怀,总想着咱王胡林,俺们得向你学习啊。</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彦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安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有散文集《岁月风华》《岁月当歌》遑世,著有《博陵古韵》《时代新歌》《孙犁百年诞辰图纪念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取自网络,感谢原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