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 ll 杨宝敏珍藏魏启后书画展观后感

夏威夷

杨宝敏珍藏魏启后书画展,无疑是近期艺术界的一场盛事。魏老的这些书画珍品首次面向大众集中亮相,为人们更直观、准确、深刻地研究其艺术风格,又提供了一次难得契机。 展品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值魏老离休后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黄金阶段。加之魏老与宝敏一家的世交关系,许多作品是在闲适的氛围中应运而生,字里行间满是毫无雕琢的自在与惬意,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 这一时期,魏老的书法风格日趋多元,无论真、行、草,都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特色。1980到1982年,他着意于章草、汉简、楼兰残纸和褚遂良的真书。1983年开始,借鉴二王草书和米芾行书的作品成为主流,且二者相互交融,各有侧重。1986、1987年,汉简、行书、草书的融会贯通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1988年起,其真书在借鉴汉简笔意的基础上,融入北朝摩崖刻石的风格愈显突出。这样的时间划分并非十分准确,但这可为梳理魏老这一时期的借鉴和创作脉络能够提供较为清晰的线索。应该注意到,魏老的作品一直处在或隐或显的变化中,某个时间段作品的不同风格是经过多年探索、研究、积累的成果,这些风格的变化一方面来自于新资料的启发,更重要的是魏老一直在不断探索美的规律,其审美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魏老在书法艺术的探索中,善于汲取各家之精华,以敏锐的眼光在资料中挖掘常人难以察觉到的可取之处,并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借鉴新出土资料的有益成分。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对于他融会贯通、形成个人风格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展的诸多作品充分体现出这种创作的高度。如《临二王裹鮓、鸭头丸帖》虽为临帖,但多化为己意,风神具足,气度不凡。《云雾波涛联句》,颇具米芾《虹县诗》《自叙帖》的意韵,当写到“波涛声震大明湖”后意犹未尽,又添“大明湖”三字,宛如歌曲的尾声,以重复的旋律将情感推向了高潮。有些似王似米的字迹,在作品中仅是局部出现,并非贯穿始终,这与魏老在临摹中的局部研究方法有关。再如《一日名声》《望湖楼醉书》等作品,以硬毫书写,线条虽然纤细,但力度十足,姿态优美且充满奇趣。此外,“八面用锋”的笔致,在作品中随处可见。以《李白玉阶怨》中的“襪”字为例,线条纵横交错,腾挪起倒,从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魏老运笔时的自由洒脱,振迅天真。 魏老曾说:<b>“用笔就是为了用墨”</b>,“蘸一次墨要写一组字(所谓一组字,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才见出墨的气势”。 魏老作品的这种气势,一方面体现于线条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另一方面,因水墨交融也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如《刘长卿送张十八归桐庐》,涨墨与浓墨相互映衬;而《苏轼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墨色浓淡变化显著,极具立体感。这些作品中,酣畅淋漓的墨色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出的部分作品是魏老在宝敏请教时即兴创作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篇《李白静夜思》。魏老在篇尾写道“<b>宝敏与予合写是幅,观者能辨之乎?”</b>寥寥数语,既是对宝敏书写水平的高度褒奖,也映射出师生创作时的默契,更彰显出魏老谦逊温厚的品格。面对这些真迹,联想到自己多少年前向魏老登门求教的场景。每次聆听魏老对艺术的独到见解,都使我豁然开朗,受益无穷。 众所周知,魏老早年常流连于故宫博物院展室之间,面对历代书法真迹,以涤荡目中俗物。如今,我们走进魏启后书画艺术馆,观赏魏老真迹,有着同样的感受。正如魏老所言,影印本和拓本“与真迹相比,无论从尺寸、色彩、质感上都无法比拟。多看真迹是学习的最好方法”。此次展览不仅是对魏启后书画艺术的回顾,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衷心感谢李德生馆长的精心策划,使人们得以近距离领略大家风范,感受魏老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原载《齐香斋画廊公共平台》2025.2.23</h5> <h5>吴 耀 ,一九五三年生,江苏武进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省直机关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长、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华夏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现代书画美术作品展。一九九二年获国际书法临摹大展一等奖,一九九三年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一九九八年山东电视台播出《吴耀的书法艺术》专辑。其作品及传略分别编入《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二十世纪国际现代书法篆刻作品荟萃》、《国际现代书画家大辞典》。</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