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超燃 美篇号:5182524 龙门山清水秀,温泉增辉,寺院林立,千龛饰璧。自古龙门山色被冠为洛阳八景之首。唐白居易赞道:<b>“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b>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曾无数次进入龙门,也写过文章,但没有按游学规则发过,在《跟着书本去旅行》(游学圈)三周年之际,我再次专程游览龙门风景区,补拍照片听介绍查资料学习感悟,以龙门山色为题,按照游学圈规则做个美篇,以了却作为洛阳人对洛阳八景之首——龙门山色做个美篇的心愿。</p> 景区前景区 龙门石窟距市中心仅12公里,我坐车来到景区广场,如今的龙门石窟,已成为世界遗产,经过解放后的专业文物保护,特别是近40年来不断的环境大改造,按国际化大园林标准建设美化环境,长达近千米广场甬道、仿唐古街、亭台楼阁、山水相依,花草树木,繁茂锦绣。真乃<b>“人间胜景,天上人间。”</b>不愧<b>“八景之首,世界一流。”</b> <p class="ql-block"> 来到检票口前一块巨石写着“龙门石窟”,这是龙门石窟为纪念2000年11月30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而立。检票房是一座漂亮的单檐歇山式石房。</p> 进门远望一座拱桥横跨伊河东西两岸,这座桥建成于1962年,样式仿照河北赵州桥,是当时世界上拱圈最薄的大跨径石拱桥,中间三大孔,3大孔之上还有24个小拱。桥面长303.8米,宽13米,拱圈厚仅1.1米。以前曾是沟通洛阳至豫南各地的交通枢纽,2000年后成为龙门石窟景区标志性建筑<b>“千年胜迹龙门处,大桥如虹展靓姿。”</b> 景区石窟区 <p class="ql-block"> 过龙门桥时,看到上方“龙门”二字,是陈毅副总理手迹。进入景区,<b>“看两山对峙,伊河中流,望山青水秀,满目翠绿。”</b>一派山光水影共锦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随后看到一池碧水叫禹王池,是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龙门古称伊阙,传说大禹治水时疏导江河,劈龙门,凿伊阙,使百川江河汇流东奔入海,形成了今日的江河水系走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龙门”之称则始于隋炀帝时期,他继位之后,到洛阳巡察“登北邙,观伊阙”,只见南面的伊阙两山对峙,豁然中开,远望若门,不仅赞叹道<b>“此乃龙门也!”</b>洛阳<b>“北依邙山,南面洛水,远望龙门,龙脉之地。”</b>于是决定迁都,建都洛阳,龙门之称从此闻世。</p> <p class="ql-block"> 龙门分东、西二山,西山又称龙门山,为龙门石窟精华所在,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p> 拾级而上石窟北端第一个洞窟为潜溪寺,约建于唐初高宗时期,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 潜溪寺 <b>“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b>,此碑为五代北宋时期著名隐士陈抟手书墨宝的摹刻。 <p class="ql-block"> 然后是<b>宾阳三洞</b>,是北魏皇室开凿的极为富丽堂皇的洞窟,其中宾阳中洞最具代表性,除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外,窟顶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还有8支伎乐飞天翩翩而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多万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 上下两图为网图 <p class="ql-block"> 围绕洞窟前壁还有四层浮雕已全部被盗,如今仅留下一片残迹。其中精美绝伦的“帝、后礼佛图”等无数国宝流失海外,既痛心又可恨。<b>“佛雕十万聚龙门,完整今难百一存。归还原璧终须有,解救世尊赖众群。”</b>这是郭沫若先生参观龙门时写下的诗。</p> <p class="ql-block"> 宾阳北洞 最早的网红剪刀手佛</p> 宾阳南洞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中间主佛为弥勒。 再看莲花洞为北魏孝昌年间造,莲花精美绝伦,周围环绕六身飞天清秀飘逸。最小的佛像仅2厘米。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有15000多个佛,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后沿着石台阶直线爬升来到奉先寺,仰望群雕,气势恢宏,美轮美奂,那种视觉冲击力直撼人心。这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摩崖型群雕。此窟开凿约始于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至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达21年。导游说“只要钱到位,不到三年立马完工”。</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北魏王朝对龙门石窟的开凿只是序幕的话(占整个洞窟佛雕的30%),那么盛唐则把它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占60%)。特别是奉先寺这组摩崖群像,神态各异,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 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仰望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双目含情,俯视人间,笑意微呈,温厚慈祥、眺望众生,令世人物我两忘,钟情神凝。衣纹简朴无华,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她端庄中蕴含着的智慧与典雅,愈显出圣洁与尊贵,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者每一个来朝拜的众生。虽说卢舍那大佛有女皇的影子,但实际上是艺术的化身,颂扬了人类之爱与人类之美。</p> 两边是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从这组雕像中,我们看到了唐代高度发达的灿烂文化与不可企及的艺术魅力。 <p class="ql-block"> 下来还看了古阳洞,药方洞等。古阳洞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的第一窟,规模宏大,造像众多,是为颂扬孝文帝而营造的“国造石窟”。主佛释迦牟尼高4.8米,二菩萨立于佛像旁,背景为莲花、飞天和联珠文、二十多身仕佛、佛传故事图案以及大小佛龛题计上千。素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出自此窟就计19品,另一品出自慈香窑。</p> 古阳洞 <p class="ql-block"> 药方洞有唐代140种药方故名药方洞。</p> <p class="ql-block"> 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香窑内的龙门</span>二十品之一品。</p> <p class="ql-block"> 过漫水桥上游为古八节滩,今为湿地公园,往东山还有南侧的东山石窟、半山腰的香山寺、“蒋宋别墅”、北侧的白园(白居易墓园)以及东边的东山揽胜、东山宾馆等景点。看下篇龙门山色(东山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lfasw1"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龙门山色(东山篇)</a></p> 我曾无数次来到龙门,站在香山寺顶,俯瞰整个龙门,眼前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长卷。伊河碧水悠悠,波光粼粼,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而过,倒映着两岸的翠影与天光。东西两山植被繁茂,一桥飞架东西两岸如彩虹卧波,魏巍壮观。密密麻麻的石窟就镶嵌在东西山的峭壁之上,大大小小的佛像,或庄严肃穆,或慈眉善目,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龙门山色》(明·吕维祺):<b>“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b><div> <br></div> 我望向这满山的佛国世界,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龙门山色,不仅是山河的壮丽呈现,更是岁月雕琢的诗意篇章,让人沉醉其中,不舍离去。 <p class="ql-block"> 文图原创,图片除两张为网图外,其余全为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