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个人往往对他的出生地、最初求学地、最早工作地印象深刻,以至于多年之后仍念念不忘。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离开凌华厂已经整整36年了,但昨晚梦里依稀回到我住的地震棚里,睡在那熟悉的土炕上,回到了我工作的凌华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提到凌华厂,那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它是共和国枪支的摇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应对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我们的军事威胁,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于1964年作出了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将三线地区打造成为坚不可摧的战略大后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五机部着手在辽西建立常规武器基地,工程代号为703,这些工厂主要布局在建昌、兴城、凌源等偏僻的大山里,先后建成了向东、锦山、凌河、凌华、新兴、新华、新风、锦华、东华等部属和省属小三线军工企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3月,中苏在黑龙江珍宝岛爆发边境冲突,大战一触即发,我国加强了备战级别,同时加强了三线建设的规模。1969年5月,出于安全考虑,五机部决定将黑龙江北安的庆华工具厂(626枪厂)的部分职工分迁到辽西,建立一座56式7.62毫米冲锋枪厂。经选点,选址于辽宁省建昌县石佛大队汤土沟小队(今白狼山村)大黑山(今白狼山)脚下,取厂名:国营凌华机械厂,军工代号5506。而我的家乡就是辽宁省建昌县,距离汤土沟不到百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5月,国营凌华机械厂正式破土动工,整个厂区环山而建,建在隐秘的大山里,占地面积564亩,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建设初期,建昌地方政府动员大量民兵加入到建设中,将各个生产队的民兵编制成团、营、连,实行军事化管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物资匮乏、建设项目众多的年代,生产生活物资都非常紧缺,建设者们发扬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开拓创新,大干、苦干、巧干,没有挖掘机,他们就用铁锹、铁镐代替;没有运输车辆他们就用独轮车、扁担代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平整场地时挖掘出来的石头用于后来的基建基础,工地上到处彩旗飘飘,大型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在“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建设者们日夜备战,克服万难,用了几年时间,大黑山脚下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军工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凌华厂建有总装车间、总装锅炉房、工具车间、机加车间、材料库、动力车间等。生产的56式7.62毫米冲锋枪(自动步枪)操作简单,维修便捷,生产成本低,可以在沙漠、丛林、冰雪等各种环境下作战,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国军队、民兵以及对外援助的主力单兵武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凌华机械厂厂区建设非常好,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招待所、电影院、俱乐部、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电大、技工学校、地震台、灯光球场,还开办洗澡堂、商店、农贸市场,可谓非常齐全,被外人喻为“东北的小香港”,凌华厂职工到县里办事,当地人需仰视,并且以能到兵工厂上班或者嫁到凌华厂为荣,我的大舅哥和小舅子们的爱人都是和我一样,属于当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最初毕业分配到凌华厂,就住在单身宿舍里,和我同宿舍的是两位工人,一中年一青年,中年男人后来是我学生的家长,青年和我同乡,比我大五岁,他俩都是军人出身,干净利落,只可惜年轻人后来到鲅鱼圈后,中年早逝,令人唏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汤土沟生产队里的人在农贸市场卖一些应季瓜果蔬菜、鸡蛋,有时候厂里职工用香皂、手套和他们交换,促进他们经济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8月份,职工们周末会到附近的大黑山上采蘑菇,榛蘑、松蘑最为常见,榛蘑不容易晾晒,采摘后必须在大太阳下暴晒,不然会生蛆。职工们将采回的蘑菇用线穿成串,晾干后冬天吃,那时我也经常去山里采蘑菇,拾榛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凌华机械厂在黑龙江和盘锦有自己的农场,每年入冬前,车队从农场拉回大米,又从建平拉来白菜、土豆、国光苹果、鸭梨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每名职工发放一麻袋盘锦大米(100斤),职工多的家庭一家能分五六百斤大米,在那个经济匮乏的年代,简直是奢侈品。当时职工家几乎都有菜窖,将分到的土豆、白菜、苹果、梨放到菜窖里作为冬储。大米在七八十年代是非常稀缺的,普通家庭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大米饭,那时我会把分到的大米拿出一大部分过年回家给父母吃,父母看到这么多大米喜出望外,要知道,在农村一年就过年时每口人分一斤大米,也不敢食用,以备客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84年师范毕业分配到凌华厂子弟学校的,那时兵工厂正是最红火的时候,职工们加班加点,赶制枪支,完成生产任务,由于效益好,那年年终,工厂破天荒给每位正式职工连长两级工资,使每位职工每个家庭都欢天喜地过个好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1985年,我国首设教师节,9月10日,全厂中小学、中专、电大、教育处,百余教职员工,齐聚工厂文化宫,胸戴大红花,与厂长、书记、副厂长等共同合影留念,庆祝我国首个“教师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转过年,由于上级没有生产枪支的任务,三线建设结束,军工企业纷纷改制转型,因为军工订单减少,凌华机械厂开始探索民品市场,当时从意大利引进大理石生产线,还聘请了意大利工程师,工厂还特意为外国专家盖了一座洋楼,但由于原材料都需要从建平县开采再运回,路途远,生产成本太高,最后这个项目失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凌华机械厂的职工一部分被分流到河南许昌庆华机械厂(126厂),剩下一部分后来分流到营口鲅鱼圈。凌华机械厂的厂区被移交给当地政府,最初作为学校使用,如今部分车间成为民营小厂,大多被荒废,没有了机器轰鸣和人声鼎沸,只留下这些红砖机瓦建筑默默的接受岁月的洗礼,它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它们见证了三线军工人艰苦创业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凌华厂很多职工从黑龙江北安来到建昌参与三线建设,在大黑山脚下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后来服从分流,去了河南许昌和营口鲅鱼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就是第二批随着工厂搬迁来到千里迢迢的河南许昌126厂的,那是1989年12月份,从此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和大山深处的我工作五年的兵工厂的。这批军工人为国防事业付出了太多,历史应该记住他们,没有他们的负重前行,就没有如今的岁月静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1989年26岁离开,已经过去38年了,我也62岁了。如今那里已经开发为白狼山风景旅游区了,每到春夏秋季,来这里旅游避暑的人,络绎不绝,非常热闹,凌华厂那些废弃的职工住宅楼和当年的生产车间还在,仿佛在述说昔日的繁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小桥流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小桥流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配曲:《游牧时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