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方周有感

黄梅玉

<p class="ql-block">  开学第一周为推普周。今年莲花县教育局规定开学第二周为推广方言周,简称“推方周”吧。一推下来,校园气氛变得活跃了 。方言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也凝聚了一方人的共同气质,也是对古音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农民工进城。方言出了县就派不上用场,说不好普通话寸步难行。第一、第二代农民工因为自己的塑料普通话,闹了笑话,弄出了尴尬,限制了发展。所以他们痛定思痛,自觉放弃了方言,只与孩子讲普通话,导致90后基本不讲方言。莲花方言总体分为上溪、陇西、三板桥三种调。同样是上溪话,但良坊话特别有个性,同样是陇西话,升坊话关于中午与傍晚正好与县城颠倒过来了,晒谷场县城叫“腊田”,升坊叫“日田”,县城叫“腊肉”,身坊叫“日肉”,县城发“a"音,升坊则发“e"音。莲花村紧挨着升坊麻石村,空间距离很近,语言距离却有点远,原因何在?令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  90年代之前人口流动性较小,农民大部分与土地拴在一起。我是读高中才知道莲花还有这么多种类的方言,刚开始听上溪话与三板桥话还挺费力的。“麦雀”我是99年才听懂,那一年在萍乡高专参加校长培训,逛街时,刘涛校长说:“买点东西回去给麦雀恰。”我当时很纳闷,心想你家还养了“<span>麻雀哩</span>”(小麻雀)。我本来要问,想了想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第二次他又说“买给麦雀恰”,我就把心中的疑问抖了出来。刘涛校长哈哈大笑。第二天,我就考邓燕青啥是麦雀,他也不知道。那次培训,学了啥不知道,但知道了麦雀是小孩子,听懂了萍乡话的大概。</p> <p class="ql-block">  方言促成了他乡遇故知的概率。哪天走在陌生的城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行人穿梭的高铁站,在人声鼎沸的某个餐厅,突然乡音飘过,谁都会条件反射地问“你也是莲花个吗?”接下来可能就是热火朝天地用莲花话聊天,再加微信。那年朋友从深圳带孩子去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正好在等候的大厅听到了莲花话,寻声问去,对方是来自厦门的莲花人。这两个小孩都考到了北大,后来还谈恋爱,结成了夫妻。方言成就了一段姻缘。</p><p class="ql-block"> 说方言还可以益智。小孩既会说方言,也会说普通话。从小在两个语言体系自然切换频道,相当于从小就在进行双语教学,对智力开发是有利的。多语言有利于促进大脑结构变化。主要是灰质密度增加和白质完整性增强:多语言者的大脑灰质密度更高,白质完整性更好,信息处理更高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方言进校园,并不能解决方言衰退的命运。方言进校园,是在告诉大家方言不要丢,说方言不但不丢人,莲花人还是要会说莲花话,说地地道道的莲花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