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年一进入十二月份,先生就不停唠叨,还剩一个多月就过年了,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呢,还感慨说:我怎么一点春节的概念都没有呢?其实要不是他提醒,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年的事。也很奇怪,他是个对过年过节没有概念的人,今年一反常态,让我诧异;而我是个喜欢生活中有仪式感的人,况且去年春节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家之主,理应好好庆贺一番,而我却无动于衷。对自己的这一改变感到匪夷所思。看来人都是在不断变化中。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很正常的心理转变,到了花甲之年的年龄,庸常的日子已是生活的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激起心中的涟漪,若是想给生活着色,必须花点心思。</p> <p class="ql-block">距离春节只有一个礼拜,确实应该考虑过春节事宜,我们一致认为留在厦门过年,不回老家过年了。那么到底是自己在家里煮还是到酒店订年夜饭,先生说吃火锅比较方便,去年就是吃火锅,我不赞成吃火锅,感觉菜色单调,没有仪式感。于是我决定到附近客家餐厅“衍庆楼”订餐。24号上午打电话到“衍庆楼”,总台小妹说晚上年夜饭的包厢已满,大厅也只剩两桌,如果要订包厢,只能订中午的。中午不算年夜饭呀,所以我不加思索就订了晚上大厅一桌。年夜饭落实了,心中的一块石头就落地了,全家人就可以轻装上阵迎接过年。年二十六,家人买了一盆纯紫色的蝴蝶兰,顿时满屋生辉,烘托了节前的喜气气氛;年二十七,隔壁邻居老王送来他自己书写的对联,横联:万事如意;竖联:兰室春生贺锦绣阳春,华堂瑞绕喜光辉栋宇。老王已经八十多岁,身体硬朗,前两年还经常骑自行车出门,他不苟言笑,是个“怪人”,有时在电梯上遇到他似乎不认识的样子,但是他每年都送给我们这层楼的邻居一幅自己书写的对联,可见他心里装着邻居。从他身上可以看出,但凡有才气的人性格都比较独特。他的书法作品别具一格,潇洒飘逸,很有审美价值。这几年,他在学习电吹管,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从他家飘出电吹管的声音,乐声悠扬婉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沉醉其中。他今年写了一幅特别大的对联送给我家,礼轻情意重,真的是中国好邻居。年二十八,读三年级的孙女特别开心,他帮爷爷贴春联,自己在厨房上贴了“福”子,爸爸教她“福”字要倒着贴,她问我为什么,我说是来年“福到”的意思。虽然年前一个礼拜小区到处张灯结彩,但是城市的春节还是比较冷清,我们也要努力营造节日气氛,让孩子们感受到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年二十九中午我煮了几个菜,有鸡、牛肉、虾、鱼、海螺等等,也算是年夜饭前的预热。下午五点半,我们全家老少便从家里出发,十分钟就到了“衍庆楼”,一踏进“衍庆楼”,节日的气氛便扑面而来,到处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厅的客人已基本坐满,就连摆放风车、犁、耙等客家耕作农具的走廊都摆满了桌子。服务员来回穿梭,大家脸上都挂满笑容。最令我欣喜的是桌上放着永定来的“蓝花根”,墙上挂着大幅土楼照片,菜色大部分是从永定来的特色菜,“芋子包““姜酒鸡”“番鸭牛肉丸蛏干汤”……满满的客家元素,好像回老家过年一样。老板还给小朋友红包。</p> <p class="ql-block">年29晚上,因为电视出了些故障,用手机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春晚节目,王菲的《世界赠予我的》,旋律优美,歌曲通过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赞美,感动了亿万观众,很多网友在朋友圈里纷纷转发。大年初一,收到来自各地的朋友、学生的祝福。本来我们家人想分两批回老家,大家感到厦门太冷清了,于是全家人初一下午便踏上回家之旅。路上车辆稀少,对驾驶员来说是很好的驾车体验,乘车者也不会因为拥堵心烦意乱,可能是因为年龄越来越大的缘故,我现在很怕拥堵,一遇到拥堵就会心塞,所以出门尽量避开高峰。天宝服务区把茶水放在门口,方便了乘客,很暖心。我们一路畅通到了永定境内,先生因为上次开错路,本来要在我娘家附近的坎市出口,却开到另外一个乡镇湖雷,白白浪费了二十来分钟,所以他谈坎市出口色变,执意要走他家高陂出口,白白多花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娘家人本来那晚准备吃简餐,听说我们回去,便煮了一大桌饭菜迎接我们,浓浓的亲情温暖远方的游子。吃完晚饭,小朋友燃放烟花爆竹,玩得不亦乐乎,小孙女特别开心。</p> <p class="ql-block">初二是客家人约定俗成回娘家的日子,先生99岁的姑姑由两个儿子陪同回娘家。姑姑身体硬朗,可是已痴呆多年,认不到任何人,也不会讲客家话了。感动两个表哥那么孝顺,尽心尽力照顾老人。孙子孙女对老家农村很好奇,尤其是那五只狗,两只大狗和三只小狗。有一天,小叔子把狗放出门外溜达,结果那只白狗再也没有回来,小孙女伤心了好一阵。还把那五只狗当成日记素材,写得真实感人,文章对狗的怜爱跃然纸上。我因为二十多年前被一只哈巴狗咬过,对狗心存畏惧,不过,这次回家似乎不怕狗了。因为孙女喜欢画画,我特地带她去拜访从广州回来的画师,画师到处写生、画画,特立独行,不随大流,我很欣赏这种浪漫的生活方式。他送给小孙女一本边走变画的小册子,孙女爱不释手。每次回老家,我都会把孙女带到土楼老屋,告诉她老屋的故事,她很好奇盯着墙上一大串男丁的名字,不断追问我为什么没有女孩的名字,我告诉她这是重男轻女的产物,她马上说:这不公平!我告诉她现在大家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比如很多家庭就会在自己盖的新房里也贴上女孩子的名字。她笑了。我还带她到河对面的黄田村,那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黄田乡支部旧址。孩子很认真看图片展览。在家乡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处处都流传着革命的故事,我认为从小对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有必要。</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来,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每次回娘家,我最喜欢陪母亲到村庄转悠,和邻里喝茶聊天。其实,家里已搬迁几个地方,县城,镇里,龙岩市区,可是最心心念念的还是小时候出生成长的村庄。初五上午,母亲说要去中角看望一个从永安回来的朋友,我欣然陪同前往。站在中角桥往前眺望,一棵没有树叶,只有树干的古树兀立在河边,孤零零的,它似乎朝我招手,仿佛要向我诉说乡村这些年的变化,比如河道变漂亮了,可是河水变少了,河两边的水草也见不到踪影了。我们沿着河边拾级而上,遇到一个乡邻,很客气招呼我们进屋喝茶,他说以前在东山找过我,我很热情招待他,可是我都忘了。随后我们再往山上走去,一条长长的水泥路一直铺到一户人家门口。道路两旁种满了蔬菜:芥菜,莴苣,生姜,绿油油的。一进大门,有一块很大的空地,房子是一字型的土楼,宽敞、明亮。这栋楼和我娘家遥遥相对,记得小时候,爷爷每天总是抱着小弟,背着堂弟,牵着大弟来这家喝茶,这家的两代人是爷爷的朋友。我最后一次来这里,是他家的二儿子结婚,我代表家里人来喝喜酒,当年的漂亮新娘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可是她抚市的乡音未改。不过,她依旧身材苗条,步伐轻盈,思路清晰,从背影看去,一点都不像老人。坐在敞开式的客厅里,环顾四周,视野开阔。从遍布钢筋水泥的森林城市来到农村,空气清新,感到特别惬意。女主人很客气,一直招呼我们喝茶,吃茶点。女主人说前几年她去福州帮女儿接送孩子,现在孩子大了,她就回来了。儿子住在坎市的套房里,这栋楼只有他们夫妻居住。这是当今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老人留守在老家,孩子只有节假日才回来。从永安回来的嫂子坐在客厅里,笑嘻嘻的,她似乎已不认识我们,不断重复着几句客套话。她是天津回乡知青,是我们村庄最漂亮的少妇,身材高挑,皮肤白里透红,她每次出现在村庄,都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记得上个世纪的1988年,她从天津探亲回家,特地到县城看望我的父母,还抱着我不到一周的儿子到街上玩耍。后来她从坎市医院调到永安,就再也没有和我母亲见面。看着这位衣着得体,风采依旧的嫂子,深感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它改变了人的容颜,摧毁人的记忆。这位嫂子虽然没办法和我们聊天,但是她的儿子很客气很礼貌,听说她的女儿也发展得很好。母亲也甚感欣慰。细思起来,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一代一代人老去,一代一代人在成长。告别了好乡邻,女主人在门口的菜地拔了一大摞无公害蔬菜给我们,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老家,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参观永定城关龙寨的郑小瑛乡村音乐课堂。初四上午,阳光明媚,小弟载我和孙女驱车三十几公里,到龙寨参观,这是春节期间最美的收获。去年12月24号,中国第一个女指挥家-九十五岁高龄的郑小瑛教授又一次回到故乡永定,参加郑小瑛《土楼回响》乡村音乐课堂暨展馆开馆仪式。整个永定沸腾了。总觉得自己和郑小瑛有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福建师大就读,有一天在阅览室看到一篇报告文学,写了中国第一个女指挥家郑小瑛,当时被她的奋斗精神深深感动,后来在永定文化馆的外墙橱窗里,看到一张画报,那是郑小瑛和她妹妹小时候的一张合影,里边写到郑小瑛是福建永定人,当时我大吃一惊。在我们永定这块红土地上出了很多将军,可是作为高雅艺术的音乐家的父辈也诞生于此,确实很难得。九十年代,我在东山岛工作,有一天和一中的钢琴老师聊到郑小瑛,他很直白地说,郑小瑛怎么是永定人呢,应该是厦门人或者福州人啊。言外之意就是山沟沟怎么可能出这个高雅艺术人才。2001年,偶然在网上看到《土楼回响》交响乐作品获得中国首届“金钟奖”唯一金奖。好奇之余看完这部作品的完整视频。因为作品用交响乐的形式表现客家人迁移、生存、奋斗的历史,看到里边插进客家山歌、树叶吹奏等艺术形式,感到特别新颖和震撼。到厦门工作以后,因为郑小瑛是厦门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更有机会了解她。2007年先生带回一本厦门大学老师杨力写的《郑小瑛传》。我认真阅读,被她的人生历程深深感动。前几年我到鼓浪屿钢琴学校代课,最早的鼓浪屿钢琴学校就是原来的财贸干校的旧址上办学的。那里有一个音乐厅。厦门爱乐乐团最早就在财贸干校这个条件比较简陋的地方办起来的,后来才搬到岛内。作为厦门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郑小瑛在全国各地广招人才,寻找经费,实在太艰难了。如今的厦门爱乐乐团是厦门市的一张亮丽名片。犹记得十年前带学生到厦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观看了郑小瑛指挥的《土楼回响》,亲耳聆听郑老师的指挥和解说,感到很亲切很震撼。郑小瑛老师是我们学校的艺术顾问,前几年,学校请郑老师给全校老师作报告,几个小时的讲座,郑老师思维清晰,语言很有吸引力,全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生怕漏听一句话。老师们对郑小瑛教授的精彩人生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感到由衷的敬佩。更令人惊奇的是老人家PPT用得很熟练。她是我们永定客家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每次回龙岩,必定打卡龙津湖。初八上午,我独自一人来到龙津湖边。那天天色阴暗,行人寥寥,漫步在龙津湖边,湖水清澈,如天空之镜,看天鹅戏水,听鸟语,闻花香,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和自在。耳边不断响起王菲《世界赠予我的》优美的旋律。</p><p class="ql-block">有人放烟花,有人追晚风</p><p class="ql-block">借一缕时光,捧一片星空</p><p class="ql-block">听一听 等一等 别匆匆</p><p class="ql-block">造梦者造了好梦 值得我称颂</p><p class="ql-block">世界赠予我虫鸣 也赠予我雷霆</p><p class="ql-block">赠我弯弯一枚月 也赠予我晚星</p><p class="ql-block">赠我一场病 又慢慢痊愈摇风铃</p><p class="ql-block">赠我一场空 又渐渐填满真感情</p><p class="ql-block">有人唱情歌 有人听晚钟</p><p class="ql-block">借一丝懵懂 惊一片翻涌</p><p class="ql-block">追一追,赶一赶,情正浓</p><p class="ql-block">好故事眷顾好人,天赐的恩宠</p><p class="ql-block">世界赠予我拥有,也赠予我回敬</p><p class="ql-block">赠我小小一扇窗,也赠予我屋顶</p><p class="ql-block">赠我一个名,又渐渐长大的年龄</p><p class="ql-block">赠我一首诗,又悄悄读得很安静</p><p class="ql-block">有人要回望,有人要憧憬</p><p class="ql-block">借一朵白云,拍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想一想,问自己,莫打听</p><p class="ql-block">远去者去了远方,愿他都安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