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李庄(3):漫步月亮田,访梁林故居

天行健

从栗峰山庄回到李庄,大家异口同声要去品尝李庄白肉。于是,找了一家小店,要了白肉、豆花、黄 黄辣丁、还有几样时令小菜。李庄白肉 一大块,第一块还解馋,第二块,就有点腻,还是新鲜的蔬菜受欢迎。 我想,栗峰山庄的那些大师,也应该有机会品赏李庄白肉吧?确实如此,但也不是经常。 据《李庄镇志》记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陶孟和在李庄留芬饭店吃到“蒜泥裹脚肉”这道菜时,深深地被它那色、香、味、形方面的特点所吸引,赞美之辞不绝于口。他认为“蒜泥裹脚肉”名字欠雅,就改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 回民宿小憩后,我们一行去往月亮田,探寻梁林旧居。 记得十多年前从李庄去月亮田,坐着三轮车,经过农田、竹林及养鸡场,辗转到了月亮田的梁思成林 故居。<div> </div> 月亮田位于古镇西侧,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源于这个地方有2块形似月牙的农田得名。 如今这里已经大变样,月亮田以“一馆一址一池一街24院”布局进行整体打造,延续川南民居的风貌和肌理,融入当地田园山水。一馆直得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一址就是梁林旧居、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一池一街24院就是人文街、月映荷池、田园景观及24院86栋仿古建筑,占地约1046亩。 漫步月亮田,空气清凉湿润,景观养眼。 我们直奔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作和梁林旧居 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位于月亮田景区核心区,原址为张家大院 梁思成先生的半身雕塑立于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旁 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外,国内第二个关于中国营造学社的永久性展示场所。该馆分为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原状陈列、“营造之路”基本陈列和“不为繁华”“营造密码”二个专题展览。 进门处用堆叠的斗拱和镜面营造了一种空间感, 营造之路由此展开。 我们知道,1925年梁启超寄给梁思成一本天书,即北宋建筑师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让梁思成倾尽毕生精力去研究。<div> 我们还知道,1930年成立于北平(今北京市)的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第一个调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民间学术团体。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div><div> 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资料,1940年中国营造学社随同史语所离开昆明入川,来到离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div><div> 中国营造学社挂靠史语所,在李庄,继续从事古建筑的考察,整理和研究工作<br></div> 在这里,我们见到中国营造学社为保护重庆文庙而做的工作。 中国营造学社的成果 在李庄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抢救文献、著书立说,成果颇丰,《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两部对我国建筑学影响至深的著作便诞生于此,为后世研究创立了范式。 不远处,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李庄旧居。 这里远离都市的文明,生活条件比昆明还要艰苦,吃水要到村外的水塘去挑,晚上只能靠菜油灯照明,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更谈不上什么粮菜供应了。 这几张图是十多年前见到的景象 梁思成与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在这里坚持了六年。 如今见到的旧居,展品更丰富。 林徽因避难李庄,喝水需要去水塘自己挑来喝,没有电,晚上的生活工作都很难顺利进行,只能靠柴油小灯勉强照明。<div>她的肺病发作了,这个病使得她下不了床,终日卧床。她经常高烧不退,十分痛苦。<br></div> 林先生好友的著名李健吾曾在《林徽因》中曾评价她说:“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局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 她的肺病发作了,这个病使得她下不了床,终日卧床。她经常高烧不退,十分痛苦。 在无数个难眠的夜晚,林徽因躺在床上,翻阅着厚重的书籍,眼神专注而坚定。梁思成则在一旁埋头绘制图纸。<br><br> 他们在昏暗的油灯下,一起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有游人问,怎么没见到金岳霖先生的图片。<div> 答曰:原来布展时,有金岳霖先生房间,但游人对金岳霖先生很感兴趣,总是八卦----,后来,就取消了。</div><div> 一身诗意、终身相伴的绯闻,无法掩盖林徽因横溢的才华和卓越的贡献。<br></div> 出门来,才开始打量景区,仿古建筑飞檐翘角,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相得益彰,一步一景。 入夜,月亮田夜景灯光灯光逐渐点亮,亭台楼阁在夜色中显得庄重而精致。 60亩水街纵横其间,86栋古建飞檐翘角、拔地凌空,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相得益彰,展开灯火阑珊的风情画卷,一半诗画梦境,一半烟火人间。 着古装的小姐妹款款而来,似乎穿越。 打望四周,这里有着酷似江南的婉约和柔情。 对岸的音乐欢腾跳跃,人们围着灯火歌舞。 借汉服装扮一下,穿越到京城。 浆声、水声,歌舞声,声声不断。 我想,月亮田景区是李庄记忆以及宜宾在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的种探索吧,即塑造文化深度与现代体验的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