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太后执政</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在乌台诗案中,朝廷对于苏轼的处理还算是依照法律的话,那么司马光尽废新法则带有很浓厚的党争气氛。</p><p class="ql-block">1085年春,宋神宗病死,其子赵煦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祐,是为宋哲宗,年仅十岁。其祖母宣仁太后高氏临朝执政。高氏是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执政后就授予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很高的职位,各种反对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了一起。1086年五月,司马光返回京城,开始废除新法。到1087年九月病死前,司马光以一年半的时间,将十七年变法新政包括于民于国两相便利的免役法全部废除,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病死以后,清除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回复旧制的工作仍在继续,一直到1093年,前后历时九年。至此,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称为元丰党人,后人又称新党;反对变法的一派,则被称为元祐党人,后人又称旧党。</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任宰相</p> <p class="ql-block">当司马光准备撤销大部分旧党赞同的免役法时,苏轼劝他不要匆忙行事,司马光大怒。苏轼就说:“从前常听你称赞某某犯颜直谏,某某据理力争。今天你刚当宰相,就不准别人开口。”另一位大臣范纯仁也认为免役法已经获得一致拥护,只不过少数官僚人家不便,万不可改。司马光立刻翻脸。范纯仁说:“你如此声色俱厉,不过堵人的嘴,使人不敢开口罢了。凡事应该虚心地听听大家的意见,不必一定谋从己出。”但这一切都不足以动摇司马光走回头路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蔡确“车盖亭诗”牵连元丰党人</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司马光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旧党刘挚、王岩叟、朱光庭等人甚至竭力搜寻新党章惇、蔡确的传闻轶事,任意穿凿附会,对其进行诋毁。有人认为蔡确的《车盖亭诗》讥讽当朝太后是武则天,高太后将其贬到新州。吕大防和刘挚曾以蔡确母亲年老,主张改迁他处,高太后却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缜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奸”。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新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已被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贬斥。是为车盖亭诗案。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已经七八十年了,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不幸的是,新党的报复比他们预想的还要猛烈。</p> <p class="ql-block">范纯仁(范仲淹之子),人称布衣宰相。</p> <p class="ql-block">这时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经劝告司马光,如果将来有人以“父子义”(即儿子要继承父亲的事业的道理)唆使宋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将不堪设想。司马光却说:“如果老天还保佑宋朝的话,肯定不会有这种事!”但司马光万万没有想到宋哲宗早已打定了主意,不过在等待机会爆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