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人”背后的思考

ABc

<p class="ql-block">“预制人”背后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是否接触过这样的人——明明说得很清楚,但沟通起来就是很费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段时间,“预制人”这个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社交平台上,关于与“预制人”交流的讨论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年轻人表示,他们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预制人”,问了等于白问、说了等于没说,让人感到困扰与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预制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预制人”这个话题。</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先来说说“预制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起初,有人用它来形容那些看似忙碌,实则缺乏目标感的年轻人,就好像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已经被预先设定好了路径,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推移,“预制人”一词的含义不断丰富,不仅用于描述职场表现,还延伸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预制人”常指代那些思维和行动模式化、缺乏主动思考的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障碍型。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有一类“预制人”在理解信息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往往需要他人反复重复内容才能勉强明白意思。比如,“这份文件黑白双面打印一下,两份”这个要求本已清晰明了,但“预制人”会重复询问“没有彩色打印机怎么办”或者“打几份”,他们无法抓住关键点,让沟通变得复杂而低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非所问型。一些“预制人”似乎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顾自地表达,与人交流时给出的回应也常常与对方所问“风马牛不相及”。比如,当我们询问“这个报告什么时候交”时,对方却回答“交”,这样的答复让人一头雾水,甚至我们反复确认,依然得不到切实的答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拒绝思考型。一些“预制人”面对简单的逻辑和常识问题,也不愿动脑思考,而是选择盲目接受或回避。比如,你让对方把银行卡的四个角都拍进去。结果对方给你发了四张银行卡每个角的照片。还有一些“预制人”对未经证实或者“一眼假”的信息,不加思考就信以为真,并且随手转发,自己其实并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固守己见型。一些“预制人”通常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拒绝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和模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常常对新事物和新变化表现出抵触情绪,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缺乏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明明具备思考能力,为什么交流起来却像“人机对话”一样机械生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量信息的碎片化冲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想要保持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变得不再容易。在海量信息的长期裹挟与驱策下,一些人逐渐养成了浅尝辄止的信息获取习惯。比如,习惯在热点新闻下面找“课代表”总结,看视频也要选择“省流版”,抗拒理解复杂议题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算法推荐造成的认知窄化。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会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推送相似的内容,形成一个个“信息茧房”。如果人们持续“刷”定制的个性化内容,长此以往,用户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单一,思考问题的角度也越来越狭窄,甚至愈发不愿意跳出“舒适圈”去理解和接受新事物,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无所适从。随着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很多人早已习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在这个加速过程中,大脑往往被迫从深度思考中抽离,以一种“已阅”的状态快速处理信息。在大脑没有真正跟上节奏的状态下,很多人看似已经在按照程序工作,或完成了一次沟通,却容易闹出前言不搭后语、重复无效问题等笑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预制人”看似可笑,但这种现象背后的困境需要我们发现、重视并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强化独立思考,跳出模板化思维。“向内求索”,打破对惯性思维和对外界标准的盲从,培养批判性思维,练就处理纷繁芜杂信息的能力。在面对工作任务时,不仅要思考“怎么做”,更要多问“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在纷繁的信息时代确定自己的坐标,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持空杯心态,拥抱变化与挑战。掌握生活的主动权,才能避免成为“预制人”。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勇于挑战自己,主动跳出“舒适圈”。比如,定期为自己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或承担新的项目,学习一项新技能等,都可以让自己获得新的突破。同时,时代发展瞬息万变,我们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不断读书、学习、实践,掌握主动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在变化中找寻机遇,培养快速适应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常自我反思,让自己慢下来。摆脱“预制人”的状态,回归到真正有深度的思考和交流中,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比如,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远离电子产品,认真感知生活,时刻反省自己是否在海量信息中迷失了方向,是否在机械化的应对中忽视了思考、共情的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让自己慢下来、沉下来,也是我们应当掌握的一种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源:山东宣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