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近情遥”,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记忆中乡愁

<p class="ql-block">  七言绝句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甚至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但是直到盛唐,才得以定型,是因为“诗到盛唐,更尚音律”。</p> <p class="ql-block">  七言绝句的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等等,所有这些都让七言绝句快速融入盛唐诗歌“更尚音律”的大潮并“定型”。</p> <p class="ql-block">  大潮之中,李白的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便是其中的一朵浪花。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p> <p class="ql-block">  《春夜洛城闻笛》写于唐玄宗开元时期,当时李白客居东都洛阳城。那天,当正在客栈里,夜晚很宁静,李白正在想着自己的家人,思绪渐渐飘逸起来,可以理成“丝缕”。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轻声柔和、婉转悠扬的笛声悠悠飘来,和着这“丝丝缕缕”……</p> <p class="ql-block"> 这笛声在“多”和“少”“远”和“近”中飘忽悠然,有一种隐约、不确定的感觉,渐渐的,相信整个洛阳都可以听到了,到底有几支笛,吹的地点在哪,似乎不好找寻,因为此时此刻它们“散入春风满洛城”了。</p> <p class="ql-block"> “谁家玉笛暗飞声”就是在寻思,谁在吹笛子啊,“谁家”表明李白正在神游,笛声已进,却不知道笛声从何而来。</p> <p class="ql-block"> “满”字用得极为夸张,有人说,“满洛城”形象地描绘了笛声在洛城中的广泛传播,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悠扬的笛声中,我更想说的是,其实是李白自己的“乡愁心已满”。</p> <p class="ql-block">  李白听着想着,还是想着听着,眼前和故乡,现实与渺远,一切都在交织,旋转,作者此时深刻感慨,“我听到了,我听到了”</p> <p class="ql-block">  李白听到了什么呢?分明是折“柳枝”的声音(“折柳”,典故,在古代人们分别时候,常常折柳相赠),“唉”,“此夜曲中闻折柳”啊,我想知道的是,在异乡的离愁别恨之下,在宁静的夜里,听到这悠扬婉转、霁月清风般的笛声,又有几个人可以扛得住呢?</p> <p class="ql-block">  “谁人不起故园情”平地一问,声虽轻,意则明。古往今来,没有人可以扛得住的,这样,诗人通过听到《折杨柳》这一乐府古曲,将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我把乡愁散布,你收到了吗”,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风和月,通过“笛声”“散布”了,不仅仅“满洛城”,也许扩大到茫茫无际的太空之中。</p> <p class="ql-block"> 我想,对于此诗赏析最准确的,还是借用一下清代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说法:“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因为李白的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真的做到了“只眼前景,口头语,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