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洛阳古墓博物馆

奥特曼(刘文虎)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奥特曼</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669652</p><p class="ql-block"> 听闻洛阳有一个古墓博物馆,本来不想去的,因为洛阳好看的东西太多了,看古墓总是有点心理阴影。</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大年初二,洛阳各个风景点人满为患,而明天下午就要离开洛阳了,不如就去看看这个博物馆吧,那里应该游人少一点。</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在洛阳的北郊邙山上。从风水学上说,邙山历来是皇家的龙脉,这里曾经埋葬了数不清的皇家贵族陵墓。但是目前发掘出来的不多,这里公开展出的是北魏的皇家景陵,其他还有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墓都是从龙门,关林等地挖掘出来放到这里再复原的。</p> <p class="ql-block">  这里搬迁复原了上自西汉,下至宋元时期的代表性墓葬有2 0多座,陈列文物总计约600件。</p> <p class="ql-block">  但也是因为这里参观的人数较少,这里大约是洛阳唯一不收钱的博物馆,只需要在网上预约就行,我们60岁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连预约也省了。</p> <p class="ql-block">  进了展馆, 在迎面的大殿之中,通过沙盘和大屏幕,这里展示了洛阳北邙山的基本情况和田野考古成果。这里分布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朝代的几十座帝王陵墓,以及不可计数的皇族、大臣、将士陪葬墓和其他名人贵族墓,古墓数量之多,令人咋舌。</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绕到大殿后方,走进地下展厅,参观典型的历代墓葬展区。首先,在第一个展厅中,以“葬制大观”为主题展示了洛阳历代古墓的殡葬集萃。</p> <p class="ql-block">  可能因为是春节假期,所以这里参观的人也不算少。还有不少团队,因此即使你提前不做点攻略,跟着团队也能有不少收获啊。</p> <p class="ql-block">  从周朝开始,皇家贵族的礼仪和殡葬就有严格的规则,天子是九鼎八簋(gui盛食品的大碗),卿、大夫六鼎五簋,士一鼎,不可逾越。</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言九鼎,原来是贵为天子呀,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则有天子驾六可为佐证。卿,大夫在春秋时期只能驾乘四匹马的马车。</p> <p class="ql-block">  导游给我们介绍汉代的殡葬规格,皇家天子的金镂玉衣曾经盛行了400年,因为古人深信玉衣可使尸身不会腐败。直到在魏晋时期,曹操、曹丕父子提倡薄葬,由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代,陕州(三门峡)是虢国领地,近年出土了不少文物,如今建有虢国博物馆和车马坑陈列馆,(这个奥特曼在三门峡生活了几十年,虢国车马坑看了多次了。)</p> <p class="ql-block">  移植过来的古墓群到了,这里的环境真的非常逼真,这是我们进入迁址后的古墓,它们都是按1: 1的规模复原的,原地因为商业建楼等原因而被占地了,将这些有价值的墓迁到此地,也算是变废为宝了。</p><p class="ql-block"> 听导游讲解,这些墓葬的砖块都是一块一块地被编上号再拆下来,然后再在此地严格按原样复原建起来的,而且修旧如旧,一点看不出新砌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这些墓在地下被整齐地排列在走廊的两边,而走廊里灯火通明,大家排着队,并没有感觉到有阴森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进入墓道里边,尽管也打着灯,但是看着这些陈列在地下的陶罐和砖砌的墓墙,总是给人一絲寒意。</p> <p class="ql-block">  这个墓的穹顶上绘上了日月星辰,是一个汉代的天象图,古人对天文的研究也令我们吃惊,在有一些汉墓里天象非常的详尽。</p> <p class="ql-block">  这个墓门的上部刻有图画,两边是白虎,中间是两棵扶桑树,树上有朱雀。</p><p class="ql-block"> 白虎作为墓地的守护神,能够驱除邪祟,保护墓主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扶桑树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代表人们对永恒生命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民间信仰中,朱雀被认为是守护神,具有辟邪、禳灾和引导灵魂升天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这个墓引人注目的是墓底上方有一幅壁画,画的中间是男主人坐着,右侧应该是妻子正在饮食,左侧是婢妾正跪着在伺候。</p> <p class="ql-block">  在一般民间的殡葬顺序中,这就是墓地上挖的坑,把棺木放下去,再堆上土丘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古人是视死如生,地下得挖地窖,砌上砖,然后再把棺木和陪葬品放进去。</p><p class="ql-block"> 奥特曼不禁想起来在三门峡下乡时看到当时农村的殡葬,居然与秦汉时很相像,在墓地的山坡上打一孔窑洞,把棺木放进去,再用土坯封上门。古风犹存啊,唯一不同的是墓窑不砌砖,因为当地太穷了,人住的窑都没有砌砖。</p> <p class="ql-block">  地下的墓穴看了多了也没什么大意思,没有什么很精美的陪葬品,还是看看走廊里陈列的出土文物,这个陶做的罐子还是比较精美的,是汉代的彩绘带雕塑的陶罐,尽管彩绘已经有点褪色,但是看着还是非常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  这是出土的汉代的陶制的粮仓以及灶台猪圈等。</p> <p class="ql-block">  出土的汉代的陶制粮仓,上书“稻种万石”字样,相隔1800年,仍清析可见。</p> <p class="ql-block">  终于看完了古墓群,下面就去看看古墓里边的古代壁画展,这个应该比较好看了吧。</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古代壁画展的展馆,外表看着就比较气派。</p> <p class="ql-block">  墓葬壁画出现于西汉早期,东汉开始流行,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山水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反映贵族威仪的卤簿仪仗图、狩猎宴饮图成为主流,隋唐两朝是中国封建盛世,墓葬壁画发展到了顶峰,出行仪仗、山水花鸟、仕女等题材成为时尚;两宋时期开始走向世俗化,墓葬壁画内容多反映起居宴饮、夫妻对坐、孝子故事等日常生活;辽、金、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民族特色;元代以后,墓葬壁画基本消失。</p> <p class="ql-block">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它奠定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基石。</p><p class="ql-block"> 南阳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祠堂、石阙上的装饰石刻艺术,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南阳市及其周边地区。</p><p class="ql-block"> 南阳汉画像石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个性鲜明的画像内容,彰显了大汉帝国的强悍与繁盛。</p><p class="ql-block"> 南阳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反映汉代科学成就的天文星象和建筑画像;有反映》贵族阶层奢华生活的车马出行、角抵斗兽、田猎宴饮图;有反映汉代宗教思根方面的祥瑞辟邪、仙画像等等。</p> <p class="ql-block">  舞乐百戏和车马出行画像石拓片。</p><p class="ql-block"> 画分上下两层。上层左边为百戏表演场景,左二人执桴击鼓;中一人席地而坐;右二人表演节目,其一踏鼓而舞,其二伸臂弄壶。右边为二人对坐饮酒,二人中间置一圆盘,盘上放数个耳杯,另有一人端盘侍立。下层为车骑队列:二车二骑,左边有一人躬身站立迎接。</p> <p class="ql-block">这幅田野狩猎的画面形像生动,二人驱三只猎犬追赶猎物的场景表现汉代已经有田野狩猎和驯养猎犬的能力了。</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一阳鸟作飞行状,其腹部有一面轮当惠示太阳之形,阳乌象征看光明。</p><p class="ql-block"> 下图三只翼虎牵引着一辆“云气车”飞驶而来。车上有一面鼓,鼓上端饰有华盖和飘带,车乘二人。前为驾驭者,后为“雷公”,古人认为天上的雷声就是雷公击天鼓而发出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二桃杀三士。</p><p class="ql-block">春秋时代的齐国,三位自恃有功而不守礼仪的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治子),为争食齐景公赏赐的桃子,而中了齐相晏子的“二桃”之计,先后自杀,最终成为“仁义”的牺牲品。此画像所描绘的正是这一故事中的争桃场景,画右是三个勇士,其中一勇士正伸手争抢高足盘中的两个桃子。画左边为晏婴和二个侍者。此历史故事画像极力标榜了“杀身成仁”的儒家思想。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齐相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让其论功取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语文课曾经学过古文“晏子使楚”,机敏聪慧的晏子在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试图侮辱晏子,但都被晏子巧妙化解。</p><p class="ql-block">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小,便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狗洞”进入。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中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最终,晏子通过大门进入,维护了尊严。 </p><p class="ql-block"> 在会谈中,楚王嘲讽齐国无人,竟然派晏子这样的矮子出使。晏子回应道:“齐国都城临淄人口众多,我之所以被派来,是因为齐国按照规矩,贤者出使贤主,不贤者出使不贤主。我晏婴最不贤,所以只能出使楚国。</p><p class="ql-block"> 第三便是著名的“南橘北枳”典故,楚王安排人假装抓到一名齐人盗贼,借此讽刺齐人“善盗”。晏子以“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的比喻回应:“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却偷盗,难道是楚国的水土让人变得善于偷盗吗?”楚王听后哑口无言,反而对晏子表示敬意。</p><p class="ql-block"> 但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太过离奇,三士竟因为论功争桃而竟相自杀,奥特曼高度怀疑是否真有此事。</p> <p class="ql-block">  这幅宋代的备宴壁画有点意思,在宋代以前,司厨者多为男性,女子掌厨是宋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当时的官宦、富户人家有厨娘备食为荣耀之事。故在当时厨娘的需求量很大,以至于社会上出现重女主男的现象。小户人家生了女儿,异常爱惜,教以才艺,供富贵人家聘雇,其中厨艺是诸多才艺中很重要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  这幅宋代的厨娘备厨砖雕,出土于关林宋墓。砖刻雕工精湛,五位厨娘各司其职,左上两位正协同一起过滤汤料,右上那位正在用筷子戳煮的卤肉是否熟了。下面的两位则是在将制好的菜肴往客厅送去。</p> <p class="ql-block">  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展博物馆还有一大部分的产品是从墓中挖掘出来的砖雕,有的砖雕非常的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所谓的“妇人启门”,即门扉前站立一位女子。正是这位欲出未出的女子,使得原本单纯的板门画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女子是什么身份?从哪儿来?要做什么?当“摸金校尉”看到此景,应该不吓死也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彩色的仿木的石门。石门仿木彩绘,门环,门钉,雕刻的立体效果很强,一共有六块砖拼成,明显是墓底的假门。</p> <p class="ql-block">  北魏墓中的朱雀人物怪兽石质棺床脚,花纹非常细致复杂。</p> <p class="ql-block">金代墓中的人物砖雕,</p> <p class="ql-block">  北魏冯太后执政以来,提倡孝治天下,孝子故事成为了当时流行的艺术题材,棺砖雕上的孝子故事就是北魏这种思潮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这个砖雕是三个孝子故事,左边是董永卖身葬父,这个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因为黄梅戏的传播已经妇孺皆知了。</p><p class="ql-block"> 中间是田真哭荆,讲的是田真兄弟三人共同商议分割家产,堂前的一株紫荆树没有处理。他们决定将这棵树锯成三段,第二天准备砍伐时,紫荆树突然枯死。兄弟们因此悲伤不已,决定不再分割这棵树。紫荆树听到后立刻枝繁叶茂,兄弟们被感动,从此和睦相处,成为孝悌之家。</p><p class="ql-block"> 右边是王祥卧冰求鲤,晋代琅琊临沂人王祥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满足继母想吃鲤鱼的心愿,解开衣服躺在冰上,最终冰层融化,鲤鱼跳出,王祥将鱼带回家供奉继母。</p> <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弟子曾参,侍奉母亲极其孝敬。一次,曾参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许久曾参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p><p class="ql-block"> 东汉四川人姜诗,对待母亲非常孝敬。娶妻庞氏,她对婆婆照顾的更加周到。老太太爱吃鱼肉,夫妻就经常做鱼给她吃。一次因天气恶劣,庞氏[páng]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便将她逐出家门。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子旁边忽然涌出泉水,每天还有两条鲤鱼从中跃出,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p><p class="ql-block"> “刘明达卖儿”的故事。刘明达家贫,无力兼顾母亲与孩子的口粮,见老母日渐消瘦,无奈之下,遂将孩子卖给路过的王将军。孩子被带走时,妻子目睹这一幕,悲痛欲绝,连声呼唤,最终因无法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自尽。</p><p class="ql-block"> 故事通过这一悲剧展现了孝道与人性的冲突,体现了孝子在极端困境中的无奈选择,也表现出封建孝道的荒唐和非人性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北魏孝子石棺</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洛阳出士,后流落于海外,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拓片。</p><p class="ql-block"> 石棺两侧线刻了六个以“孝”为主题的人物故事,分别为:舜“孝感动天”、郭巨“为母埋儿”,原谷“说父养亲”、董永“卖身葬父”、蔡顺“拾椹供亲”、江革“行佣供母”。</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关林的北宋年间的墓葬的砖雕杂剧人物。两人对白,右边的带乌纱帽手执笏板的是朝廷大臣。笏板的使用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官员上朝时的标志性物品。</p> <p class="ql-block">  宋代杂剧人物,二人逗鸟。从这二人的故事可以了解宋代民间的服装和文化生活等,从这点也可以了解宋代生活比较富庶。</p> <p class="ql-block">  北宋的舞伎砖雕。可以看到舞伎的头饰很华丽漂亮。</p> <p class="ql-block">  山西襄汾出土的金代舞伎。</p> <p class="ql-block">  从砖雕展出来,我们来到这次古墓博物馆里真正的一座古墓,北魏的景陵。</p><p class="ql-block"> 这里葬的是北魏宣武帝元恪,元恪是孝文帝元宏的次子,是北魏第八代皇帝,公元499年至515年在位。</p><p class="ql-block"> 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最初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年开始向南迁移,公元386年,拓跋珪联合拓跋各部族,建立魏国(此非三国志之魏国),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华夏文化的腹地__洛阳,并实行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p><p class="ql-block">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涉及到丧葬,他下诏:凡迁洛的鲜卑官员死后一律葬在洛阳,不许北还。孝文帝亲做表率,放弃了太原营建之中的寿陵,在洛阳邙山选定自己的陵墓。</p><p class="ql-block"> 宣武帝虽然继承了孝文帝的改革政策,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推动汉化改革,也葬在洛阳,但是他大肆推崇佛教,大建佛寺,导致国家财力空虚,加速了北魏的灭亡。</p> <p class="ql-block">  景陵的发现纯属偶然,1990年,考古勘察发现此陵墓顶部存在盗洞和雨水渗漏等问题,为保护古墓,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一挖掘就挖掘出了一座皇帝陵。不过因为曾经多次被盗,里头的殉葬品,已经所剩无几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长长的墓道,墓道不光是长,构造还是很复杂的,有夯土的还有砖砌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个墓道很复杂,分好几段,你看这一段就是砖砌的当时还有好几道门和机关。</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二道石门边上的石武士俑。</p><p class="ql-block"> 鲜卑族的皇帝原姓拓拔,但孝文帝喜欢汉人的文化,于是将都城由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全盘汉化,连自己的姓都从“拓拔”改成“元”,于是他儿子宣武帝也就开始姓元了。</p><p class="ql-block"> 孝文帝他在位期间(499年--515年),北魏政治、经济、文化仍处稳定发展阶段,当时也出现国富民康的升平景象,北方经济比较繁荣,他重修国子太学,重视教育、文化。扩修洛阳城,使洛阳城当时四个方向规模各扩大了约十公里。</p> <p class="ql-block">  第二道石门右侧的武士俑。</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宣武帝元恪时代,北魏政权统治日益腐朽,豪门贵族竞相奢侈。宣武帝崇信佛教极度痴迷,养西域僧人3000余人,建造龙门石窟。贵族争相效仿,佛教大行。当时仅洛阳城内就建佛寺五百多座。可谓佛教泛滥,国家耗费的财力巨大,官吏贪污,加上灾荒连年,迫使天下时常暴发起义。在内忧外患中,元恪病倒并崩于洛阳,年33岁,被葬于景陵。</p> <p class="ql-block">地宫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全长约56米。墓道前段为土坯,后段为青砖,这就是最后的墓室,墓室顶部为穹庐式设计,体现了北魏时期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宣武帝元恪的死,成为北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这个曾经牛气冲天的政权内部开始纷争不已,皇帝废立无常,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p> <p class="ql-block">  考古队在清理过程中发现墓中随葬品已被盗掘一空,勘测结果显示墓葬至少在宋元时期和建国前被盗两次。</p> <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北魏景陵的发掘还是为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丧葬制度以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其地宫的结构和随葬品,是反映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社会风貌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洛阳古墓博物馆可以说是一座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博物馆。看到这些壁画和雕刻的时候,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