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𨚫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p><p class="ql-block"> (唐)韩愈</p><p class="ql-block"> 初春的雨细细的,轻轻的滋润着大地,让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初春的阳光拂过枝头,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万物萌发,呈现一幅美丽的画卷。晨曦中的初春,轻寒料峭,绿意初绽,仿佛是琴弦上的音符,大自然复苏的序曲……</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雨后放晴的2月17日清晨,我俩和国平、龙海应KK团队老林、秀秀夫妇邀约,驱车前往太湖之滨、莫厘峰下的一个典型的江南村落一一陆巷古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分别属于浦沅人团队和KK团队成员。但各类出游经常彼此参与,曾先后结伴去长兴、泰州、湖州、嘉兴、周庄、锦溪、青浦等景点以及上海周边十余个具有慢生活特色的农家乐欢聚,在相识、沟通、交往、游览过程中增进了解、结成了友谊。去年正月相聚青浦红番茄酒店,今年新春伊始下榻苏州陆巷厅堂式民居一一寒山良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久闻陆巷盛名,此次到来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 陆巷古村,位于苏州吴中东山镇,是始建于南宋的太湖第一村。是明朝时期宰相、唐伯虎先师王鏊的故乡。这个历史悠久、韵味十足的古村,完好保存着明清古建筑30多栋,周围都是粉墙黛瓦的房屋,鳞次栉比,古韵悠悠。穿梭在巷弄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陆巷古村之名源于王鏊的孝徳。王鏊的母亲姓陆,为了纪念他的孝心,人们给这个村庄命名为陆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举步进入高大精緻的《陆巷》牌楼(正门),左侧的河道上额面刻有《寒谷渡》字样的方亭是古代位于村口河流的终端,即“寒谷渡口”。往外呈“ L”型与另外一条河流相连,再往西通往太湖。</p><p class="ql-block"> 寒谷渡始建于明化成三年(1468年),为地面上的美人靠和石板凳遮阳挡风,类似古民居“丁”型屋顶式遮盖,寒谷渡内正中上方悬有“风帆隐现”四个大字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寒谷渡不仅是古人经商、赶考、入仕的出发地和归家处,也是村民的休闲、聊天场所。渡口上有木结构的栏杆、屋架、顶棚,青黑色的小瓦屋面、青石的河埠,因位于寒谷山下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寒谷渡启步约20米右转,我们行进在陆巷这条两三米宽的长条石板舖就的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呈“丁”字型的紫石长街。</p><p class="ql-block"> 在紫石街的东、南、北面,街头上方成“品”字型矗立的三座石柱牌坊扑面而来,打破了街道空间的单调。这三座牌坊均为功名坊:一座“解元”,一座“会元”,一座“探花”,旌表的𨚫是同一个人,这就是陆巷村史上声名显赫的明代宰相王鏊。</p><p class="ql-block"> 王鏊的父亲王琬是个读书人,做过知县,王鏊自幼就聪颖异常,跟在父亲身边研读经史诗文,十几岁时已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每有文出京师国子监的学生们都争相诵读。待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都夸王鏊是奇才。成化十年(1474)王鏊参加乡试,拿到了第一名解元,次年春天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中再次夺𣁽(会元),当最后在皇帝亲自主持的廷试中,王鏊获得第三名探花,被授予编修之职,一时名噪天下。</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王鏊中会元后,当时很多人认为此科的狀元非王鏊莫属。考官谢一夔、郑环审阅了文章后以为苏东坡复出。在他获得探花这样的好成绩后,时人仍为之惋惜,后人中也不乏坚持为王鏊打抱不平的。他们说廷试对策,王鏊就是第一,但被主考官商辂有意压制才痛失状元,这是因为商辂成为明代名正言顺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连中三元”者(即乡试获第一名解元,会试获得第一名会元、廷试获得第一名状元,在商辂之前,黄观曾有三元及第之光,但后被朱棣除名。所以商辂是明朝第一位“连中三元”者),他怕王鏊与他比肩,所以从中作梗“抑之置第三”。道理听上去就那么几分,可是世称商辂为大明骨鲠之臣,曾上疏直陈权倾一世的宦官汪直,他致仕后,有人感叹道:“与公同事历年未见下妄杀一人”,死后被赠谥“文毅”,可见绝非心胸狭窄之辈,而商老先生时年六十,也早过了争名夺利的年纪,再说廷试前十名的考卷进呈皇帝,钦定御甲的一、二、三名,所以将王鏊未能夺状元的责任推到前辈身上,恐怕是无的放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王鏊当然为这个原本默默无名的太湖小村赢得了巨大荣誉,三座牌坊就是直接的例证。这三座牌坊均是两柱三楼的体重,不算大,几根粗硕的石柱是旧物,上方精雕木楼,是根据旧式模样复原的,其中有两座横跨在紫石街上,还有一座在王家里,每一个来访者从牌坊下走过都会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弘治年间,王鏊做过侍讲学士、少詹事、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转任左侍郎,后官至户部尚书,入内阁,任文渊大学士,成为事实的宰相並加少傅兼太子傅,正德三年(1508)兼武英殿大学士官至一品。明武宗是个沉迷逸乐的皇帝不理朝政,以刘瑾为首的一批亲信宦官掌控大权,对那些弹劾他们的正直官员进行残酷迫害,朝政的混乱也加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地方上对百姓的盘剥日益严重。在这种局面下,王鏊凭借自己在朝中多年的威望,多次挺身而出,竭力营救,保护了一批好官。然而随着刘瑾的势力坐大气焰日趋嚣张,王鏊深感局势难以挽回,决定急流勇退,正德四年(1509)王鏊三度上疏辞职,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致仕还乡。</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的五月,身心俱疲的王鏊离开京师,回到千里之外的陆巷老家,太湖一带幽雅的山山水水让他得以暂时忘却外界的烦扰。王鏊开始购买土地着手建造住宅,他在《洞庭新居落成》一诗中写道:“归来筑室洞庭源,十二峰峦正绕门”,这座新居就是陆巷村里著名的“惠和堂”。</p><p class="ql-block"> …… ……</p> <p class="ql-block"> 这座三进的厅堂建筑,现存大厅、前楼和后楼,不见门楼轿亭,显得小巧别致。</p><p class="ql-block"> 家居东山的14年里,王鏊“不治生产,唯看书著作为,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不过也並不是与外界完全阻隔,事实上不断有朝臣荐举他重新出山,虽然被一一拒绝,但“兼济天下”的抱负始终没有被磨光,他依然关心着朝政民生,以至得到”山中宰相”的称呼,他更广收门徒,將自己的满腔学识授于前来求教的吴下学子,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和文徵明,前者曾用“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赞语来评价自己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王鏊是陆巷的骄傲,也是苏州的骄傲。在苏州城内景德路,迄今还有一座始建于嘉靖十一年(1532)的王鏊祠,成为当地的名胜。</p><p class="ql-block"> 尽管王鏊最终从官场回归淡泊的乡居生活,但他却为王氏家族打开“学而优则仕”的大门,此后王家人才辈出,到了清代,他的八世孙王世琛高中状元。</p><p class="ql-block"> 与明月湾一样,陆巷也出了许多洞庭商人等产业,做大后也纷纷回来建起了大宅,同样建于明代的粹和堂,与惠和堂只有一巷之隔,在规模和气势上毫不逊色,同为五进但横向竟达四路,今天粹和堂的主体部分也都为清代所建,但轿厅是明代遗物。小一些的明清至民国建筑更是比比皆是,它们大同小异,每一处梁柱,每一处彩绘,都是出自香山帮之手,因而陆巷也是欣赏苏州本地传统建筑的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太湖第一村一一陆巷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商业低调,具有苏式传统建筑特色的庭院式、厅堂式民居的陈设典雅别致,各有千秋、比比皆是,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祥泰酒坊和非遗传承的陆巷白玉方糕百年老店吸引着陆绎不绝的游客驻足欣赏和尝试……</p><p class="ql-block"> 苏州藏书石刻艺术馆和民俗收藏馆陈列的琳瑯满目的各类展品无不呈现苏州市无数艺人、工匠千年文化传承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 太湖第一村一一陆巷的游览不仅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同时敬佩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淳朴民风千年传承的优势,深深体会时短情长,收获良多,不虚此行。(全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文撰于2025年2月21日,相关资料来自网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