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之长(往事难忘之十一)

随风飘扬

<p class="ql-block">在副处长的岗位上混了几年,到了2004年,我向组织部写了主动下农场挂职锻炼的请示,六月任命书下来了,我被任命为蓝洋农场场长、党委副书记,蓝洋农场公司董事长。就这样,我空降到了蓝洋农场,从朝内大臣变成封疆大吏。从总局的副处长变成了蓝洋农场的场长。蓝洋地处海南西部重镇儋州市,方圆一百平方公里,人口上万人,山青水美,莲花山风景秀丽,温泉水滑洗凝脂,这真是个好地方。农场属于省农垦总局垂直管理,那时的一场之长还是很有威望的,从行政级别上,原来的农场就是团处级,同市县平级,建省初期,就有七八个场长调到市县任书记。从资源上看,农场是企业,又是个大社区,除了生产经营,还管有派出所、学校、医院等。从地位作用来看,除了向总局上交利润,更是市县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由于当时市县工业不发达,还没有开发房地产,税收靠农业和商业,而农场上交的橡胶农林特产税是大头,每个农场少的有上百万,多的上千万。这些份量也让市县对农场刮目相待。</p><p class="ql-block">上任伊始,我首先摸底调查,先后找了财务、生产、经管和土地部门的的负责人谈话,同时和班子领导成员会谈,看望退休老干部,下基层开职工座谈会,基本摸清了农场的家底。当时的情况还是令人担忧的。年产干胶二千吨左右,负债三千多万,还要确保三千多干部职工的工资,负责一个中学六个小学、医院和卫生所、派出所及其护林保胶大队的事业经费支出。面对如此困境,我没有退缩,带领广大职工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确保了农场的稳定发展。</p><p class="ql-block">一、制订规划,描绘蓝图。为蓝洋描绘了长期发展的蓝图。我在调查中发现,蓝洋有两大资源是温泉和莲花山,是发展旅游的最好资源,因此,我在全场干部大会上提出了蓝洋山好水好人更好,发展的思路是保护资源,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为此,我主动联系儋州市政府,由市政府规划委组织专家制订发展规划,并通过了蓝洋发展总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此基础上请国外专家制订了更详细的概念性规划,提出了建立国际温泉之都的发展构想。这些规划的制定在所有农场中是走在前列的。我还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南国都市报》用一整版刊登了《蓝洋温泉之梦》的文章,有一个老板在飞机上看到这篇文章,就赶过来考察。虽然在我的任内没有把蓝图变为现实,但也为后人指明了方向,如今蓝洋已由农场改为海垦旅游集团,建立起4A的莲花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二、稳定了队伍,保证了就业。刚到蓝洋之初,有些领导曾告诉我,蓝洋有五大金刚,都是前场长的亲信,你要打开局面就必须搬掉他们。我通过考察,他们虽然对前场长言听计从,但也是职责所在。我认为他们是为场长这把椅子服务的,谁坐上这把椅子就为谁服务,如果你把他们调换了,还要养着他们,而且把他们推上了你的对立面,更加不利。因此,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保持现状,我全盘接收了原场长的办公室和原班人马,司机和秘书没有变换。同时,还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如几十名干部下岗后意见很大,联名上书。我重新安排他们上岗。橡胶加工厂撤销后,职工无岗就业,我上任之初就被他们堵在办公楼,要求解决就业问题。我成立了收胶总站,由他们负责胶水回收和运输。我组建了护林保胶大队,解决了部队复退军人的就业,还首创队长助理岗位,公开招聘了一批农场籍贯的大学毕业生到生产队任职。</p><p class="ql-block">三、保护资源,立足长远。农场最大的资源是土地,为了保护水果队的土地,我们组织队伍进行清理,跟村民暴发了冲突,在几百名村民围堵场部时也不退缩,坚决收回土地。同上方开村有土地纠纷,我们通过勾通协调,拿回几百亩土地种上了橡胶,还通过打官司,让占用农场土地种胶的农户同农场订立租地合同,确保土地没有流失。通过建立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把五千多亩未能确权的土地划归于森林公园统一管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叫停了农场境内的石灰岩采矿点,莲花山有一片人工林,有人盯上了,多次诱惑想砍伐,我们拒之门外。橡胶是农场主要收入来源,因推行高部位割胶,胶树被割得体无完肤。我们制止了这种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实行休养生息。</p><p class="ql-block">四、勇挑重担,排险克难。三年多任期,经历了几次危险。一是面对几百村民因土地纠纷围攻场部,我们一方面组织人员沉着应对,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只能派出五名代表申诉,我同他们会谈,在确保土地的前提下答应了他们的部分请求,最终平息了这场纠纷。二是难侨队(专门安置越南归国的华侨难民)有一职工因摩托车被偷,怀疑是附近农村人偷的,埋伏拦车,在冲突中把人打死了。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儋州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包围了难侨队,想强攻抓人。我赶到农场后跟特警队商量,决定由我进队沟通,避免的双方爆发冲突。我进去以后开职工座谈会,宣讲法律法规,最后犯罪嫌疑人主动走出来自首,避免了一场危机。三是同儋州市农税局因耕地占用税历史遗留问题引起的风波。我们坚持上世纪九十年代办建设用地使用证时,税务部门并没有要求缴纳耕地占用税,现在要扣税和罚几千万的滞讷金,不合规不合情,坚决不执行,这一经过我已写了一篇文章《耕地占用税引起的风波》,这里就不详述了。</p><p class="ql-block">五、整章建制,强化管理。面对农场这么大的摊子,人多事杂,领导纵有三头六臂也管不过来,因此要靠制度管人。我组织建立和完善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开源节流,增加效益。如对领导成员实行费用包干,把接待费、旅差费、小车费包干使用,节余归已。这样场领导每个月再也不用拿着一堆发票找场长签字报销了。当然制度是人订的,也要灵活处理,我的体会是就象养鸡一样,当家的手里要有一把米,鸡才会跟着你,但你手中的米握得太紧了,不漏出来,鸡跟着一段就不走了,久久要漏一些,鸡才不停跟着你走。正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p><p class="ql-block">到了2008年,总局组织部长找我谈话说,如果组织要求你回总局工作有什么想法?我说最好干满五年任期。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说红颜薄命,其实官命比红颜更薄命,一张薄纸就决定了你的命运。文件下来了,我被接替刘大卫,成为总局体改法规处(兼挂经营管理处和法律顾问室牌子)处长。时任局长王一新找我就职谈话时说,全局有92个农场场长,总局才有23个处长,处长可以随时下农场当场长,但不是每个场长都能当处长,你是从体改处出来的,老马识途,现在正是农垦改革的关健节点,要尽快进入角色,担起责任。就这样我又第三次回到了老东家,不同的是以前是随从,现在是掌门人。我悄悄告别了蓝洋,不开欢送会,只跟班子成员吃了一餐饭,就从招待所把衣物收集好,一部小车就打道回府了,正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p>